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金觀平:抓好糧食供給頭等大事
民以食為(wei) 天,食以糧為(wei) 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當前,我國正處於(yu) 從(cong) 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跨越的關(guan) 鍵期,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頭等大事,明確了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在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中的重要地位。
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ti) 向好,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有保障,但隨著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食物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緊平衡格局短期難以改變,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綠色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不足,穩產(chan) 保供的基礎還不牢固。特別是在世紀疫情和地緣政治衝(chong) 突加劇的背景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因此,在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過程中,一定要把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堅持糧食產(chan) 量與(yu) 質量並重、增產(chan) 與(yu) 減損並重,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ti) 係,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豐(feng) 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
要抓緊實施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抓住耕地和種子兩(liang) 個(ge) 要害,確保糧食產(chan) 能躍上新台階,糧食產(chan) 量實現新突破。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要堅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變“望天田”為(wei) “高產(chan) 田”,增強農(nong) 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良種是糧食增產(chan) 的主導因素,對我國糧食增產(chan) 的貢獻率超過45%。要把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抓出成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加強種業(ye) 技術攻關(guan) ,培育推廣一批高產(chan) 優(you) 質、多抗廣適的突破性新品種,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裏,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要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和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充分調動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確保種糧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是持續激發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的內(nei) 在動力。今年我國糧食價(jia) 格整體(ti) 上揚,但土地租金以及化肥、農(nong) 藥、柴油等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導致種糧成本大幅增加,進一步擠壓了種糧收益空間。要持續強化政策供給,確保種糧農(nong) 民有收益。許多糧食主產(chan) 區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犧牲了不少發展經濟的機會(hui) ,至今沒有走出“糧財倒掛”“高產(chan) 窮縣”的發展困境。應持續加大對主產(chan) 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加大產(chan) 糧大縣獎勵資金投入,確保主產(chan) 區財政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chan) 和減損兩(liang) 端同時發力,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今年我國全麵貫徹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全鏈條節糧減損取得積極成效。科技創新為(wei) 節糧減損提供技術支撐,如智能農(nong) 機裝備推廣使用大幅降低了小麥、水稻、玉米機收損失率。節糧減損標準體(ti) 係建設提供了重要製度保障,如大米國家標準通過設置加工精度上限,總出米率提高約1.25%。在消費環節,“舌尖上的浪費”有所改觀,浪費可恥、節約為(wei) 榮已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未來,要繼續深入推進糧食節約行動,強化科技支撐和標準化引領,確保節糧減損取得更大成效。
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向耕地要糧食,向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nong) 業(ye) 要食物,推動食物供給由單一生產(chan) 向多元供給轉變。同時,要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全麵合理布局食物的生產(chan) 體(ti) 係,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
保障糧食安全,主產(chan) 區、主銷區、產(chan) 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要嚴(yan) 格糧食安全責任製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扛起來,持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要保產(chan) 量,也要保多樣、保質量,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2022年最後一場賞心悅目的“星月童話”29日上演
- 我國建成首個年產500億立方米特大型產氣區
- 今年高校畢業生破1000萬 推動落實就業優先政策 最高法發布這些意見
- 安全運送旅客16.9億人次!京廣線10歲了 都有哪些變化?
-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檢測方案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乙類乙管”疫情監測方案》等5個配套文件
- 國內是否仍有德爾塔毒株流行?抗新冠病毒藥物怎麽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專家解答防疫熱點問題
-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結束 專碩報考人數超六成
- 前11個月工業經濟呈穩定恢複態勢 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 全球首架C919開啟100小時驗證飛行 驗證飛行期間將起降9省市10座機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