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北到西北,錫伯族傳統文化何以在新疆有序傳承?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12月27日電 (苟繼鵬)200餘(yu) 年前,四千餘(yu) 錫伯人從(cong) 東(dong) 北西遷至西北的伊犁河穀,並在此繁衍生息至今。近日,記者探訪了生活在新疆伊犁的錫伯族民眾(zhong) ,感受了錫伯族刺繡、歌舞、弓箭製作等傳(chuan) 統文化在當地傳(chuan) 承與(yu) 保護的現狀。
橫跨萬(wan) 裏的西遷
記者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以下簡稱“察縣”)的錫伯族西遷曆史紀念館裏,詳細了解了這段200多年前的西遷壯舉(ju) 。
清朝平定準噶爾叛亂(luan) 之後,設伊犁將軍(jun) 統轄天山南北。為(wei) 加強對西北邊疆的管理,清政府從(cong) 關(guan) 內(nei) 抽調兵力補充邊防。據史料記載,1764年,清政府從(cong) 盛京所屬的沈陽等十五處,抽調錫伯士兵1000餘(yu) 名、連同3200名眷屬組成錫伯營,遷到新疆伊犁一帶屯墾戍邊。
據當地錫伯族民眾(zhong) 介紹,18世紀中葉,他們(men) 的祖先從(cong) 沈陽浩浩蕩蕩出發,經過一年多的艱苦跋涉,行程一萬(wan) 餘(yu) 裏,最終抵達今天的伊犁,並在此安家落戶。
時至今日,生活在當地的錫伯民眾(zhong) 會(hui) 在每年的農(nong) 曆四月十八日舉(ju) 行重大活動,以紀念祖先的英雄業(ye) 績,這一天也成為(wei) 新疆錫伯族最重要的傳(chuan) 統節日——西遷節。2006年,新疆錫伯族西遷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錫伯族傳(chuan) 統文化後繼有人
“我和我的父親(qin) 都是製作錫伯族傳(chuan) 統弓箭的手藝人,我想把傳(chuan) 統的東(dong) 西用先進的方式推廣出去。”察縣90後錫伯族傳(chuan) 統弓箭製作手工藝人趙虎說,每一次製作弓箭的過程中,都能感受到錫伯族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智慧。
錫伯族尚武,很多如趙虎一般的錫伯族小夥(huo) 自小酷愛射箭,察縣也被譽為(wei) “中國箭鄉(xiang) ”。記者在察縣錫伯古城的弓箭博物館見到趙虎時,他正在製作弓箭袋。如今,錫伯族傳(chuan) 統弓箭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年輕的趙虎也希望盡自己所能,讓更多人了解錫伯族的傳(chuan) 統弓箭。他製作的弓箭等產(chan) 品,還通過電商銷售到全國各地。
錫伯族刺繡是代表本民族手工藝的又一項重要技藝。錫伯族女孩自懂事起就會(hui) 學習(xi) 刺繡手藝。紮小玉是伊犁州霍爾果斯市伊車嘎善錫伯鄉(xiang) 刺繡合作社的負責人,記者在她的刺繡合作社裏看到,服裝、頭巾、枕套、荷包等錫伯族刺繡產(chan) 品琳琅滿目,色澤豔麗(li) 。
多年來紮小玉一直執著於(yu) 錫伯族刺繡的發展與(yu) 傳(chuan) 承。“從(cong) 手繡到機繡,一路走來,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我們(men) 錫伯族刺繡傳(chuan) 承下去,推廣出去。”紮小玉一邊忙著手裏的繡活,一邊對記者說。
生活在伊犁河穀的錫伯族人,至今相對完好地保存著錫伯族的語言文字、民間歌舞、飲食文化、服飾刺繡、體(ti) 育娛樂(le) 等傳(chuan) 統文化,其中有不少已被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後繼有人。
錫伯族傳(chuan) 統文化得到有序傳(chuan) 承
錫伯族傳(chuan) 統文化之所以在新疆有序傳(chuan) 承,得益於(yu) 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偉(wei) 大實踐。新疆和平解放後,民族區域自治的各項政策逐步得到落實,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中國唯一以錫伯族為(wei) 主體(ti) 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縣,霍爾果斯市伊車嘎善錫伯鄉(xiang) 是中國第一個(ge) 民族鄉(xiang) 。如今,生活在上述兩(liang) 地的錫伯族人每逢佳節,都會(hui) 開展各種富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動。截至目前,新疆還成功申報了150餘(yu) 項與(yu) 錫伯族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並積極發掘和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
據統計,中國現有錫伯族人口19萬(wan) 餘(yu) 人,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和新疆伊犁州等地。在新疆伊犁河穀生活著4萬(wan) 多錫伯族人,他們(men) 主要分布在察縣、霍城、鞏留等地。(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