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考隊通過多方配合監測冰川變化共謀美麗生態家園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學、中科院西北研究院、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yu) 高原農(nong) 牧業(ye) 國家重點實驗室、三江源生態保護基金會(hui) 等多家機構聯合組成的科考隊,對黃河上遊的阿尼瑪卿山開展了綜合科學考察。
在阿尼瑪卿山唯格勒當雄冰川腳下,科考隊員們(men) 正在指導當地牧民使用新設備對冰舌末端的位置進行標記和測量,對這處冰川的觀測,當地牧民已經做了十五年。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川監測站長 何曉波:我們(men) 過來利用科學上的手段,然後結合他們(men) 15年以來的數據,希望能做一下至少15年的我們(men) 背後這一條冰川的變化,也能給當地的居民說清楚這條冰川是為(wei) 什麽(me) 變化,怎麽(me) 變化,我們(men) 如何保護這一塊的東(dong) 西。
位於(yu)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阿尼瑪卿山由13座山峰組成,大小冰川40餘(yu) 條,蘊藏著豐(feng) 富的水資源,具有重要的涵養(yang) 和調蓄作用。唯格勒當雄冰川位於(yu) 阿尼瑪卿山的東(dong) 北部,是黃河流域最長的山穀冰川,長10.5公裏,麵積12.13平方公裏。受氣候變化影響,和去年一月相比,唯格勒當雄冰川仍在持續退縮。科考隊員利用激光雷達等技術手段對唯格勒當雄冰川冰麵三維地形、冰舌末端位置進行了測量,對冰川麵積、冰麵高程、物質平衡、冰川運動、水分來源等特征參數開展了監測和評估。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唐古拉山冰川監測站長 何曉波:第一是進行冰川的表麵地形測量,像這台(儀(yi) 器)叫三維地形掃描儀(yi) 。另外通過無人機的數字攝影測量,從(cong) 高空觀測,再加上冰舌末端的定點搭建標靶,長時間的觀測,我們(men) 就可以把2008年以來牧民和我們(men) 當地群眾(zhong) 測量的東(dong) 西,我們(men) 通過建模恢複,這個(ge) 意義(yi) 很大。這樣的話,我們(men) 就擁有了15年的數據資料、地麵觀測資料,這個(ge) 是很棒的東(dong) 西,很基礎的數據。
此次科考以“黃河上遊流域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為(wei) 主題,對該地區冰川及水資源動態變化、極端天氣、周邊生態畜牧業(ye) 發展狀況等方麵進行了多方麵實地考察研究,對三江源黃河源流域相關(guan) 生態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的預警具有重要意義(yi) 。
氣候變暖影響阿尼瑪卿冰川和當地生態係統
冰川是氣候變化的記錄器和預警器,近年來,受到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冰川的消融和退縮已經成為(wei) 人類社會(hui) 共同麵臨(lin) 的問題。以青藏高原為(wei) 主體(ti) 的第三極,是除南北兩(liang) 極之外最重要的冰川富集地區。科研人員也對黃河源區的阿尼瑪卿冰川及其周邊生態環境開展了綜合科學考察。
由於(yu) 全球變暖,近年來,阿尼瑪卿南麓已多次發生冰崩,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22年8月9日。冰崩形成的碎屑流裹挾著泥沙碎石,在山腳下衝(chong) 出了一道深溝,給下遊鄉(xiang) 鎮的人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和基礎設施造成嚴(yan) 重安全隱患。科考隊對冰崩形成的地形地貌做了現場勘查,勘察發現隨著阿尼瑪卿冰川中冰鬥冰川和懸冰川不斷發育,未來阿尼瑪卿冰川再次發生冰崩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青海極地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張永:據科學家的研究,青藏高原的溫度升高0.5度,像這種典型的冰川的消融量就達到9%到23%,觸目驚心。冰川這樣發展下去,冰川失去了水源調節的作用,使它的調蓄功能漸漸地在減弱。
在阿尼瑪卿東(dong) 南部,科考隊對當地生態係統的生物多樣性和畜牧業(ye) 發展進行了考察研究。研究發現,在暖濕化背景下,當地生物多樣性持續改善,生態係統承載力有所增加。
青海大學三江源生態與(yu) 高原農(nong) 牧業(ye)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趙新全:從(cong) 目前看,這一片是青藏高原有代表性的一種植被類型,因為(wei) 植被保護得相對比較好,這個(ge) 地區這麽(me) 多年來生物量是一個(ge) 增加的過程,尤其近十年,所以說草地的承載力可能在範圍之內(nei) 。因為(wei) 這裏是阿尼瑪卿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同時也是傳(chuan) 統的牧民草場,所以我們(men) 也關(guan) 注這個(ge) 地區的家養(yang) 動物和野生動物的平衡,現在高興(xing) 的是,我們(men) 看到的野生動物比較多,有食草動物,像馬鹿昨天看到了;今天這個(ge) 山上的岩羊也不少,同時對麵有一群犛牛。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的話,家養(yang) 動物跟野生動物能夠和諧共存。
此次考察內(nei) 容包括水文、泥沙、河道河勢、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土流失、冰川凍土、地形地貌等,將有利於(yu) 進一步掌握黃河源區的生態環境現狀,為(wei) 黃河高質量發展、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黃河源區水-生態-環境演變與(yu) 適應性保護對策研究以及其他科研項目提供基礎數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