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支航天團隊為我國空天探索裝上“眼睛” “盯”著月球和火星過春節

發布時間:2023-02-07 15:0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連續幾年春節,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十室的航天團隊都是忙碌的。2020年春節,疫情嚴(yan) 重,單位落實防疫政策,人員不能到崗,但結構主管設計師唐傳(chuan) 軍(jun) 和航天組的同事為(wei) 保證火星車雷達的研製進度,經單位特批正月初五開始加班。而此時食堂不開放,附近餐館也不營業(ye) ,他們(men) 連吃了一周方便麵。

  今年春節,這些航天人再次放棄了休息時間,他們(men) 要完成對技術問題的梳理、確認、總結,以便年後能夠順利開展電性件總結評審、交付探測器,為(wei) 鑒定件研製做好準備。

  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十室,也被稱為(wei) 電磁輻射與(yu) 探測技術研究室,承擔了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四號測月雷達,四號低頻射電頻譜儀(yi) ,五號、六號月壤結構探測儀(yi) ,深空探測火星次表層探測雷達等的研製任務。他們(men) 通過艱苦努力,為(wei) 我國的空天探索裝上了“眼睛”,一直“看”到了月亮和火星上。

  十室航天團隊與(yu) “嫦娥”的緣分,可以追溯到2009年。當時,在原空天院副院長、現空天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執行院長方廣有研究員的帶領下,研究室獲得了“嫦娥三號測月雷達”載荷研製資格。十室航天團隊就此成立,方廣有擔任主任設計師。

  月球與(yu) 深空探測任務,是國家探月二期工程重大科技專(zhuan) 項,在此之前,十室在航天研製方麵沒有任何積累和參照,僅(jin) 有探地雷達技術上的一點“存貨”。測月雷達作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應用於(yu) 地外天體(ti) 的巡視器載荷研製任務,麵臨(lin) 很多困難。

  月麵環境究竟是什麽(me) 樣的?什麽(me) 樣的工藝才能確保巡視器艙外的天線和發射機正常工作?空間輻射環境對電子學,尤其是放置艙外的發射機影響如何……一個(ge) 個(ge) 問題擺在了研究團隊的麵前。

  “每一期任務中,對核心指標探測深度和厚度分辨率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cong) 嫦娥三號到現在為(wei) 止,要求越來越高,指標越來越量化,尤其嫦娥七號的測月雷達任務,技術要求和難度有很大的提升。”沈紹祥副研究員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月球上的晝夜溫差可達300多攝氏度,什麽(me) 樣的天線材料能夠滿足這樣極端的溫差?為(wei) 了找到這個(ge) 答案,該團隊的天線專(zhuan) 家紀奕才研究員不知熬了多少個(ge) 日夜,經曆了一次次失敗,最終采用埋阻工藝,並通過低溫摸底,實現了零下200攝氏度性能無影響。如今型號任務的天線材料,仍在沿用他當時選取的材料和方案進行設計。

  作為(wei) 結構主管設計師,唐傳(chuan) 軍(jun) 從(cong) 研究生畢業(ye) 後一直在十室從(cong) 事型號項目結構設計及分析工作。嫦娥四號低頻射電頻譜儀(yi) 研製任務,是當時項目中唯一的新研載荷,兩(liang) 年間要完成其他載荷4-5年的工作,才能趕上發射窗口,研製任務繁重,同期還有另一個(ge) 載荷測月雷達載荷的生產(chan) 任務以及嫦娥五號的研製任務。那陣子,唐傳(chuan) 軍(jun) 基本每天工作10多個(ge) 小時。2021年,唐傳(chuan) 軍(jun) 平均每個(ge) 月加班80個(ge) 小時以上。

  十室航天團隊現有職工58人,其中黨(dang) 員30人。這是一個(ge) 團結的團隊,也是一個(ge) 不斷交流碰撞出火花的團隊。當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就在討論中互相幫助,分析解決(jue) 問題。就像盧偉(wei) 副研究員所說的那樣:做科研的人如果跟同事沒有任何分歧,就永遠做不好科研;不爭(zheng) 執不討論,永遠碰撞不出來火花。

  十幾年來,為(wei) 了最大限度地找到合適的地方,驗證雷達設備的低頻通道探測能力,研究者必須找到含水量低甚至無水的測試場景,我國的天山、老虎溝和紮子溝等旱地冰川內(nei) 部是絕佳選擇。

  沈紹祥還清楚地記得,2022年9月,團隊在紮子溝冰川進行測試時,當地的盤山路被洪水衝(chong) 斷了,所有的設備和補給品,都是由成員徒步3公裏搬上去的。

  還有一次,冰川的一麵斜坡上全是足球大小的碎石,時不時還會(hui) 從(cong) 山上滾落下來。危險無時無刻不在。

  現任空天院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電磁輻射與(yu) 探測技術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群英研究員是個(ge) 地道的“女漢子”。在祁連山海拔5000米的空氣稀薄的冰川上,她和同事頂著嚴(yan) 寒,忍受著高原反應,一起完成了嫦娥三號載荷地麵驗證試驗。不僅(jin) 如此,無論是在刮著凜凜寒風的庫布奇沙漠,還是在氣候幹燥的戈壁灘上,都有她調試設備的身影。

  每當一個(ge) 任務完成,他們(men) 的目光就看向遠方,準備迎接新的任務,解決(jue) 新的難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