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的李白: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開欄語】
要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作者的為(wei) 人。而要了解作者的為(wei) 人,又必須研究他所處的時代。李白的詩歌流傳(chuan) 千百年,關(guan) 於(yu) 李白生平及其詩歌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不過,對於(yu) 李白詩文的寫(xie) 作背景,卻較少涉及,因為(wei) 研究李白詩的背景太難了。本文作者潛心研究李白詩多年,寫(xie) 有多篇關(guan) 於(yu) 李白詩背景的文章,希望用一種新的解讀方式將李白詩背後隱藏著的故事講述出來。今日起本報選編部分文章刊載,以饗讀者。
李白在《登錦城散花樓》一詩中描寫(xie) 了朝陽映照成都的絕美景象:城牆頭上,朝霞使散花樓閃閃發光,金碧輝煌的窗戶夾雜著雕梁畫棟的門戶,珍珠簾子懸掛在玉鉤上。樓梯高聳入雲(yun) ,極目遠眺使他忘記了憂愁。傍晚的雨水流向了三峽,郫江和流江環繞著這座春天的城市。李白登臨(lin) 遠眺,猶如於(yu) 九天之上遨遊。
□馬睿
壹
初出茅廬 李白“路中投刺”
人生一輩子,最大的運氣不是撿到錢,而是在某一天你遇到一個(ge) 人。他打破了你固有的思維、提高了你的認知水平,進而提升了你的眼界,助你登上更高的平台,這就是你一生的“貴人”。
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正月辛巳,宰相蘇頲(t )改任禮部尚書(shu) 。不久,他被唐玄宗派往蜀地兼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益州大都督府駐地在成都,一把手叫都督,例由親(qin) 王或近支宗室遙領,駐京而不赴任。二把手叫長史,例兼劍南道按察使,相當於(yu) 省長。
益州西與(yu) 吐蕃接壤,有唐一代,戰事頻繁。因此,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一職多由武將出任,如劉德威、高士廉、盧承慶等。但自開元二年(714年)以來,吐蕃遣使請和,唐玄宗“厚賜讚普,自是歲朝貢不犯邊”。這一次,唐玄宗讓蘇頲這樣的文人充任此職,或許與(yu) 當時唐蕃關(guan) 係有所緩和有關(guan) 。雖說唐蕃無戰事,但與(yu) 長安相比,益州畢竟是前線。因此,在得知即將入蜀的消息後,蘇頲喜憂參半。臨(lin) 行之際,霰雪亂(luan) 飛,覆蓋了整個(ge) 關(guan) 中平原。朝中好友宋璟、鄭惟忠紛紛賦詩相送,依依惜別。
蘇頲此番入蜀,先發興(xing) 州(今陝西略陽),走的是陳倉(cang) 道,繼而由漢中轉金牛道經廣元入成都。蜀道艱險崎嶇,一走便是兩(liang) 個(ge) 多月。待抵達成都時,已是次年(721年)二月中旬。
在赴成都途中,蘇頲見到了一位專(zhuan) 程前來拜謁的年輕人。這個(ge) 年輕人,就是李白。
幹謁之風,由來已久,尤以唐代最為(wei) 流行。這是因為(wei) ,唐代文人為(wei) 官之路主要有五條:參加科舉(ju) 考試、依靠祖宗門蔭、流外入流(主要是胥吏)、經由權貴推薦和赴邊從(cong) 軍(jun) 入幕。由於(yu) 科舉(ju) 製度尚未完全成熟,唐人入仕還殘存著一些漢晉薦舉(ju) 之風。因此,無論是否參加科舉(ju) ,士子們(men) 都熱衷於(yu) 向朝中權貴、文壇領袖進獻詩文,以求汲引。當時,人們(men) 把這類謁獻活動稱為(wei) 幹謁,將進獻的詩文稱作行卷。若參加科舉(ju) ,考生在參加禮部侍郎主持的正式考試前,還要向主試官再獻一次,稱為(wei) 省卷。幹謁之風不僅(jin) 促進了唐代詩文發展,也為(wei) 後世留下了大量優(you) 秀的文學作品,但難免徇私舞弊。到北宋初年,隨著殿試、考卷糊名、封彌、謄錄等規定日臻完善,幹謁之風才退出曆史舞台。
