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羅江畔 傳統民俗讓年味更濃人氣更旺
正月十五鬧元宵。“咚咚鏘!咚咚鏘!”隨著鑼鼓聲響起,一台台“故事”上演,喝彩聲在擠滿人的麻石街上此起彼伏。傳(chuan) 承千年的民俗釋放魅力,位於(yu) 汨羅江畔的湖南省汨羅市長樂(le) 鎮沸騰了起來。
“長樂(le) 抬閣故事會(hui) ”是長樂(le) 鎮一項傳(chuan) 承千年的元宵節民俗活動,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擴展項目名錄。據考證,它起源於(yu) 隋唐,興(xing) 盛於(yu) 明清,從(cong) 古代正月舉(ju) 行的祭祀活動與(yu) 上元鬧花燈習(xi) 俗中演變而來,集雜技競技、彩繪藝術、戲劇表演、民俗風情於(yu) 一體(ti) 。
“長樂(le) 抬閣故事會(hui) ”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陳範興(xing) 介紹,先由工匠用金屬、竹木等材料搭建一個(ge) 可移動的小型戲台,這個(ge) 環節被稱為(wei) “紮故事”,再由穿著戲服的演員們(men) 在戲台上擺出相關(guan) 造型展示,每個(ge) 戲台呈現一個(ge) “故事”,其主題通過人物造型和道具等結合來表現,戲台由成人抬著移動,所以被稱為(wei) “抬故事”。
“現在不用人抬了,每個(ge) 小戲台底下都安裝了輪子,快樂(le) 又輕鬆。”陳範興(xing) 說。表演形式在傳(chuan) 承中不斷得到豐(feng) 富,衍生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彩故事、高蹺故事等四大類,高蹺等雜技元素的加入,給觀眾(zhong) 帶來更多視覺享受。
為(wei) 了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更充分地感受這一非遺民俗帶來的樂(le) 趣,長樂(le) 今年的“故事會(hui) ”從(cong) 正月十四就拉開了序幕。除了本地人,這兩(liang) 天每天都有數萬(wan) 名遊客慕名湧進小鎮,人氣一年比一年旺。
精美的臉譜、五彩的戲服、古典的造型,還有高蹺演員踩著5米的高蹺,一步一搖,或俯或仰之間,走出驚險刺激的感覺。近300台“故事”逐一亮相,叫好聲、驚歎聲飄蕩在古鎮的上空。
“故事會(hui) ”的另一精彩在於(yu) “比”。陳範興(xing) 告訴記者,古鎮分上市街、下市街,雙方要“比故事”,比知識、比智慧、比趣味、比技藝、比數量、比新奇。一台“故事”有哪些人物,穿什麽(me) 戴什麽(me) 拿什麽(me) ,勾什麽(me) 臉譜,胡須什麽(me) 樣,都有一定規則,哪邊的功夫做得更細致更到位,就能贏得更多掌聲。比拚越激烈,活動越精彩,民俗味越濃,寓意著大家在新的一年越興(xing) 旺如意。
陳範興(xing) 是傳(chuan) 承人,也是今年上市街“故事會(hui) ”的總導演。他感歎,通過“比故事”的形式,不斷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把傳(chuan) 統技藝一代代傳(chuan) 承好,也把時代精神講述得很好。他說:“你看今年既有紀念屈原的‘故事’,也有致敬中國航天員的‘故事’,還有挑戰高蹺新高度的‘故事’。”
更讓老一輩傳(chuan) 承人欣慰的是,除了形式與(yu) 內(nei) 容創新,年輕人成了今年“故事會(hui) ”的絕對主角。陳範興(xing) 統計了一番,參加演出的700餘(yu) 名演員中,青年、兒(er) 童占了80%,其中年齡最小的演員隻有4歲。
17歲的陳添若踩著1.3米的高蹺,完成她在元宵“故事會(hui) ”的首次亮相,這個(ge) 年輕人的表演贏得了陣陣喝彩。從(cong) 高蹺上下來,她一臉興(xing) 奮:“非常開心,我在這裏長大,從(cong) 小耳濡目染,一定會(hui) 把‘故事會(hui) ’傳(chuan) 承好。”
“每個(ge) 人都可以大展身手,玩得盡興(xing) 。”陳範興(xing) 感歎,“生活越來越好,故事越來越精彩,我們(men) 要把‘故事會(hui) ’辦得越來越好。”(記者周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