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陝西迷糊戲緣何在新疆兵團唱出新花樣

發布時間:2023-02-23 16:2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wu) 魯木齊2月22日電 題:陝西迷糊戲緣何在新疆兵團唱出新花樣

  作者 史玉江

  立春以來,在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芳草湖農(nong) 場的社區文化活動室,二胡、板胡、笛子等樂(le) 器聲相互交錯,樂(le) 隊和演員們(men) 正排練著群眾(zhong) 喜愛的“新疆迷糊”曲目。

  迷糊戲,原稱眉戶,眉戶又稱“迷胡”“清曲”,為(wei) 陝西省的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山西、河南、甘肅等省也有流行,在中國戲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起源有兩(liang) 說:一說它源出陝西的眉縣、戶縣,因地而得名;一說它源出陝西的華陰、華縣,因曲調悅耳動聽而被稱為(wei) 迷人的戲,簡稱“迷戲”。人們(men) 也許要問,源於(yu) 陝西的地方特色劇種,何以在數千公裏之外的五家渠市得以傳(chuan) 承並唱出“新花樣”?

  狄氏家族在癡迷中傳(chuan) 承

  在芳草湖農(nong) 場迷糊戲傳(chuan) 承人狄光照的家中,麵對記者,隻見這位身板硬朗、麵頰黝黑的60餘(yu) 歲老人手持三弦,拉開幅度,扯著嗓子喊唱起來。

  狄氏族譜記載,清道光8年(1828年),甘肅鎮藩縣(現民勤縣)狄家老二、老三,牽著駱駝,背著羊皮卷子,穿沙漠,走戈壁,一直向西遷徙。兩(liang) 人日行夜宿,大半年後來到呼圖壁河下遊。兄弟二人白日墾殖築家,夜晚為(wei) 排遣鄉(xiang) 愁和孤寂,常會(hui) 扯上幾嗓子。“唱著唱著就迷糊了。”狄家後人這樣解釋迷糊戲的由來。

  若幹年後,狄家人丁興(xing) 旺,老二家養(yang) 了6個(ge) 兒(er) 子,其中老六迷糊戲唱得最好,並在當地組戲班子,把迷糊戲作為(wei) 營生,在芳草湖、新湖、呼圖壁一帶走唱。

  從(cong) 狄發富兄弟徒步進疆,家譜序列為(wei) :河、發、有、生、春、光、明、寶八代傳(chuan) 人。此後,狄家人一代傳(chuan) 一代,將迷糊戲作為(wei) 看家本事傳(chuan) 下來。

  “當時老百姓的婚、喪(sang) 、嫁、娶,都請我父親(qin) 狄春輝去演唱。”狄光照說,他聽著父親(qin) 的戲長大,10歲隨父學藝,17歲時已是芳草湖迷糊戲班的台柱子。

  “在不斷地彈唱過程中,我學會(hui) 了改詞,怎麽(me) 唱觀眾(zhong) 愛聽;後來還加了新元素,比如新疆本地民族音樂(le) 。”狄光照介紹。

  狄光照始終保留著爺爺傳(chuan) 下來的三弦。那浸透著幾輩人心血的迷糊戲,在他的癡迷裏得以傳(chuan) 承。

  傳(chuan) 入新疆有曆史背景

  據相關(guan) 資料記載,眉戶戲傳(chuan) 入新疆主要有兩(liang) 方麵的原因。一方麵,由於(yu) 清政府在新疆屯田,大量屯民進入新疆。尤其到了清後期,左宗棠、劉錦堂率領大批陝甘籍將士抵禦沙俄入侵。戰爭(zheng) 結束後,這批將士多落戶當地。另一方麵,由於(yu) 陝甘一帶頻發自然災害和戰亂(luan) ,使大批人口進入新疆。這些人將當地的眉戶戲帶到新疆,經流傳(chuan) 演變成新疆迷糊戲。

  狄氏家族將眉戶戲傳(chuan) 入新疆並得以世代傳(chuan) 承的故事就是在上述大的曆史背景下的特殊事例。

  近日,《渭南日報》刊載了《華陰迷胡唱涼州》的文章。作者崔曉極這樣寫(xie) 道:武威當今的資料這樣說,眉戶戲(從(cong) 陝西華陰)傳(chuan) 入河西以來,就與(yu) 當地傳(chuan) 統民間小戲融合滲透,成為(wei) 河西走廊流傳(chuan) 最廣、影響最大、普及最深的外來劇種。新疆的有關(guan) 資料這樣寫(xie) ,眉戶戲流傳(chuan) 於(yu) 甘肅武威地區,原籍甘肅武威的狄氏祖輩們(men) ,自清朝末年進疆後帶至新疆,代代傳(chuan) 承流傳(chuan) 至今。那就是說華陰人把該戲唱到武威,武威人接棒當了二傳(chuan) 手,把它又傳(chuan) 播到邊疆。