行卷的種類多為(wei) 賦、詩、騷體(ti) 等雜文,內(nei) 容涉及碑、銘、讚、論、書(shu) 、序等。所獻數量多少因人而異,少者一兩(liang) 篇,多者可達數十卷、二百篇,如皮日休《文藪序》、李觀《經日帖上侍郎書(shu) 》中所述。
李白沒參加過科舉(ju) ,一是因出身商人家庭,沒考試資格;二是不屑於(yu) 走尋常路,隻願一飛衝(chong) 天。所以,他要想當官,隻能走經由權貴舉(ju) 薦這條路。李白此番“路中投刺”的“刺”就是現在的名片或自薦信,他瞄準的蘇頲,可不是一般人,乃是唐中宗、睿宗、玄宗年間朝廷裏最牛的筆杆子,響當當的文壇領袖。蘇頲自幼聰明,上千字的文章隻需看上一遍,立馬就能背下來。吏部侍郎馬載誇獎他說:“古稱一日千裏,蘇生是已。”
當時,蘇頲與(yu) 李軿是唐玄宗身邊兩(liang) 支最紅的筆杆子。唐玄宗說:“前世李嶠、蘇味道文擅當時,號稱‘蘇李’。如今朕得到蘇頲和李軿,何愧前人哉!愛卿每次所擬的文誥,可抄錄一道副本封進,朕要留中披覽。”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蘇頲升任同紫微黃門平章事(宰相),與(yu) 另一位宰相宋璟同掌大權。宋璟為(wei) 人剛正不阿,二人齊心協力,合作非常愉快。自唐中宗景龍年間後,蘇頲與(yu) 張說均以文章顯達於(yu) 世,並稱“燕許大手筆”。
貳
天才英麗(li) 被“比肩”司馬相如
由於(yu) 史料缺乏,李白獻給蘇頲的詩文內(nei) 容已不可考,但我們(men) 通過蘇頲的讀後感,大致可以推斷出來。蘇頲讀罷李白的作品,對左右群僚讚歎說:“此子天才英麗(li) ,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zhuan) 車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
官場人說話,往往詞約而意豐(feng) ,話短意長。細品蘇頲這段話,至少包含了好幾層意思。首先,他讚揚了李白的文學造詣很高;其次,很委婉地指出李白的文章還欠點火候,還須加強學習(xi) ;第三,為(wei) 李白樹立了一個(ge) 比拚的目標和榜樣。請注意,蘇頲特地提到的比拚目標是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
眾(zhong) 所周知,司馬相如最擅長的文體(ti) 是賦,李白早期的賦作有《擬恨賦》《大獵賦》《明堂賦》,其中《大獵賦》開頭便是:“相如、子雲(yun) 競誇辭賦,曆代以為(wei) 文雄,莫敢詆訐。臣謂語其略,竊或褊其用心。”大有淩駕其上之意。但老實講,《大獵賦》雖然寫(xie) 得還算不錯,但畢竟係李白早期之作,比起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來說,確實還有一定差距。
蘇頲對二者的差距自然是一看便知,但又怕打擊了年輕人的創作激情,傷(shang) 及自尊心,因此才會(hui) 說“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這樣的話。
通過上述語境分析,筆者推斷,李白所獻的,很可能正是《大獵賦》。
那麽(me) ,李白是在哪兒(er) 拜謁蘇頲的呢?
