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國際開放創新生態建設的新態勢

發布時間:2023-03-09 15: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輝 西桂權(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國際格局深刻演變,科技創新範式正在從(cong) 1.0時代向3.0時代演進。如果說創新1.0強調企業(ye) 內(nei) 部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創新2.0強調產(chan) 學研協同且注重創新體(ti) 係構建,那麽(me) 強調遵循生物學規律,注重開放創新生態建設則是創新3.0的顯著特征。新一輪國際創新實踐證實著建設開放創新生態的重要性與(yu) 必要性。開放創新生態既包含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各類創新主體(ti) 相互聯係的創新組合,以及這些創新主體(ti) 或創新組合與(yu) 政策、製度和服務平台等之間的關(guan) 係,還包括互惠互利合作的體(ti) 製機製,更包含完善的全球創新治理體(ti) 係。從(cong) 當前國際經驗看,通過深化“共生型”合作、完善科技服務體(ti) 係、營造一流創新環境、推進政策和機構調整等舉(ju) 措構建開放融通的創新生態,進而加快塑造發展世界級創新的新動能新優(you) 勢,已經成為(wei) 創新型國家或地區的普遍做法和重要競爭(zheng) 戰略。深化“共生型”合作,打造可持續的開放創新生態係統。

  基於(yu) 安全、利益、話語權等多重因素,國家之間的競合關(guan) 係變動性增強。不同國家或地區合作範圍不斷拓展,合作方式更加多樣化、柔性化、有組織化,合作切入點從(cong) 產(chan) 品、設備延伸到技術、標準等創新價(jia) 值鏈上遊環節。在開放創新的範式下,大中小企業(ye) 協作是取得持續競爭(zheng) 力的關(guan) 鍵,瑞士、德國等這些製造業(ye) 先進國家的大中小企業(ye) 之間,已經構建了基於(yu) 人才、金融、研發、營銷等全方位的共生協作關(guan) 係。建設多元化創新創業(ye) 合作實體(ti) ,重視產(chan) 業(ye) 集群和規模化創新體(ti) 係育成。德國強調將關(guan) 聯性創新主體(ti) ,包括高校、研究所、大企業(ye) 及初創型中小企業(ye) 等集聚起來,培育有競爭(zheng) 力的行業(ye) 上下遊鏈條以及建立可持續的生態係統。荷蘭(lan) 高度重視協同創新,即政府、高校、企業(ye) 等眾(zhong) 多創新主體(ti) 的協同合作、功能互補。被稱為(wei) 荷蘭(lan) “矽穀”的艾恩德霍芬智慧港在企業(ye) 、研究機構和當地政府組成的“三螺旋”合作創新模式推動下,通過踐行協作共享的發展理念,成功建設了一個(ge) 充滿活力的開放式創新生態係統。完善科技服務體(ti) 係,提高創新生態係統的運行效率。

  建設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離不開先進的科技創新服務體(ti) 係。在服務體(ti) 係上,國際上著力於(yu) 發展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的促進體(ti) 係,打造創新生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充當了企業(ye) 和政府溝通的橋梁,有效促進了創新主體(ti) 間的互動。如德國史太白技術轉移中心,通過服務和教育來連接科研與(yu) 產(chan) 業(ye) ,有效地促進了知識和技術要素在創新主體(ti) 間的流動。重視創新創業(ye) 孵化器建設,如以色列政府實施“國家科技孵化器計劃”,推動孵化器發展,充分保證孵化器運營市場化。構建適應創新創業(ye) 規律的科技金融體(ti) 係,加大對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和重點產(chan) 業(ye) 的金融支持力度。如美國構建了政府及社會(hui) 資本靈活配合的創新資本體(ti) 係,以色列擁有發達完善的風險投資體(ti) 係,切實保障創新創業(ye) 過程中全鏈條資金需求。推動知識產(chan) 權對外開放合作,如日本通過經濟貿易合作等方式推進海外知識產(chan) 權戰略實施,開展國際政府間合作及國際條約製定與(yu) 修訂等,謀求與(yu) 歐美國家專(zhuan) 利互認。營造一流創新環境,激發創新生態係統的活力。

  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是加快形成開放創新生態的重要保障。創新環境是決(jue) 定一個(ge) 區域創新績效的關(guan) 鍵因素,擁有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才能吸引和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瑞士創新生態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得益於(yu) 其擁有良好的支持環境,包括公平成熟的市場環境、優(you) 越的自然環境及鼓勵創新、尊重知識的創新環境。加快資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逐步消除行政壁壘,最大限度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要素流動提供最優(you) 環境、最快通道。如日本高度重視產(chan) 學官協同創新體(ti) 係建設對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的重要作用,出台了產(chan) 學官協同創新生態係統建設計劃等。創新人才是開放創新生態構建的決(jue) 定性要素。矽穀吸引和集中了全球頂尖創新人才,這主要得益於(yu) 其有效的人才激勵政策,包括收入高、發展空間廣、成長機會(hui) 多、創新氛圍好等。創新文化是一個(ge) 地區獨有且不可替代的創新生態環境要素之一,崇尚自由探索的學術研究氛圍,推崇刻苦鑽研的創新精神,打造與(yu) 時俱進的創新文化,為(wei) 英國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保障。推進政策和機構調整,增強創新生態的韌性和靈活性。

  麵對新冠疫情、數字經濟、國際競爭(zheng) 等帶來的新挑戰,各國或地區通過政策設計及組織方式創新、機構設置等手段增強創新生態的韌性和靈活性。一方麵,政府通過更新和修訂科技創新相關(guan) 戰略規劃以加強頂層設計。英國發布了《英國創新戰略:創造未來以引領未來》,旨在鞏固英國在全球創新競賽中的領先地位。法國通過了《2021—2030研究計劃法案》,以期提振科學研究事業(ye) ,推動本國科研可持續性發展。另一方麵,政府通過重組和調整創新管理機構,以增強統籌和協調作用。如美國提出在國務院內(nei) 設立一個(ge) 技術夥(huo) 伴關(guan) 係辦公室,更有組織地專(zhuan) 門推進與(yu) 其他國家的技術合作。為(wei) 進一步優(you) 化科技管理機製,英國計劃新成立一個(ge) 由首相直接牽頭的“國家科學與(yu) 技術委員會(hui) ”,為(wei) 本國在科技領域發展上提供政策層麵的戰略方向。部分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調整創新管理機構,以增強應對重大挑戰的能力。如肯尼亞(ya) 發布了一項法案,其中包括建立一個(ge) 國家創新機構,以促進初創企業(ye) 、孵化器和投資者之間的夥(huo) 伴關(guan) 係。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