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鑒未來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豐(feng) 富全社會(hui) 曆史文化滋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重要論述,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考古事業(ye) 的重點任務和發展方向,為(wei) 我們(men) 深刻領會(hui) 考古學的重要價(jia) 值和重大意義(yi) 、推動考古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把追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曆史脈絡作為(wei) 目標。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曆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百餘(yu) 年來,我國考古學在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等取得豐(feng) 碩成果,重要考古發現不斷湧現,文物考古研究不斷加深人們(men) 對中華文明的認知。隨著中國考古事業(ye) 的快速發展,那些被發掘出來的古代遺址、文物遺跡將塵封的曆史揭示出來,不斷深化我們(men) 對曆史的認識,清晰呈現中華文明的絢爛底色,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強支撐。
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70年建都史。一直以來,考古工作者根據北京地區曆史文化遺存的實際情況,揭示了北京從(cong) 山前聚落、北方重鎮發展為(wei) 大國首都的曆程,為(wei) 全方位展現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作出了貢獻,為(wei) 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支撐。北京考古延伸了曆史軸線。通過周口店等遺址的考古發掘,我們(men) 知道北京是中國最早出現古人類的地區之一,這為(wei) 中華文明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新石器時期上宅遺址、雪山遺址等地的考古發現表明,北京與(yu) 我國北方地區多地存在密切的經濟文化交往。琉璃河遺址的考古發掘,為(wei) 西周時期北京地區的禮製、葬俗、早期城址規劃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豐(feng) 台區新宮發現的夏商周時期聚落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該時期帶環壕的聚落遺址。金中都考古發現了豐(feng) 富的隋唐、遼金、明清時期遺存,為(wei) 研究北京城的變遷提供了新材料。通過北京地區的考古發現,我們(men) 深刻認識到,中華文明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文明,具有多元一體(ti) 、兼容並蓄、延綿不斷的基本特征,這為(wei) 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支撐。
我國擁有數以億(yi) 計的文物資源,充分說明中華文明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借助考古學透物見人的研究視角,讓出土文物活起來,讓逝去的場景再度顯現,引導人們(men) 更好認識曆史、更好傳(chuan) 承文明。新時代新征程,考古工作者要根據我國各地考古工作的實際情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以學術研究為(wei) 支撐,堅定文化自信,統籌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闡釋與(yu) 傳(chuan) 播等工作。提升文物博物館單位研究教育與(yu) 公共服務功能,培育多元參與(yu) 的傳(chuan) 播主體(ti) ,打造豐(feng) 富多樣的傳(chuan) 播內(nei) 容,創新融合傳(chuan) 播方式,讓文物考古成果走向大眾(zhong) 。推進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國際合作,打造文物對外交流合作品牌項目,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為(wei)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