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防沙治沙水平何以走在前列?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2月12日電(左丹丹)長期以來,新疆開展了大量防沙治沙工作,在天山南北矗立起一道道綠色屏障,使新疆荒漠化、沙化土地發展勢頭得到遏製,作為(wei) 全國沙化土地麵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yan) 重的省區,新疆防沙治沙水平何以能夠走在前列?
從(cong) “防”到“治”實現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在新疆南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北部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邊緣,沙塵暴、揚沙、浮塵等災害性天氣頻繁,耕地、草場、林地、居民點、道路等經常遭受風沙侵襲,嚴(yan) 重影響了各族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製約著經濟的發展。
從(cong) “三北”防護林的防沙,到目前各類沙漠化治理方式的實施,新疆實現了從(cong) “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位於(yu) 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北邊緣的阿克蘇地區,是新疆重點沙漠化地區,“20世紀80年代,這裏每年都被沙塵肆虐,當地居民一年裏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沙塵裏度過。”阿克蘇市柯柯牙紀念館館長宋興(xing) 年說。當時最近的沙漠距離城區僅(jin) 有6公裏,並且每年都在向城區逼近。麵對惡劣的環境,1986年,阿克蘇地區在風沙策源地柯柯牙啟動綠化工程,用30多年的時間,在昔日的荒灘戈壁上建成了一條集生態林、經濟林於(yu) 一體(ti) 的防風治沙“綠色長城”,被聯合國環境資源保護委員會(hui) 列為(wei) “全球500佳境”之一,創造了荒漠變林海、戈壁變果園的綠色奇跡。
柯柯牙工程是防沙治沙的一個(ge) 壯舉(ju) ,同時也是新疆防沙治沙的一個(ge) 縮影。新疆各地開展持續的、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綠地麵積不斷擴大,與(yu) 此同時滴灌、飛防以及種植技術的提升,讓在新疆種植樹木不再像以前那麽(me) 艱難。
2022年12月,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新疆阿拉爾市,首次嚐試利用大型固定翼飛機對當地5萬(wan) 畝(mu) 沙漠進行飛播植樹,此次在沙漠上空投放的樹種包括胡楊、紅柳等耐幹旱、耐鹽堿樹種,這是新疆在防沙治沙方麵又采取的一項新措施。
數據顯示,從(cong) 2012年以來,新疆依托“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塔裏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等國家重點工程,累計治理沙化土2837.56萬(wan) 畝(mu) ,實現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麵積“雙縮減”。
荒漠“生”金荒漠化防治與(yu) 沙產(chan) 業(ye) 結合
新疆且末縣位於(yu) 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被稱為(wei) “沙漠孤島”,沙漠麵積占全縣麵積近四成。近年來,當地在沙漠邊緣種植梭梭林用來防沙治沙、並在梭梭根部接種大芸,探索出了一條防沙治沙與(yu) 特色產(chan) 業(ye) 相結合的道路,每年為(wei) 鄉(xiang) 鎮農(nong) 民增收上千萬(wan) 元,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走出了一條增收渠道。截至2022年10月,且末縣共完成梭梭林下大芸接種麵積9.11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有600多噸。
除了套種大芸,沙棘種植正在新疆興(xing) 起,其灌叢(cong) 茂密、根係發達、易形成“地上一把傘(san) 、地麵一條毯、地下一張網”的長勢,這對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和保護地表植被具有重要作用,且沙棘果營養(yang) 豐(feng) 富、含有多種維生素。位於(yu) 塔裏木盆地西北邊緣的新疆阿克蘇烏(wu) 什縣,被稱為(wei) “中國沙棘之鄉(xiang) ”,域內(nei) 分布著十萬(wan) 畝(mu) 野生沙棘林,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沙棘產(chan) 業(ye) 、規劃實施了百萬(wan) 畝(mu) 沙棘生態建設工程,以生態環境保護為(wei) 主線、發展沙棘育苗、種植和產(chan) 品深加工等產(chan) 業(ye) ,帶動了更多民眾(zhong) 就業(ye) 。
走向國際助力非洲“綠色長城”建設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在荒漠化防治方麵有著豐(feng) 富的可推廣經驗成果。例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穿越流動沙漠的人工綠色走廊——塔裏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中科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雷加強說。
記者了解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荒漠化防治團隊和非洲的合作從(cong) 2010年至今,已經走過了13個(ge) 年頭,合作和考察過的國家有13個(ge) ,包括毛裏塔尼亞(ya) 、尼日利亞(ya) 、埃塞俄比亞(ya) 、尼日爾、利比亞(ya) 等,並簽署過多份科技合作協議。
這幾年,該團隊還分別在毛裏塔尼亞(ya) 與(yu) 埃塞俄比亞(ya) ,進行了防沙固沙植物引種與(yu) 篩選,並建立了引種示範點。立足於(yu) 中國成熟的荒漠化防治技術、材料與(yu) 產(chan) 品,梳理中國荒漠化防治材料與(yu) 產(chan) 品,完成了15種荒漠化防治材料與(yu) 產(chan) 品的篩選,已運到達毛裏塔尼亞(ya) ;完成了風沙觀測場的架設;並建立了滴灌技術示範點,改變了當地人民大麵積人工澆水的現狀,節約用水的同時,減少了勞動力的消耗,提高了勞動效率。
雷加強表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yu) 地理研究所以能力建設、信息共享、項目示範為(wei) 合作載體(ti) ,助力非洲提升應對土地退化、荒漠化、幹旱、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貧困和糧食危機的能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