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 產業興 百姓富
海南省海口市美蘭(lan) 區演豐(feng) 鎮的紅樹林間、灘塗上,鳥鳴聲聲。風吹過,近千隻鷺鳥振翅飛起。
“看,那兒(er) 有隻黑臉琵鷺!這可是全球瀕危物種。”一名外地來的觀鳥愛好者邊拍照邊讚歎。
從(cong) 幾近消失,到成群結隊,黑臉琵鷺等鳥兒(er) 見證著演豐(feng) 鎮的生態變遷。演豐(feng) 鎮臨(lin) 海,我國第一個(ge) 以紅樹林為(wei) 主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東(dong) 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多半位於(yu) 鎮內(nei) 。這些年,演豐(feng) 鎮在持續開展紅樹林生態保護修複的同時,發展生態養(yang) 殖、鄉(xiang) 村旅遊,既守住了生態,還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路子。
演豐(feng) 鎮近海鹹淡水水質利於(yu) 水產(chan) 養(yang) 殖,當地一度遍布魚蝦塘,但養(yang) 殖尾水破壞水體(ti) 質量,影響紅樹林生態。“東(dong) 寨港的水質曾經是劣Ⅴ類。那些年黑臉琵鷺銷聲匿跡,到2017年才再次見到。”東(dong) 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ye) 工程師馮(feng) 爾輝說。
2014年,海口市出台《關(guan) 於(yu) 加強東(dong) 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管理的決(jue) 定》,將保護區範圍由5萬(wan) 多畝(mu) 擴大至12萬(wan) 多畝(mu) ,同時建立巡護檢查製度,嚴(yan) 厲打擊非法獵捕、捕撈和毀林占地。2021年以來,江東(dong) 新區、美蘭(lan) 區也出台規定,政府牽頭實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機製,退塘還林還濕,進行生態修複。
馮(feng) 爾輝介紹,這些年東(dong) 寨港修複紅樹林4523畝(mu) ,新增紅樹林4731畝(mu) ,保護區麵積從(cong) 2013年的23670畝(mu) 擴大到現在的26565畝(mu) 。調查顯示,東(dong) 寨港水質達到Ⅲ類,“鳥類記錄從(cong) 180種增加到229種,魚類記錄從(cong) 129種增加到165種。每年有3萬(wan) 多隻候鳥來這裏遷徙中轉。”
環境變好了,村民又有新問題:演豐(feng) 本就臨(lin) 海少地,如何既做到規範近海養(yang) 殖、禁止砍伐林木,又增收致富?
“蜜蜂采花授粉,既可以幫助紅樹林自然修複,又能提高經濟收入。”馮(feng) 爾輝琢磨出了養(yang) 蜂的路子,紅樹林間養(yang) 蜂,海欖花釀出了海欖蜜,味道獨特,頗受市場青睞。眼下,林下養(yang) 蜂不光在東(dong) 寨港流行,還被推廣到其他紅樹林保護區。
2022年5月,與(yu) 演豐(feng) 鎮毗鄰的海口市三江農(nong) 場,將一片紅樹林修複項目近5年產(chan) 生的超過3000噸碳匯量交易給了紫金控股,價(jia) 值30餘(yu) 萬(wan) 元。這是海南首個(ge) 完成簽約的藍碳生態產(chan) 品交易。“據估算,東(dong) 寨港固碳總量超過29萬(wan) 噸。”馮(feng) 爾輝介紹。
占地1400畝(mu) 的枷椗山現代綠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原先是一片鹽堿地。“先在塘中堆埂種水稻,再在埂下水溝養(yang) 魚養(yang) 蝦,魚蝦汙水處理後輸送給水稻,等有機物被水稻吸收後再流回魚池中,做到汙水零直排,實現立體(ti) 種養(yang) 、循環利用。”站在百畝(mu) 高位蝦塘邊,產(chan) 業(ye) 園負責人張貴生說。
在產(chan) 業(ye) 園帶動下,周邊村民紛紛清退蝦塘魚塘,陸續轉產(chan) 。張貴生說,產(chan) 業(ye) 園采用“政策扶持+企業(ye) 經營+農(nong) 民入股”模式,與(yu) 村民共同開發、共享利益。目前有22個(ge) 村集體(ti) 組織和15戶村民入股分紅,村集體(ti) 每年入股分紅保底收益200多萬(wan) 元,還有20多名村民在園區就業(ye) ,月收入6000多元。
走進演豐(feng) 鎮芳園村,平整的水泥路、新建的白色洋樓,小橋流水、椰影婆娑。“我們(men) 租用閑置房屋、修複老舊房屋,改造成160多間房的度假民宿;同時,種植黃金百香果、燕窩果、五彩糯玉米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芳園藝術村項目副總裁姚勝總介紹,目前項目已建成近40畝(mu) 的生態采摘園、超過1.5萬(wan) 平方米的觀賞荷塘,吸納40多名村民就業(ye) 。2022年,芳園村接待遊客17.9萬(wan) 人次,全村經濟收入1210萬(wan) 元,村民年人均收入從(cong) 2018年的2.1萬(wan) 元增長到2022年的4.2萬(wan) 元。
北港村的趕海、曲口灣的海鮮……演豐(feng) 鎮的鄉(xiang) 村旅遊名氣越來越大,2022年旅遊人數24.15萬(wan) 人次,旅遊收入3730.61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