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感受文物中蘊含的絢爛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12-22 14:47:00來源: 人民日報

  感受文物中蘊含的絢爛傳(chuan) 統文化(金台隨筆)

  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塊拚圖,拚接出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也讓我們(men) 對古代中國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鮮活直觀的認知

  不久前,在長沙博物館舉(ju) 行的“長沙考古七十年成果巡禮”特展上,一隻題有五言唐詩的長沙窯青釉瓷碗受到關(guan) 注——“住在綠池邊,朝朝學采蓮。水深偏責就,蓮盡更移舡”。樸實無華的文字、恬淡自然的意境,仿佛帶領參觀者走進千百年前的江南水鄉(xiang) ,泛舟於(yu) 碧波蕩漾的池塘。目前已發現的長沙窯器物題寫(xie) 各種詩句110首,其中隻有10首能在《全唐詩》查到。通過遺址考古發掘,這些原本失傳(chuan) 的唐詩重新呈現於(yu) 世人眼前,讓人們(men) 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領略到詩歌國度的風采。

  “在心為(wei) 誌,發言為(wei) 詩。”古人用詩歌記錄生活、表達情感,而這些詩歌被瓷器匠人寫(xie) 在生坯上,用釉塗、拿火烤,留傳(chuan) 到今天。“春水春池滿,春時春草生。春人飲春酒,春鳥哢春聲。”古人把一醉方休的酣暢留在了瓷器上。“不意多離別,臨(lin) 分灑淚難。愁容生白發,相送出長安。”萍水相逢、關(guan) 山難越,沒有發達的交通和通信,離愁別緒怎能不叫人動容?“二八誰家女,臨(lin) 河洗舊妝。水流紅粉盡,風送綺羅香。”這份初遇的情意,曆經千百年依舊動人。長沙窯瓷器上的古詩,或許沒有李白的飄逸瑰麗(li) ,也不似老杜般沉鬱頓挫,但這些質樸直白的詩句,同樣凝聚著古人對生活的情思、對生命的感受,更描繪出當時的民俗風情、生活日常,讓後人得以思接千載,感受古今情感與(yu) 思想的同頻共振。

  文物是曆史的見證。在河南三門峽,一個(ge) 青銅壺在地下“窖藏”了6斤多重的西漢時期藥酒;在新疆羅布泊地區,大漠中埋藏的一截指頭長短的深褐色小尖棒,是古代女性用於(yu) 塗紅的化妝棒;在湖南長沙,2000多枚出土木簡上,佃農(nong) 租地情況、納稅數量等數據一目了然……史書(shu) 文獻裏,對尋常百姓柴米油鹽的記述相對匱乏。但諸如做衣服、蓋房子、種糧食、造工具這些普通人生活的日常,同樣蘊藏著文明的基因、包含著文化的種子。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塊拚圖,拚接出更加真實的曆史圖景,也讓我們(men) 對古代中國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有了更加鮮活直觀的認知。

  放在更加宏闊的視野中觀察思考,文物還標記著我們(men) 走向世界的腳步。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ya) 勿裏洞島海域出水的“黑石號”沉船中,打撈出長沙窯瓷器超過5.6萬(wan) 件,說明長沙窯瓷器曾有過大規模的出口外銷。天方海舶,賈客鄉(xiang) 情。當中國商人沿著海上絲(si) 綢之路把刻印著“長沙窯 大唐造”的瓷器運到西方時,也在不知不覺間將中華文化帶到了西方。“一個(ge) 威尼斯銀幣可以買(mai) 到三隻精美的瓷碗,其玲瓏可愛,簡直無法想象。”《馬可·波羅遊記》中對中國瓷器的描述,曾讓許多西方人著迷。而當西方人開始認識瓷器、喜愛瓷器、探尋瓷器,中國瓷器上也逐漸出現了椰棗紋和西洋風光等域外文化元素。東(dong) 西方的人文風尚和製造技術,就這樣在一件件器物中碰撞與(yu) 交融。

  前段時間,福建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工作全麵啟動。考古隊員身穿潛水服,佩戴潛水表,背負氧氣瓶,攜帶水下攝影機、防水繪圖紙等工具,借助新型設備對沉船進行高精度測繪。如今,遙感技術、數字技術、智能技術等的廣泛應用,為(wei) 考古研究打開更大空間。未來,更多像長沙窯青釉瓷碗這樣記錄古人生活的文物,會(hui) 源源不斷地進入人們(men) 的視野。其中蘊含的絢爛的傳(chuan) 統文化,也將穿過時光、越過山海,一次次向我們(men) 跋涉而來。(人民日報 孟繁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