蘇頲入蜀走的是陳倉(cang) 道和金牛道,李白家住劍南道昌隆縣清廉場(今四川江油市青蓮鎮)。據李白回憶,他當初是“路中投刺”。從(cong) 地理位置來看,從(cong) 昌隆縣上金牛道,直線距離最近的驛站是奉濟驛(今四川綿陽市遊仙區沉抗鎮),這處驛站是金牛道中段一座大驛。凡唐人出入川陝,每每選擇在此迎送親(qin) 友,如杜甫寫(xie) 有《奉濟驛重送嚴(yan) 公四韻》一詩。達官貴人途經此驛也會(hui) 稍事休整,以解鞍馬勞頓。
李白見了蘇頲,自然會(hui) 交談。具體(ti) 談了什麽(me) ?我們(men) 不得而知,但不妨猜測一二。現在的青年作家見了文壇老前輩,除展示作品外,肯定還想請教創作經驗,以求進步。推而論之,李白見了蘇頲,想必亦是如此。蘇頲見了李白這樣天才英麗(li) 的文壇新苗,自然也願意傾(qing) 囊相授,獎掖後進。
一個(ge) 年輕人,欲成就任何一項事業(ye) ,都必須有刻苦認真的精神,文學創作尤其如此。蘇頲少年時,不受父親(qin) 重視,任其與(yu) 奴仆雜役相處。但他卻好學不倦,每欲讀書(shu) ,但又苦於(yu) 無燈燭,便常在馬廄裏借著灶中的火光誦讀詩書(shu) 。其刻苦認真如此,方才榮登相位。蘇頲這樣的經曆,對李白必然會(hui) 產(chan) 生莫大的刺激。
據李白後來回憶,盡管家境富裕,但他“常橫經籍書(shu) ,製作不倦,迄於(yu) 今三十春矣”。而且,他還曾“前後三擬《文選》,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別》賦”。這表明,李白在文學創作上是極其刻苦認真的人。不難想象,這兩(liang) 位既聰明早慧又刻苦認真的詩人見了麵,自然有說不完的話。蘇頲對李白的指點和獎掖,無疑使他受益匪淺。除探討文學,蘇頲肯定還會(hui) 對李白談及一些人生經曆和奇聞異事。
叁
遊曆成都經蘇頲點撥開始發奮
遊曆成都期間,李白不僅(jin) 拜謁了蘇頲,還曾居住過一段時間。宅子的具體(ti) 位置,據傳(chuan) 就在現在的成都市青蓮巷。這條巷子原本叫爛巷子,巷中酒鋪叫富春坊。因經常有人醉臥街邊,又叫醉巷子。寓居成都期間,李白當然也是此店的常客。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luan) 爆發,唐玄宗逃入成都。傳(chuan) 說有一次,唐玄宗與(yu) 高力士微服私訪來到此店,品嚐美酒後讚不絕口。店老板為(wei) 顯示知名度,大肆吹噓道:“小店的酒,味道絕對是全成都首屈一指,連大名鼎鼎的酒仙——翰林供奉李太白先生都曾是本店的常客。”唐玄宗一聽大喜,心想:“爛巷子這個(ge) 名字太不雅,既然如此,幹脆叫李白巷吧。”轉念又一想,李白曾讓高力士脫靴,礙於(yu) 高力士的顏麵,便賜名青蓮巷。如今,該巷已不存。
李白是閑不住的人,喜歡四處遊覽。當時,成都附近最有名的旅遊勝地,要數摩訶池與(yu) 散花樓。隋唐時期,散花樓在成都的地位好比今天埃菲爾鐵塔在法國巴黎的地位,絕對是錦官城裏首屈一指的地標性建築。當時,郫縣(今成都市郫都區)有個(ge) 工匠名叫何稠,技藝高超,構思精巧,主持興(xing) 建了許多重大皇家工程。正是經他反複實驗,才使失傳(chuan) 已久的琉璃工藝得以重現。散花樓很可能采用了琉璃瓦工藝,樓身的反光效果特別好,所以李白才能看到“朝光散花樓”的壯麗(li) 景象。
在聽了蘇頲的婉言勸告後,李白思想上有所冷靜,逐漸意識到了自己與(yu) 司馬相如之間的差距。作為(wei) 青年人,意識到了不足,才開始發奮。
此時的李白,且喜且憂。喜的是,初出茅廬便能得到蘇頲這樣的大文豪的鼓勵與(yu) 鞭策,從(cong) 而使自己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更加自信、更加躊躇滿誌,一心要有一番作為(wei) 。憂的是,沒想到自己的文學功底竟然還如此稚嫩,之前確實有點兒(er) 自視過高了,在《大獵賦》裏的口氣也確實大了點兒(er) 。而司馬相如的文學造詣似乎又高不可攀,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與(yu) 之比肩?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le) 不常有。伯樂(le) 的鼓勵與(yu) 鞭策,往往可以把一個(ge) 人的最高目標和境界提前預支給千裏馬,李白一生都沒有忘記蘇頲的知遇之恩。李白畢竟是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此時登臨(lin) 高樓,極目西眺,雪山盡收眼底。轉身南望,春江浩浩雙流。也許此時的李白在想:司馬相如、蘇頲算得了什麽(me) ?我乃煌煌大唐獨一無二的李太白,未來定要獨步文壇、超邁前賢。
想到這裏,好勝之心戰勝了自卑感,他的心情立刻轉憂為(wei) 喜。於(yu) 是,李白朗聲大呼:“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遊!”
分享給他們(men) 看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