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呼喚青年人才
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新當選的全國政協委員、山東(dong) 省臨(lin) 沂市蘭(lan) 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dang) 委書(shu) 記王傳(chuan) 喜共在小組討論中發言4次。他所在的全國政協農(nong) 業(ye) 界,過去幾天都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裏關(guan) 於(yu) 糧食保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強國的話題。他數了一下,此次全國政協農(nong) 業(ye) 界的70人中,院士超過10位。
“政府工作千頭萬(wan) 緒,但無論是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還是對未來工作的建議,都重點提及了‘三農(nong)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誌雄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yu) 新一屆政府工作提出了8個(ge) 重點方麵的建議,“穩定糧食生產(chan) 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就是其中之一。
“一如既往地重視”是不少代表和委員的感受,對於(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個(ge) 老話題,很多委員都有新思考。處於(yu) 5年過渡期的各脫貧縣、脫貧村,眼下既要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liang) 條底線,又要對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目標,繼續做大做強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有的委員表示,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複雜程度遠大於(yu) 解決(jue) 絕對貧困的問題。
如何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這個(ge) 長期的曆史性任務,委員們(men) 提出了很多建議,但建議的終點都是“人”。用杜誌雄的話來說,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到的5個(ge) “振興(xing) ”,每一個(ge) 的推進與(yu) 實現都需要人,“尤其是那些真懂農(nong) 業(ye) 、深愛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的青年”。
要靠產(chan) 業(ye) 留人
王傳(chuan) 喜已經記不清返鄉(xiang) 青年從(cong) 哪一年開始變多。10多年前,代村以種植業(ye) 為(wei) 主、多業(ye) 並舉(ju) 的發展模式已有起色。這個(ge) 靠近縣城的村子“地多人多”,借著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上的優(you) 勢,盤活了土地資源,商貿城、農(nong) 業(ye) 公園、商業(ye) 街等一係列新地標接連出現。
王傳(chuan) 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如今,在代村拿工資的員工有1000人左右,有一半年齡在35歲以下。對於(yu) 代表委員們(men) 關(guan) 心的“鄉(xiang) 村缺人”問題,他說,還是要靠產(chan) 業(ye) 留人,破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的關(guan) 鍵在於(yu) 延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持續推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多業(ye) 並舉(ju) ”。
另一名村支書(shu) 王春,也在增加產(chan) 品附加值、延長產(chan) 業(ye) 鏈上下足了功夫。“普通小麥以前隻賣三四元一斤,現在的有機小麥能賣到快20元一斤。”這個(ge) 帶領全村探索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發展的山西人,是山西省靈丘縣紅石塄鄉(xiang) 下車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他把車河村發展有機農(nong) 業(ye) 社區的扶貧模式帶到了“2018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該模式還入選中外減貧案例庫及在線分享平台。
“我和村民們(men) 說,咱就是給自己幹活,不要以為(wei) 是給人家幹。”王春和他帶頭打造的有機農(nong) 業(ye) 社區也成為(wei) 多名代表委員調研的對象。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孫其信就去過車河村多回,該校農(nong) 學院從(cong) 2013年起就與(yu) 車河村合作,那一年,上、下車河兩(liang) 村合並成立了車河有機社區和靈丘縣道自然有機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
2021年,孫其信給當時的車河社區提出3個(ge) 建議,其中之一是要更加積極推進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銷對接的新模式。在他看來,有機農(nong) 產(chan) 品作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中的“高檔貨”,必須走好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之路,讓高端產(chan) 品具有高端價(jia) 值,同時滿足消費者的高端需求。
“有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等高校的支持,在技術方麵我們(men) 已經沒有太大問題,目前頭疼的是規模不夠大。”王春告訴記者,前幾年北京有一家超市老板打來電話訂雞蛋,讓一個(ge) 星期供10噸雞蛋,“我不敢接這個(ge) 活,就是全縣,也沒有這麽(me) 多雞蛋”。
