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團校打造黨的理論青年化闡釋精品短視頻 “小切口”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
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令中央團校黨(dang) 的青年運動史教研部主任王冬梅至今印象深刻的是,黨(dang) 的二十大開幕會(hui) 上,全體(ti) 代表不約而同爆發出的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日前,中央團校推出“二十人講二十大”係列短視頻,作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王冬梅率先開講,分享了她開會(hui) 履職中3個(ge) “忘不了”的掌聲背後的故事。走出會(hui) 場,她最想傳(chuan) 遞的就是一種立足於(yu) 堅實基礎上的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
王冬梅認為(wei) ,作為(wei) 中央團校教師,在持續提升自己的理論素養(yang) 和專(zhuan) 業(ye) 研究能力的同時,還要善於(yu) 翻譯轉化,把“大主題”轉化為(wei) “小切口”,在準確把握青少年的規律特點、符合青少年實際的基礎上宣傳(chuan) 和闡釋黨(dang) 的理論,避免空洞和枯燥。
“大家共同的目標就是要讓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社會(hui) ,深入青少年的心靈。”中央團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倪邦文介紹,宣講隊伍以學校宣講團成員為(wei) 主,在全校範圍內(nei) 遴選了20名優(you) 秀的青年教師,“這裏麵有20張鮮活的、充滿朝氣的麵孔,也有20種不同的聲調,他們(men) 共同表達了一個(ge) 主題,就是要深入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宣傳(chuan)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團校必須發揮我們(men) 的職能和優(you) 勢,體(ti) 現青年性和實踐性特色。”大會(hui) 閉幕後不久,中央團校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常務副校長陸玉林就對學校老師提出明確要求。
於(yu) 是,“蟻族”“工蜂”概念的提出者廉思教授,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萬(wan) 資姿教授等率先加入宣講隊伍。
作為(wei) 此項工作的具體(ti) 組織者,中央團校黨(dang) 群工作部部長毛贇美記得,在“二十人講二十大”項目動員部署會(hui) 上,陸玉林拿出《人民日報》中的一篇文章“打樣”,“大家要學會(hui) 像這樣,用小故事講大道理的方式呈現,要有時尚感”。
動員會(hui) 後,項目組對照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列了20多個(ge) 主題,每個(ge) 人確定主題後再細化宣講角度、寫(xie) 宣講稿。一段成品8-10分鍾的視頻,每位宣講者前前後後至少經曆了4次大的改稿。
寫(xie) 完的第一稿,由學校統一組織校內(nei) 理論研究專(zhuan) 家匿名看稿,提出修改意見。除內(nei) 容以外,形式上也要“扛打”,為(wei) 此,中央團校通過招標找到火星演講會(hui) 團隊參與(yu) 錄製。
“他們(men) 給每位老師配置了一名90後導師,從(cong) 青言青語、宣講技巧等方麵進行改稿、輔導。”毛贇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改後的第三稿再提交校領導審核把關(guan) 。
針對校領導審核提出的意見,每位老師再次精細化打磨。過程中,團中央“青年講師團”在中央團校開展培訓,學校要求這些老師也去旁聽課程,從(cong) 文稿打磨、呈現、演講表達等再次進行培訓。
視頻上線後,目前獲得點讚最多的是中央團校黨(dang) 的群眾(zhong) 工作教研部副主任馬玉娜主講的《山裏娃也有春天》,說的就是雲(yun) 南省昭通市魯甸縣易地扶貧搬遷的真實故事。
最初準備宣講內(nei) 容時,馬玉娜內(nei) 心很忐忑。“能不能很好地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闡釋出來?心裏比較打鼓。”雖然抱有疑問,但她行動上還是很堅定,“不光要完成,而且要做好”。
選定民生主題後,馬玉娜在第一稿中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民生發展的曆程,但問題在於(yu) 理論性太強。“沒有故事,非常難打動人心。”
如何在宣講中讓一個(ge) 民生議題深入人心?馬玉娜花了10多天思考,其間也看了大量主流媒體(ti) 的相關(guan) 短視頻,試圖從(cong) 中尋找答案。
結合工作中與(yu) 團幹部的交流,馬玉娜最終確定了講易地扶貧搬遷,她希望自己的宣講能夠展示一段不為(wei) 人知的基層故事,反映出老百姓的民生變化和共青團的實踐貢獻,用真實的案例故事去支撐理論。為(wei) 此,她專(zhuan) 門委托當地團幹部進行實地調研。
短視頻上線後,馬玉娜的幾位當教師的朋友看後表示,之前想著退休後去鄉(xiang) 村支教,但是現在覺得這件事不用等,寒暑假就可以去,為(wei) 更多留守兒(er) 童、老人貢獻一分力所能及的力量。
自己的理論宣講能夠讓人產(chan) 生這樣的共鳴,馬玉娜很開心,“這次宣講收獲非常大”。她坦言,新時代的青年擁有更加強烈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青年學者需要一個(ge) 平台把自己學到的理論展現出來、得到檢驗,這個(ge) 過程也是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機會(hui) 。
“給青年講好故事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但我也希望自己的宣講可以做到在理論邏輯上贏得青年。”中央團校黨(dang) 的青年運動史教研部教師潘萌的選擇是,“我在故事之外,更注重講理論、講學術、講邏輯。”為(wei) 此,潘萌再次翻閱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找一些現代化的理論。
“我是研究世界史的,比較了解世界現代化的曆史進程和現代化的基本理論,加上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中國式現代化的提法備受關(guan) 注,我想沿著這個(ge) 方向結合近期的學術產(chan) 出進行宣講。”潘萌說。
“每一講我都反複看了很多遍,也認真閱讀了每一位網友的評論。”王冬梅不僅(jin) 看到很多善意的鼓勵,還看到了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決(jue) 心,感受到大家對於(yu) 這種形式的宣講有更多的期待,“這種信任也鼓舞我們(men) 帶著使命繼續努力”。
“不光是內(nei) 容精彩,製作也是大片既視感。”短視頻在各大平台上線後,毛贇美的手機上也不斷傳(chuan) 來各方消息。“河南省團校校長就專(zhuan) 門打電話表示,學校老師們(men) 觸動很大,還谘詢這些短視頻能不能放在他們(men) 的課程庫給師生免費使用。”
“二十人講二十大”短視頻正陸續在共青團中央視頻號、中國青年報社部分新媒體(ti) 平台、中央團校新媒體(ti) 平台等平台上線,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各平台的總播放量超332萬(wan) 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沂蒙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