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愛在和田】君子比德於玉,中華禮玉文化如何形成?

發布時間:2022-12-26 16:1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戰國時期是玉器發展的又一高峰,在先秦古籍《尚書(shu) 》《爾雅》《管子》《呂氏春秋》中,都記載了昆侖(lun) 所產(chan) 的美玉。

  這時候的儒生們(men) 為(wei) 適應皇帝喜歡和田玉的心理,把禮學與(yu) 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ti) 現禮學思想。所謂“君子比德於(yu) 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對玉的道德人格化。

  從(cong) 那時起,儒家的用玉觀念就一直貫穿於(yu) 整個(ge) 中國封建社會(hui) ,深深根植於(yu) 人們(men) 的頭腦中。經常有人用“寧為(wei) 玉碎,不為(wei) 瓦全”來比喻高尚的情操。玉的道德人格化,是玉器長盛不衰的一個(ge) 重要原因之一。

  秦以後,玉璽成為(wei) 了君權的象征。以玉為(wei) 璽的製度,一直沿襲到清代。由此可見,從(cong) 原始社會(hui) 末期到清代,某些玉器一直是作為(wei) 政治等級製度的重要標誌性器物。

  中華民族對玉的偏愛、宣傳(chuan) 、推崇,使和田玉不僅(jin) 成為(wei) 了千百年來皇權延續的物化象征,更是成為(wei) 了中華文明獨特內(nei) 涵的重要載體(t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