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聚焦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難題 2022製造業中小微企業“雲端對談”直播開啟

發布時間:2022-12-27 16:1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今年的“中國製造日”,更多暖意正向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主流動。12月26日,在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微眾(zhong) 銀行微眾(zhong) 企業(ye) +開啟的2022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雲(yun) 端對談”直播裏,來自學界、業(ye) 界、政府及金融服務機構的嘉賓紛紛為(wei) 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高質量發展支招。

  1個(ge) 多小時的時間裏,受邀嘉賓直指當下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所麵臨(lin) 的困局——受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量大麵廣的中小微企業(ye) 正麵臨(lin) 采購成本上升、招聘難、新技術開發難等困難,其中,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更是承受著資金、技術等多方麵壓力。

  如何創新金融科技服務、引導企業(ye) 用好政策,成為(wei) 破局關(guan) 鍵,不止一位嘉賓把“專(zhuan) 業(ye) 化”“數字化”作為(wei) 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尋求出路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他們(men) 看來,如今謀出路、求發展的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有可能就是未來的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乃至隱形冠軍(jun) 企業(ye) 。

  “中小微企業(ye) 是推動創新的助力軍(jun) ,但無論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有多麽(me) 精專(zhuan) 或特別,都要麵臨(lin) 市場的反饋與(yu) 顧客的挑剔。”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產(chan) 業(ye) 基礎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徐佳賓在直播中說,在這種競爭(zheng) 壓力下,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要結合內(nei) 外部的資源與(yu) 能力,選好合作夥(huo) 伴,“與(yu) 此同時,國家層麵也要包容市場,給予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

  在徐佳賓看來,這意味著包容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在成長過程中、市場探路中可能遇到的失敗與(yu) 挫折。“對國家而言,要算大賬,如果十家創新企業(ye) 中有一家成功,就意味著產(chan) 業(ye) 創新上的突破”。

  “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對廠房、設備及人才的需求大,且所處的產(chan) 業(ye) 供應鏈較長,這決(jue) 定了其投入成本高、投入時間長。”在微眾(zhong) 銀行產(chan) 業(ye) 金融部副總經理張中科看來,提供金融服務需要“精準滴灌”。

  在對談中,佛山市順德區科學技術局金融發展科副科長周廣財也多次提及“來自政府部門的金融支持”。在順德,目前累計有16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獲得融資支持,貸款金額累計70多億(yi) 元,而這源於(yu) 順德區政府出資兩(liang) 億(yi) 元成立的順德企業(ye) 信貸風險補償(chang) 金。

  從(cong) 深耕細分領域到專(zhuan) 注於(yu) 質量把控,從(cong) 創新金融科技服務到加強政策支持,針對後疫情時代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遇到的高質量發展難題,不少由內(nei) 到外的解題思路在對談中碰撞,其中,“數字化”是大家的共識。這也與(yu) 本次對談的主題相呼應,在助力中小微企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以數強實”無疑是必然選擇。

  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製造業(ye) 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國家智能製造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委員朱明皓就分享了數字化檢測服務為(wei) 企業(ye) 把控質量帶來的利好,“通過獲取質檢數據,並與(yu) 當地質檢部門對接,來支撐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的技術研發與(yu) 創新”。

  在他看來,製造業(ye) 中小微企業(ye) 的數字化轉型要優(you) 先進行產(chan) 品質量方麵的數字化建設,其次是打好數據應用的基礎。

  實際上,“以數強實”的過程始終需要多方合力。張中科在分享的案例中,就提到了微眾(zhong) 銀行聯合南山科創委推出業(ye) 界首創的“一鍵貼息”一站式服務模式,能夠實現讓企業(ye) 少跑腿;同時,關(guan) 注到不少中小微企業(ye) 盡管有心轉型,卻可能因為(wei) 缺乏對相關(guan) 政策、流程、管理模式等的了解而無力升級,微眾(zhong) 銀行聯合合作方推出政策查詢匹配、貼息代辦、國高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輔導等相關(guan) 服務,滿足科創型企業(ye) 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助力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升級提速。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朱彩雲(yun)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