  20世紀初,該戲在新疆北部伊犁、昌吉等區域甚至南疆部分地區出現。興(xing) 盛時,無論城鎮還是鄉(xiang) 村,每逢重大節日、婚喪(sang) 嫁娶,當地百姓會(hui) 用不同的形式來演繹。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和時代變化,幾乎家家會(hui) 唱幾句“迷糊”的狀況悄然發生變化,並開始衰落。

  挖掘保護後開枝散葉

  2007年以來,第六師五家渠市組織力量對迷糊戲搶救、挖掘、整理。2008年6月,該師市申報的眉戶戲(迷糊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狄光照沒料到,祖輩傳(chuan) 下的迷糊戲,得到了國家的保護。此後,狄氏家族就像一股繩擰得更緊了,他們(men) 成立家族委員會(hui) ,狄光照是顧問,主要負責迷糊戲的家族傳(chuan) 承。

  目前的芳草湖農(nong) 場,僅(jin) 狄氏一族就有上千人,一些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劇目,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能哼唱幾段。經過近200年的演變,迷糊戲在五家渠市芳草湖農(nong) 場、新湖農(nong) 場、紅旗農(nong) 場等地盛行。

  近10年來,當地著手編撰《新疆眉戶(迷糊)戲專(zhuan) 輯》書(shu) 籍,建迷糊戲傳(chuan) 習(xi) 所,為(wei) 迷糊戲的傳(chuan) 播打下基礎。

  出於(yu) 對迷糊戲的熱愛,芳草湖農(nong) 場職工蔣兆貴和退休職工朱金貴、嚴(yan) 則存等迷糊戲傳(chuan) 人主動承擔起這項工作。他們(men) 在農(nong) 場走訪老藝人、收集迷糊戲文曲譜。“我騎摩托車,半年跑遍了農(nong) 場所有連隊。”

  忙於(yu) 家族傳(chuan) 承的狄氏第五代傳(chuan) 承人狄光照,將負責迷糊戲傳(chuan) 習(xi) 所的重任交到蔣兆貴手中。蔣兆貴將以前和他一起唱戲的26位老藝人和一些迷糊戲愛好者聚集起來,組織排練並經常在該農(nong) 場演出。

  蔣兆貴等人還常帶著傳(chuan) 習(xi) 所演員到五家渠市、呼圖壁縣、昌吉市等地,和當地的戲曲團體(ti) 相互交流、學習(xi) 。隨著迷糊戲劇團的壯大,許多年輕人也加入進來。

  近年來,當地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小曲子進課堂”等活動,迷糊戲演員們(men) 走進校園,給學生們(men) 教授唱法和樂(le) 器彈奏的基礎知識,發展小演員近百人。

  在新疆兵團唱出“新花樣”

  66歲的高飛元是芳草湖農(nong) 場的一名退休教師,“吹拉彈敲”樣樣精通。2020年被推選為(wei) 芳草湖農(nong) 場戲曲協會(hui) 主席和迷糊戲協會(hui) 負責人。

  高飛元在迷糊戲傳(chuan) 習(xi) 所發現樂(le) 隊的樂(le) 器種類較少,伴奏音色單調,就把家裏的揚琴、二胡、嗩呐等樂(le) 器帶到樂(le) 隊,供伴奏時使用。

  “眼跟手走,心跟體(ti) 走。”迷糊戲傳(chuan) 習(xi) 所演員宋平宗在社區文化活動室耐心地講解著舞蹈分解動作。他說,“我將廣場舞元素融入其中,希望碰撞出更多火花。”

  每逢重要節日,當地都會(hui) 組織劇團成員排練新節目,每個(ge) 成員集思廣益,推敲唱詞,用民眾(zhong) 更易接受的形式,通過迷糊戲展現當代人的生活。

  “曲調還是那個(ge) 曲調,但伴奏聲更悅耳了,唱詞也不再淒楚悲傷(shang) ,更多是對當代生活的描述和展望。”芳草湖農(nong) 場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曾經是排解鄉(xiang) 愁、自娛自樂(le) 的民間彈唱小調,經過世代的傳(chuan) 唱、創新,新疆迷糊戲在流變過程中吸收新疆曲子戲、秦腔等劇種的一些藝術因素,在匯聚中國五湖四海民眾(zhong) 的新疆兵團形成了獨有的特色。

  每年夏秋等季節,吃過晚飯後,人們(men) 不約而同走到芳草湖農(nong) 場文化廣場,幾人湊成一堆,有拉、有彈、有唱,累了就會(hui) 有人替換。這些人,不著裝,不化妝,很隨意。隨著夜幕降臨(lin) ,唱到“迷糊”時就回家休息。

  在第六師五家渠市,走進廣場、公園,不難聽到迷糊戲的彈唱聲音,三弦、板胡、二胡的旋律與(yu) 獨特的唱腔讓人精神氣爽。(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