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各地醫護人員堅守疫情防控一線速寫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題:全力“保健康、防重症”——各地醫護人員堅守疫情防控一線速寫(xie)
新華社記者
歲末年初,我國疫情防控步入新階段,麵臨(lin) 新任務。自2022年12月以來,全國多地急危重症患者日漸增多,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為(wei) 甲、日夜奮戰,用忘我的工作踐行了醫者仁心,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戰勝疫情的信心,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記者近日在北京、上海、四川、山西等地走訪看到,廣大醫務人員默默堅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把忙碌的身影留在了急診、發熱門診,把疾行的腳步刻在了社區、街道,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
竭盡全力保障救治工作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太原市中心醫院)急診門口,每天超過30輛救護車抵達,兩(liang) 院區急診日接診總量超過150人次,單日最高搶救量幾乎是平時的4倍,醫護人員忙得“腳不沾地”。急診大廳、搶救室、留觀室、輸液間更是摩肩接踵。急診醫護人員介紹,來就診的超70%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不少是急危重症患者。
醫院府城院區急診科主任喬(qiao) 小東(dong) 說:“麵對激增的患者,不僅(jin) 要‘急’,還要‘穩’,不管什麽(me) 情況,一定要竭盡全力保障救治工作。”
一個(ge) 數據折射出護士們(men) 的工作量——每天的步數高達3萬(wan) 多步。“我們(men) 一般白班是從(cong) 早上8點到下午3點,但是這幾天,每個(ge) 白班護士都是忙到晚上8點才能休息一下,就是想著快點把患者救治妥當。”府城院區急診科護士長降瑞說,她已經帶領團隊在崗位上連續值守了10多天。
2023年元旦當天,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重症病房裏,連續腎髒替代療法(CRRT)綜合救治團隊護士長陳誌文沒有休息。他和護理團隊從(cong) 早上7點半連續工作到晚上9點,為(wei) 將近50名危重症患者提供治療。病房裏除了監護儀(yi) 的嘟嘟聲,就是他們(men) 推著設備奔波的身影。
2022年12月以來,隨著感染人數持續攀升,上海市閔行區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迎來就診高峰,每天接診發熱患者激增到300人次。為(wei) 滿足患者就診需求,醫務人員在推出“中午連一連”“晚上延一延”便民就醫服務的基礎上,於(yu) 2022年12月30日增設日間“輕診室”,為(wei) 輕症患者提供全方位診療服務。
1日早上9點,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輸液室已是一派忙碌景象,中心工作人員說,自“輕診室”開設以來,前來就診的呼吸道輕症感染者和輸液患者數量雙雙破百,其中70歲以上老年人占絕大多數,“大家每天忙得沒有片刻停歇,就是為(wei) 了能多收治一些患者。不知不覺一天過去了,才發現連一口水都沒顧上喝。”
每個(ge) 人都是堅持再堅持
疫情蔓延迅速,各地醫護人員衝(chong) 在一線,感染的不在少數,醫療機構曾一度出現嚴(yan) 重減員,救治工作遭遇嚴(yan) 峻挑戰。但是許多醫務工作者在自身症狀稍微緩解後馬上返崗,投入到救治工作中。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元旦期間,全國近900萬(wan) 醫護人員堅守崗位,保障全國各地各級醫院醫療工作正常運轉,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群眾(zhong) 生命安全和身體(ti) 健康。
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太原醫院(太原市中心醫院)汾東(dong) 院區重症監護室內(nei) ,重症醫學科的38名醫護人員在這段時間形成了兩(liang) 個(ge) 默契:一是“陽康”即返崗,確保24小時守護患者不斷檔;二是“早到晚退”,最大程度延長工作時間,讓患者的呼救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從(cong) 2022年12月10日開始,科室陸續有醫護人員發燒,人手緊張。大家互相補位,一旦好轉立即回歸。
北京同仁醫院崇文門院區急診科醫生王晶說:“最困難的時候,急診一天隻有兩(liang) 名大夫上24小時,醫護們(men) 有的發燒,有的咳嗽,為(wei) 了不給同事增加更多的壓力,每個(ge) 人都是堅持再堅持,大家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好了,我能上’。”
“把最重的患者給我們(men)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重症醫學科在人力資源嚴(yan) 重不足的情況下,頂著巨大的壓力,堅持收治重症新冠患者。麵對大批轉入的重症患者,醫院給予了強大的支持,醫護支援與(yu) 呼吸設備迅速到位。
在患者急劇增加、醫務人員減少的情況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不斷調整優(you) 化診療流程、整合統籌醫療資源,集全院之力做好保急診、保發熱、保重症、保必須,全力解決(jue) 群眾(zhong) 就醫需求。醫院急診科動態調整班次,適當延長每班次時長,減少輪次,將原先5至6天一輪班改為(wei) 4天一輪班,同時對留觀區域醫療組進行合並,實現人力資源利用最大化。
不放棄任何一個(ge) 患者
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將由“乙類甲管”調整為(wei) “乙類乙管”,這是我國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調整,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也將從(cong) “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症”。
國家傳(chuan) 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發揮好分級診療前沿陣地優(you) 勢,全麵提升醫療救治和服務保障能力,確保輕症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得到及時救治。同時還要滿足群眾(zhong) 正常看病就醫需求,緩解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就診高峰,確保平穩有序轉段。
自2022年12月29日第二輪擴容增能以來,截至2023年1月2日,上海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新增吸氧位1711個(ge) 、輸液位2562個(ge) 、發熱診間238間、病床665張、心電監護儀(yi) 243台;抗病毒藥物(小分子藥物)、指氧儀(yi) 等物資優(you) 先向社區傾(qing) 斜配備,基層救治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為(wei) 了進一步提升重症救治服務能力,北京多區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醫院有效盤活資源、積極“擴容”、增加床位供給。豐(feng) 台區迅速啟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掛“社區醫院”體(ti) 係升級工程,目前該區2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開設了住院床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陸續完成280餘(yu) 張床位的增設和運行工作。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ICU床位在原有17張的基礎上擴增至27張,全院為(wei) 急診及危重患者服務床位共計232張,占全院總床位數的36%。醫院急診科主任齊文升說:“隻要是危重症的,我們(men) 都會(hui) 盡全力收治。”
“救人是醫務人員的天職。當下醫護人員更要團結一心、絕不退縮,不拋下任何一個(ge) 患者。”成都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向娟說,“我相信我們(men) 肯定能闖過難關(guan) 。隻要患者需要我們(men) ,我們(men) 就會(hui) 堅持下去不放棄。”(記者俠(xia) 克、馬曉媛、董小紅、袁全、龔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