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自然災害中,如何護古建築“周全”

發布時間:2023-02-24 10:36:00來源: 科技日報

  ◎實習(xi) 記者 李詔宇

  我國是個(ge) 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擁有數量繁多的古建築。盡管近年來在文物建築保護方麵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但在龐大的“分母”麵前仍稍顯不足。及時發現並修複古建築在自然災害中遭受的損害依然麵臨(lin) 挑戰。

  2月6日發生在土耳其的兩(liang) 次地震引發全球關(guan) 注。曆史悠久的土耳其擁有眾(zhong) 多各具特色的古建築。此次的土耳其地震除了造成嚴(yan) 重的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外,也對當地加濟安泰普城堡、耶尼清真寺等曆史悠久的知名古建築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曾經雄偉(wei) 的古建築在強震的作用下僅(jin) 餘(yu) 斷壁殘垣,不由得讓人唏噓不已。

  這並非孤例。此前我國的汶川地震中,二王廟、薑維城古遺跡等古建築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2022年,我國最長的木拱廊橋——萬(wan) 安橋在火災麵前也被燒得隻剩骨架。

  此次土耳其地震再次提醒我們(men) ,古建築在地震等自然災害麵前十分脆弱。我們(men) 需要加強保護措施,在自然災害中,護古建築“周全”。

  古建築更易受自然災害破壞

  在此次土耳其地震中,有近2000年曆史的加濟安泰普城堡位於(yu) 震中附近,在地震中嚴(yan) 重受損——不僅(jin) 部分堡體(ti) 在地震中坍塌,城堡旁邊的擋土牆也多處倒塌,環繞城堡的金屬圍欄更是被震得七零八落。距離震中約160千米的耶尼清真寺也未能幸免,其主體(ti) 建築的圓頂部分幾乎全部坍塌。

  古建保護專(zhuan) 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指出:“加濟安泰普城堡和耶尼清真寺的建築結構形式均為(wei) 抗震性能較差的砌體(ti) 結構。這種結構正是導致二者在地震中受損嚴(yan) 重的重要原因。”

  周乾介紹,西方古建築的結構形式多為(wei) 砌體(ti) 結構,也就是以磚石結構為(wei) 主,將磚石作為(wei) 核心承重材料的結構形式。由於(yu) 西方古建築的磚石塊體(ti) 之間采用砂漿連接,而砂漿本身的抗外力強度較差,因此其抗震性能很差。“此外,地震作用多以水平向為(wei) 主。在水平向的地震作用下,連接磚石塊體(ti) 的砂漿很容易鬆散,導致磚石牆體(ti) 鬆動、開裂,進而誘發建築倒塌。”周乾說。

  我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wei) 主,建築的核心承重材料為(wei) 木梁、木柱。其中,木梁負責支撐屋頂傳(chuan) 來的重量,並將重量向下傳(chuan) 給木柱,木柱再把屋頂重量向下傳(chuan) 至地基。由於(yu) 木材本身具有良好的彈性,且我國古建築結構一般具有榫卯形式連接梁柱、屋架低矮、屋頂厚重等有利於(yu) 整體(ti) 建築抗震的特點。“因此,我國古建築一般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周乾說。

  “與(yu) 擁有各項嚴(yan) 格的安全規範,在設計、施工和管理的各個(ge) 環節都考慮了防災能力的現代建築相比,我國古建築主要存在規劃選址和基礎處理準備相對不足、施工砌築工藝相對落後、無法兼顧強度和韌性等特點。”北京建築大學古建築專(zhuan) 業(ye) 副教授齊瑩表示。

  齊瑩指出,我國的木結構古建築重在通過選址預防災害,例如通過選擇較高的地勢防洪澇、利用各種微地形防大風等——這些措施預防日常災害有餘(yu) ,但麵對劇烈的洪水等能造成突發高能量破壞的自然災害時則相對不足。

  除此之外,我國木結構古建築往往在強度和韌性之間有所取舍,不能兼顧。“因為(wei) 樹木生長相對較快且可替換等特點,木材在部分地區也被用作犧牲性材料。”齊瑩說,“我國古人通常采用局部更換木構件等方式來保養(yang) 、延長古建築壽命,而非類似西方大教堂建造的‘一步到位’的方式。”

  古建築保護麵臨(lin) 諸多難點

  周乾介紹,近年來的地震對我國的古建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相關(guan) 震後現場調查結果表明,我國木結構古建築的典型地震損害形式為(wei) 地基破壞、節點拔榫、梁架歪閃等。“我國古建築受到地震損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地震烈度過大、古建築缺乏及時有效的維修保養(yang) 、建築施工質量較差、磚石材料抗震性能差等。”周乾表示。

  除了地震之外,洪澇、大風等其他自然災害同樣會(hui) 對我國古建築造成巨大的損害。那麽(me) ,目前我國的古建築保護麵臨(lin) 著哪些問題與(yu) 難點?

