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專利“先用後付” 創新後勁更足(經濟時評)

發布時間:2023-02-17 16:30: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不斷探索好用管用的機製做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的活力必將持續湧流

  專(zhuan) 利也可以“先用後付”了?前段時間,北京首例先使用後付費的高校專(zhuan) 利許可案例在中關(guan) 村落地,從(cong) 協商到簽訂協議僅(jin) 用半個(ge) 多月。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等部門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授權中小微企業(ye) 先行試用科技成果,允許企業(ye) 在試用後再支付專(zhuan) 利許可費,為(wei)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提供了新思路。

  從(cong) 實驗室到產(chan) 業(ye) 化,想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其實並不輕鬆。長期以來,專(zhuan) 利要價(jia) 高、信息披露和交流渠道不暢、成果評估耗時長、企業(ye) 對成果信心不足等問題,都是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隻有不斷創新機製,打通梗阻,才能讓更多優(you) 秀的科技成果加速轉化。

  加速轉化,需要打破信息壁壘。從(cong) 實踐來看,企業(ye) 和高校等機構間往往不缺初步的信息了解,甚至早已是合作多次的夥(huo) 伴,但在麵對新的技術專(zhuan) 利時,雙方還是存在對技術先進性、成熟程度和實際市場前景的信息誤差。出於(yu) 風險擔憂,企業(ye) 往往要用大量時間精力進行專(zhuan) 利評估,而先使用後付費的嚐試,恰好加速了這一過程,讓專(zhuan) 利及時投入市場驗證,不再被“束之高閣”。

  加速轉化,需要完善服務體(ti) 係。一項科技成果成功落地,既需要高校、科研機構、企業(ye) 這些供需主體(ti) ,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科技中介機構等橋梁渠道。技術交易所、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擔保機構等可以在多個(ge) 環節提供專(zhuan) 業(ye) 力量,科技、教育、財政等政府部門也可在組織試點、激勵創新等方麵加強聯動、切實推動。多方通力合作,完善服務體(ti) 係,科技成果轉化當能如虎添翼。

  加速轉化,需要創新分配機製。從(cong) 實踐來看,由於(yu) 專(zhuan) 利許可費通常較高,企業(ye) 尤其是中小微企業(ye) 難免擔心成本回收問題。先使用後付費模式的試點,前期降低使用門檻,鼓勵企業(ye) 大膽嚐試,後期裏程碑式付費,探索收入提成等多種分成方式,既兼顧了供需訴求,又充分調動了積極性,促成了彼此的深度合作。未來,相信隨著更多轉化合作的達成,將有一係列分配方案出現。

  北京的探索並非孤例。從(cong) 暢通對接到降低門檻,從(cong) 創新機製到完善保障,近年來,各地各部門都在為(wei)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努力。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發布的《2022年中國專(zhuan) 利調查報告》顯示,高校有效專(zhuan) 利許可率近5年穩步提升,2022年達7.9%,較上年提高0.9個(ge) 百分點;科研單位有效專(zhuan) 利許可率為(wei) 6.3%,較上年提高0.5個(ge) 百分點。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製。隻要不斷探索好用管用的機製做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的活力必將持續湧流,更多優(you) 秀科技成果定能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生產(chan) 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