“不進則退,進慢了也退”
相比王春遇到的難題,王傳(chuan) 喜麵臨(lin) 的壓力可能更為(wei) 多樣,“就蔬菜種植而言,產(chan) 業(ye) 規模做大了以後,就得開始麵對品種升級、品質保障、營銷創新等多方麵的挑戰”。王傳(chuan) 喜說,2020年的秋天,一個(ge) 農(nong) 企園項目在代村落地,對周邊村莊的農(nong) 產(chan) 品進行精深加工,年生產(chan) 加工各類蔬菜10萬(wan) 噸,“產(chan) 品銷售範圍覆蓋山東(dong) 、江蘇、內(nei) 蒙古等全國多地,遠銷日韓,大幅提高了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的附加值”。
談到如今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的競爭(zheng) 狀況,這位打贏過“脫貧仗”的基層委員說,“不進則退,進慢了也退”。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潮中,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基礎。而就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和產(chan) 品創新而言,不僅(jin) 需要人才、技術和物質投入,還需要實現由產(chan) 品到商品的躍遷。對此,杜誌雄分析說,現在有比較多的農(nong) 產(chan) 品事實上已經進入供給相對大於(yu) 需求的階段。“在這樣的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格局下,可能需要解決(jue) 錯季供給的問題,解決(jue) 生產(chan) 者直接與(yu) 消費者對接的問題。與(yu) 此同時,廣大農(nong) 民也需要一些行(產(chan) )業(ye) 組織給予數量及價(jia) 格方麵的指導,以更充分的市場信息來引導生產(chan) ,合理規劃供給數量,降低市場風險”。
更多的變化正擺在村幹部、農(nong) 民和逐漸成長起來的“新農(nong) 人”麵前。為(wei) 了提升村子的吸引力,王春還給有機社區設計、布置人文景觀,比如在廢棄輪胎裏種花。他告訴來調研的專(zhuan) 家,“在村裏當幹部,就跟過日子一樣,今天弄個(ge) 櫃子,明天弄個(ge) 椅子”。
手機也成為(wei) 這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頭人必用的資源。用王傳(chuan) 喜的話來說,“手機慢慢成為(wei) 新農(nong) 具”,不僅(jin) 能夠直播帶貨,與(yu) 潛在的消費者相連,還能分享更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鄉(xiang) 村生活的片段。
杜誌雄就在短視頻平台觀看了多省的土特產(chan) 視頻,“一些視頻呈現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過程與(yu) 農(nong) 戶的日常生活,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賣產(chan) 品。講故事,這就相當於(yu) 帶著消費者在體(ti) 驗當地的文化,也是在展示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過程”。在杜誌雄看來,這種以“三農(nong) ”為(wei) 敘事對象、內(nei) 容的視頻,代表的是當前社會(hui) 發展的一種脈動,尤其反映了“三農(nong) ”領域變化最快、最活躍的一些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者和從(cong) 業(ye) 者的行為(wei) 。“本質上說,這還涉及對一些關(guan) 於(yu) 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他補充說,在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供大於(yu) 求、消費者麵臨(lin) 更多選擇的情況下,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越來越需要從(cong) 過去單純地賣產(chan) 品向“既賣產(chan) 品也賣(展示)產(chan) 品的生產(chan) 過程”轉變。
無論是久違的鄉(xiang) 間美食,還是記憶中的村居生活,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場景被更多人看到。王傳(chuan) 喜注意到,以“三農(nong) ”為(wei) “主角”的視頻越來越多,視頻質量良莠不齊,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輕人對於(yu) 農(nong) 村與(yu) “新農(nong) 人”的興(xing) 趣與(yu) 關(guan) 注度。“隻有逐步地轉變對於(yu) 鄉(xiang) 村生活、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認識與(yu) 觀念,才能真的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尋出路、謀發展”。
“鄉(xiang) 村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藝術和生態價(jia) 值。正是這些潛在價(jia) 值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新農(nong) 人’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杜誌雄說,隻要鄉(xiang) 村的這些價(jia) 值不斷地被發現、被挖掘出來,鄉(xiang) 村就能夠為(wei) 經營人才、技術人才、治理人才等多種人才提供創新創業(ye) 的場所。鄉(xiang) 村,特別是其中一些條件優(you) 越的鄉(xiang) 村一定能夠成為(wei) 青年創新創業(ye) 的熱土,“這裏同樣也是大有作為(wei) 的空間”。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朱彩雲(yun)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