  “在自然災害麵前,我國古建築保護的第一個(ge) 難點是古建築數量繁多,建築類型多種多樣。”齊瑩表示。

  我國是個(ge) 幅員遼闊的文明古國,擁有數量繁多的古建築。盡管近年來在文物建築保護方麵投入了大量資金和人力,但在龐大的“分母”麵前仍稍顯不足。及時發現並修複古建築在自然災害中遭受的損害依然麵臨(lin) 挑戰。

  與(yu) 此同時,我國古建築種類繁多,我國常見的古建築以木構建築為(wei) 主,包括傳(chuan) 統民居、宗教廟宇、宮殿、園林等多種類型。“除了常見的木結構古建築之外,我國還有大量的磚石佛塔、石窟寺、古橋梁等其他建築結構形式的古建築。”齊瑩說,“石窟寺等其他建築結構形式的古建築,在材料、結構體(ti) 係上與(yu) 木結構古建築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客觀上為(wei) 在自然災害中保護我國的古建築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此外,目前在補充和完善古建築修繕的技術規範方麵,我國任重道遠。”齊瑩補充,“在自然災害麵前,古建築保護的技術規範主要可以分為(wei) 規範性文件與(yu) 行業(ye) 標準兩(liang) 種。”

  國家文物局於(yu) 2018年發布了《古建築修繕項目施工規程(試行)》,對古建築的修繕提供了規章製度的指引。“行業(ye) 標準主要集中在不同曆史遺存的材料維修及加固上,應對突發災害的文件較少。”齊瑩說,“隨著老化損毀古建築修複加固工作的陸續完成,文物保護的關(guan) 注點也要從(cong) 修複加固轉向更有前瞻性的方向。”

  多手段助古建築“延年益壽”

  麵對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我們(men) 應該采取哪些措施,減輕甚至避免古建築受到損害?如果這種損害已經發生,我們(men) 又該基於(yu) 何種原則,對受損的古建築進行修複?

  在齊瑩看來,做好預防工作是第一步。

  “早在2005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中就已經加入了關(guan) 於(yu) 遺產(chan) 監測的內(nei) 容,讓‘災前預防優(you) 於(yu) 災後修複’成為(wei) 人們(men) 的共識。”齊瑩表示,“近年來,國家文物局提出了‘預防性保護’的概念,針對文物建築,從(cong) 規劃、設計到監測、管理各個(ge) 環節進行前瞻性設計,盡可能地讓各種預防手段更好發揮作用。”

  “除此之外,我們(men) 還應該通過評估濕度、風力等各種環境影響要素,進行文物環境監測和古建築本體(ti) 病害測繪,形成相關(guan) 風險危害檔案。”齊瑩說。針對不同的古建築,需要監測不同的環境影響要素。例如,針對大足石刻這一石刻古建築,應該重點監測降水量和空氣濕度的變化;針對應縣木塔這一木結構塔形古建築,則需要重點監測風力的影響。參考充分評估環境影響因素後形成的風險危害檔案,古建築保護部門可以更加科學、有效地在各種自然災害中保護古建築。

  周乾指出,我國古建築曆史悠久,在長時間風、雨、雪等自然因素或屋頂重量、人員幹擾等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會(hui) 不可避免地出現多種結構病害,需要及時進行維修保養(yang) 。與(yu) 此同時,還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修繕加固,提升建築施工質量、改善磚石材料性能,讓古建築“延年益壽”。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yang) 、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即古建築維修後,在材料、構造組成、施工工藝等方麵應盡量與(yu) 維修前保持一致。”談到自然災害發生後古建築的修複問題,周乾表示,“如果因為(wei) 原有材料破壞嚴(yan) 重,無法滿足正常使用或受力要求,則可以選取同材質、尺寸的新材料用於(yu) 修複,同時予以標記說明。”

  (實習(xi) 記者都芃對此文亦有貢獻)

  《科技日報》2023年2月24日第05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