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視化聯播裏嚐試新可能
2022年12月26日至2023年1月6日,中國青年報社舉(ju) 辦了為(wei) 期12天的“陪你慢慢變好·迎春到”跨年可視化聯播活動,我作為(wei) 一名新人參與(yu) 其中,也正是在這個(ge) 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一名可視化時代的記者需要磨煉的“嗅覺”、掌握的技能、承擔的使命。
探索、好奇與(yu) 共鳴
“我們(men) 要接地氣,做真正具有社會(hui) 關(guan) 照的內(nei) 容。”每一個(ge) 拚搏向上的聲音都該被聽見,每一個(ge) 用力生活的身影都該被看見。作為(wei) 一名新記者,我也逐漸明晰了自己的職業(ye) 使命,我們(men) 不隻有宏大的語言和敘事,更有細微之處見每一個(ge) 個(ge) 體(ti) “逆流而上”的人生選擇,用平實務實樸實的語言和角度,表達傳(chuan) 遞出的才是經久不衰的情感和真實生活的能量。
傳(chuan) 播動人的媒介內(nei) 容,作為(wei) 發現主體(ti) 的記者需要對這個(ge) 社會(hui) 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好奇心,需要細膩的情感以及深度的共情力,才能發現好選題,做出好內(nei) 容。
在這次可視化聯播中的“奮鬥·家園”篇章的策劃會(hui) 上,我和前輩們(men) 一起頭腦風暴,希望關(guan) 注到當下青年真正關(guan) 注的問題,呈現出新時代年輕人與(yu) 時代共舞、勇毅前行的模樣。那些為(wei) 自己的家園而奮鬥的身影,是對青春最好的注解。
確定了選題之後,我負責《一個(ge) 卡車司機的新年願望》與(yu) 《浙商出海 萬(wan) 裏赴商機》兩(liang) 個(ge) 原創視頻的剪輯工作。《一個(ge) 卡車司機的新年願望》是對去年本報《富士康返鄉(xiang) 者的歸途》稿件中卡車司機王桂政的回訪視頻,2022年10月底,卡車司機王桂政在高速公路上運送了3撥兒(er) 鄭州富士康工廠返鄉(xiang) 者回家。
當王桂政笑著說,2023年最大的願望是看一場煙花,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一個(ge) 月陪孩子去一次水上樂(le) 園的時候,我在屏幕前也跟著他一同微笑——溫暖和期盼就是以這樣簡單的方式傳(chuan) 遞著,采訪對象傳(chuan) 遞給我,再由我傳(chuan) 遞給每一個(ge) 看到視頻的人。
沒有一個(ge) 冬天不可逾越,堅持過這陣子,生活和生意都會(hui) 慢慢好起來。萬(wan) 裏赴商機的浙商們(men) 已經打定主意,2023年在世界範圍內(nei) 參與(yu) 更多的展會(hui) ,繼續推廣中國的產(chan) 品走向世界。我在屏幕前,講述他們(men) 的故事,也被他們(men) 的生命力與(yu) 激情點燃。
報道這些溫暖的故事,讓“希望的火花”被更多人看到。傳(chuan) 達人與(yu) 人之間的善意和真情,記錄每一個(ge) 平凡但閃亮的個(ge) 體(ti) ,是我初作媒體(ti) 人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嚐新、創新與(yu) 執行
人生是曠野,思想是星辰,我們(men) 都是追星星的人。《中國青年報》“陪你慢慢變好·迎春到”跨年可視化聯播“鑄魂·樹人”篇邀請了青年喜愛的老師和新時代的青年,講述他們(men) 關(guan) 於(yu) 光榮與(yu) 夢想的“人生遠征”。
榜樣是青年的“燈塔”,講好榜樣的故事,就是為(wei) 行進中的年輕人豎起一座座精神路標。當下,媒介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呈現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可視化”為(wei) 故事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站在年輕觀眾(zhong) 的視角上,我深知,視頻呈現方式的每一次創新,都讓人物故事的“破圈”變成可能,隻有這些聲音被更廣泛的聽見,才能充盈更多青年的精神世界。
為(wei) 了能讓直播內(nei) 容更為(wei) 生動有趣,我們(men) 借用木偶劇的形式,把“微縮場景”融到“鑄魂·樹人”篇章的情景劇中——把主持人縮小,讓道具做主角。
可是,打造一個(ge) “微縮場景”並不容易,特殊時期,製作“景觀”的原材料購買(mai) 難度加大,我們(men) 隻好用沙土做“沙灘”,用橡皮泥做“大海”,將“船隻”、“植物”等道具打印在卡紙上,呈現出立體(ti) 的效果。“我上一次如此大規模地做手工,還是在小學3年級。”我的搭檔李瑞璿說,錄製前一夜,我還在與(yu) 她做手工。淩晨4點的北京告訴我,做一名記者,不僅(jin) 要有創意,更需要執行力,才能將想法落地。
除了創新,還有嚐新。作為(wei) 一名廣播電視學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深度的文字報道暫時並非我所長。但是作為(wei) 一名“青年報人”,這是必須打磨的基本能力。這次,在老師的指導下撰寫(xie) “鑄魂·樹人”篇章的特刊稿件讓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哈爾濱工程大學90多歲的楊士莪院士60餘(yu) 年來堅持為(wei) 本科生上第一堂課,關(guan) 於(yu) 留學歸國,從(cong) 0到1建立起我國第一個(ge) 水聲工程專(zhuan) 業(ye) ,他說:“隻要是國家需要的,就是值得做的。”
年齡增長,傷(shang) 病加劇,競技體(ti) 育訴說著無言的殘酷,但北京冬奧會(hui) 冠軍(jun) 、中國短道速滑隊“滿貫”運動員武大靖“絕不認慫”,“隻要中國贏了,我就不算輸。”中國體(ti) 育精神似乎處處閃爍著責任與(yu) 擔當,我國首位冬奧會(hui) 冠軍(jun) 楊揚退役之後發現國際體(ti) 育組織中缺乏中國麵孔,於(yu) 是她毅然放棄“鐵飯碗”,加入國際體(ti) 育組織,為(wei) 中國體(ti) 育與(yu) 運動員群體(ti) 力爭(zheng) 話語權……把訪談視頻轉化為(wei) 生動的人物故事,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文字報道的魅力不言而喻。
楊揚在采訪中提到,“在不確定周遭環境的時候,相信你所相信的東(dong) 西非常關(guan) 鍵”。我相信這些火熱生活的瞬間,別樣的人生選擇與(yu) 奮進之路或許為(wei) 和我一樣的青年提供了一種確定性,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是我們(men) 了解社會(hui) 的素材,也是實現自我價(jia) 值與(yu) 追求的動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雪兒(er)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