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確認陝西洛南盆地百萬年前已有人類活動
中新網西安3月12日電 (記者 阿琳娜 黨(dang) 田野)記者12日從(cong)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對位於(yu) 洛南盆地的夜塬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確認了洛南盆地百萬(wan) 年前已有人類活動,該盆地成為(wei) 中國為(wei) 數不多的存在百萬(wan) 年前人類活動信息的重要地區之一,對研究中國遠古人類與(yu) 文化的起源與(yu) 早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洛南盆地是中國舊石器遺址分布最密集、出土石製品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盆地內(nei) 發現的手斧、三棱手鎬、薄刃斧、大型石刀等阿舍利工業(ye) 類型石器,對研究舊石器時代東(dong) 西方人類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價(jia) 值。
夜塬遺址位於(yu) 洛南盆地西部,屬於(yu) 曠野類型舊石器遺址。本次發掘區位於(yu) 遺址東(dong) 南部,發掘麵積500平方米,發掘證實遺址地層堆積厚達24米,出土石製品12000餘(yu) 件,類型包括備料、石核、石片、修理工具、斷塊和碎屑等。
經研究分析,夜塬遺址在不晚於(yu) 距今110萬(wan) 年前便有古人類文化遺存,當時人類的石器加工技術屬於(yu) 簡單石核石片技術體(ti) 係,工具主要為(wei) 簡單修理的刮削器、砍砸器等。距今約78萬(wan) 年至25萬(wan) 年前後,雖仍為(wei) 簡單石核石片技術體(ti) 係,但古人類的石器技術持續進步,工具中新出現了單麵修理、形態較規整的手鎬。
從(cong) 距今約25萬(wan) 年開始,人類活動進入繁盛期,並一直延續至距今10萬(wan) 年左右,古人類在此期間留下了十分豐(feng) 富的文化遺物,在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繼續發展的同時,新出現了形態規整、修理精細的手斧、三棱手鎬、薄刃斧等具有阿舍利技術特點的工具。
考古專(zhuan) 家介紹,本次發掘出土遺物數量眾(zhong) 多、內(nei) 涵豐(feng) 富,初步構建起了洛南盆地百萬(wan) 年以來古人類石器技術的發展脈絡。此外,本次發掘也為(wei) 中國境內(nei) 阿舍利技術的出現和流行時代、早期人類的遷徙擴散以及舊石器時代東(dong) 西方人類文化交流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