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融通中外,講好術語故事

發布時間:2023-01-29 16:1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與(yu) 自然科學等領域術語相比,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有何特殊性?

  黃友義(yi) :中華思想文明博大精深,是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了解任何國家,都需要從(cong) 其曆史形成入手,才能真正理解這個(ge) 國家和民族。要讓外國人理解今天的中國,就需要讓他們(men) 知道曆史上的中國,知道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為(wei) 什麽(me) 這樣思維,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中華思想文化術語是最能代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經典表述,能夠更深刻地反映中國人的思維習(xi) 慣和行為(wei) 準則,更能幫助外國人認識今天的中國。

  記者:翻譯是術語研究和實踐中的重要環節。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翻譯的難點主要在哪裏?

  黃友義(yi) :在對外傳(chuan) 播中,文化最有生命力。然而,中西文化因為(wei) 曆史形成的過程不同,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要找到完全對等的表述並不容易。比如“禮”的概念,就不能完全找到對應的英文;“心”包括的內(nei) 容也很廣,英文裏也不是一個(ge) 單詞就能完全對應中文的“心”字。所以,字對字、詞對詞的翻譯不能準確傳(chuan) 達中國文化元素。翻譯的難度在於(yu) 不僅(jin) 要理解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還要了解外國人的思想,這樣才能讓翻譯具有針對性,而不是自說自話。這就要求一個(ge) 中國譯者需要具備兩(liang) 個(ge) 思路和兩(liang) 種文化的知識。這對任何譯者都是巨大的挑戰。

  記者:在對中華思想文化術語進行遴選、釋義(yi) 和翻譯時,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chuan) 播工程堅持怎樣的理念和原則?

  黃友義(yi) :第一,最核心,最能反映中國傳(chuan) 統,同時又在今天繼續發揮作用、仍然在指導中國人的條目,如“天下為(wei) 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第二,幾千年來中華思想也在發展之中,“天人合一”所指的範圍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變化,也需要在繼承傳(chuan) 統上,反映新的思路。過去“天人合一”有天子尊天命的含義(yi) ,現在更多的是指人與(yu) 自然的和諧。

  記者:您為(wei) 何多次強調中外人員合作翻譯在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翻譯中的必要性?

  黃友義(yi) :翻譯是為(wei) 了讓外國受眾(zhong) 理解自己的文化,是一種跨文化行為(wei) ,而中西文化差異巨大。按照翻譯專(zhuan) 業(ye) 的傳(chuan) 統道理,譯者是把外文譯成自己的母語,也就是說,本來應該由外國人來翻譯中華術語。然而,多種原因導致世界上沒有在水平和人數上足夠的外國譯者隊伍,中國譯者就不得不知難而上、勇挑重擔,從(cong) 事中譯外。為(wei) 了防止出現外文不地道的情況,就必須有外國人幫助潤色中國譯者的文字。這種中外合作模式是“翻譯中國”時代的主要工作模式。

  記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翻譯中,應如何做到“融通中外”?

  黃友義(yi) :知己知彼是做好翻譯的基礎。我們(men) 不僅(jin) 要了解自己的文化,還需要知道對方的所思所想,熟悉對方的表達方式,跨越文化鴻溝,做到用外國的語言,講述中國的理念,讓我們(men) 的譯文既忠實於(yu) 中文的原意,又符合外國人熟悉的表達方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