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從文旅演藝到品類多樣 經典駐場演出一演就是上千場

發布時間:2023-03-21 15:04:00來源: 北京晚報

 

  《奮不顧身的愛情》已經連演近3000場

  名詞解釋 駐場演出

  傳(chuan) 統意義(yi) 上,駐場演出指一部劇或演藝項目,在固定的場地開展常態化的演出,業(ye) 內(nei) 一般認為(wei) ,連演50場以上的即可稱為(wei) 駐場演出。隨著演藝市場內(nei) 容的豐(feng) 富,駐場演出的概念也越來越寬泛。不隻局限於(yu) 某個(ge) 劇場上演某一部固定的作品,而是變成了在某一劇場常態化上演的、具有鮮明品牌特色的演出。比如繁星戲劇村《奮不顧身的愛情》連續十年上演近3000場,吸引大量年輕學生白領觀看;位於(yu) 751D·park園區的小柯劇場,持續推出《穩穩的幸福》《等你愛我》等9部小柯個(ge) 人風格鮮明的音樂(le) 劇;北京地質禮堂、A33劇場、磁劇場等“開心麻花”駐紮的劇場裏,笑聲連連……

  “最紅”的早期駐演

  《功夫傳(chuan) 奇》

  16年連演9000多場

  早年間北京各大景區的旅遊演藝,形成了駐場演出的最早模式。

  “旅遊演藝類的駐場有很多表現形式,比如在朝陽公園常年舉(ju) 辦的特色表演、大馬戲演出;又比如劇目式的,在北京歡樂(le) 穀華僑(qiao) 城駐演多年的《金麵王朝》,每一兩(liang) 年就會(hui) 對劇目進行改版和升級,常演常新。”北京演出行業(ye) 協會(hui) 會(hui) 長、北京舞蹈學院藝術實踐中心主任張海君說,北京是一座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城市,也是一個(ge) 聞名海內(nei) 外的旅遊城市,旅遊演藝市場的駐場演出積澱豐(feng) 富。

  在文旅結合的駐場演出市場中,位於(yu) 東(dong) 城區幸福大街44號的紅劇場曾創造一個(ge) 傳(chuan) 奇,融合中華武術、雜技、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為(wei) 一體(ti) 的舞台劇《功夫傳(chuan) 奇》自2004年至2019年連續上演16年,場次高達9000多場,大量外國遊客來京必打卡,成為(wei) 北京旅遊的一張金字招牌,也成為(wei) 早期駐場演出的成功範例之一。

  隨著演藝市場內(nei) 容的豐(feng) 富,駐場演出的概念也越來越寬泛。在張海君看來,現在的駐場演出可以說是一個(ge) “大駐場”概念,不隻局限於(yu) 某個(ge) 劇場上演某一部固定的作品,而是變成了在某一劇場常態化上演的、具有鮮明品牌特色的演出,比如在小柯劇場上演的多部小柯音樂(le) 劇,在北京地質禮堂、磁劇場等地上演的“開心麻花”係列喜劇,以及德雲(yun) 社、嘻哈包袱鋪乃至多個(ge) 脫口秀小劇場的駐場演出,演出品類逐漸細化,各自擁有一批忠實的觀眾(zhong) 。

  “在北京著力建設‘演藝之都’的內(nei) 容層麵,如果說傳(chuan) 統劇目是重要的一極,那麽(me) 駐場演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極。”張海君以倫(lun) 敦西區和百老匯常年上演的駐場演出類比,倫(lun) 敦和紐約被當做世界演藝中心,駐場演出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當一座城市湧現出很多藝術水準較高的劇目,並將它長期駐演下來,形成優(you) 質口碑,不僅(jin) 能吸引海內(nei) 外的遊客前來,還能帶動演藝產(chan) 業(ye) 全鏈條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ge) 城市的經濟發展。”

  小柯劇場持續推出9部音樂(le) 劇

  “戲捧人”的常年駐演

  沈騰、馬麗(li) 從(cong) 《烏(wu) 龍山伯爵》走出來

  “對劇目製作方來說,駐場演出是一把‘雙刃劍’。”張海君說,駐場演出以一劇一場的形式上演,最顯而易見的優(you) 勢是攤薄成本,減少巡演產(chan) 生的額外場租,道具運輸、裝台和演員差旅等一係列費用,“但與(yu) 此同時,駐場演出對劇目的質量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質量不過關(guan) ,觀眾(zhong) 就會(hui) 逐漸流失,劇場運營也難以為(wei) 繼。”

  經過多年的發展與(yu) 積澱,北京市的駐場演出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涵蓋話劇、音樂(le) 劇、相聲、雜技等多種形式,也培育出多部經典作品,在市場上長演不衰。在繁星戲劇村上演的《奮不顧身的愛情》,從(cong) 2013年12月正式演出開始,至今已連續上演10年,全國累計上演場次近3000場,還曾創下國內(nei) 小劇場單輪演出192場的最多場次紀錄,以及連演7個(ge) 月的最長駐演紀錄。

  繁星戲劇村製作人郝微麗(li) 說,《奮不顧身的愛情》的名字聽上去是一個(ge) 愛情戲,但絕不僅(jin) 僅(jin) 討論愛情,還包含了抗戰建國、家國理想、知識分子情懷等豐(feng) 富而永恒主題,“這不是一部在內(nei) 容上、情節上蹭熱點的劇目,所以能吸引一代一代的年輕觀眾(zhong) 。”繁星戲劇村做過觀眾(zhong) 調研,運營多年來,其觀眾(zhong) 中占比最高的年齡段穩定在25至29歲,20至24歲的觀眾(zhong) 其次,而《奮不顧身的愛情》駐演10年來,觀眾(zhong) 們(men) 看戲時深受觸動的點幾乎一致。北京這座充滿活力的大都市,每年都有大量年輕人湧入,優(you) 秀劇目的長期駐演,也為(wei) 充滿新鮮血液的北京涵養(yang) 了一代代年輕觀眾(zhong) 。

  一部作品的持續上演也為(wei) 演員們(men) 提供不斷成長的舞台,一批批演員在駐演劇目中磨煉演技,被觀眾(zhong) 熟知,在“戲捧人”與(yu) “人捧戲”的相互作用中達到平衡。“開心麻花”著名喜劇《烏(wu) 龍山伯爵》首演以來,全國範圍內(nei) 有不下10組的演出陣容,沈騰、馬麗(li) 、艾倫(lun) 、常遠等知名演員都曾參演,因此這部戲也被稱為(wei) 開心麻花的“黃埔軍(jun) 校”。而在2021年開播的《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冠軍(jun) 和季軍(jun) 得主張弛和王皓,以及2022年的冠軍(jun) 組合左淩峰、張維伊和劉同,都曾長年在繁星戲劇村的舞台上演話劇,張弛、張維伊正是《奮不顧身的愛情》在2013年首演時的“元老”級演員。

  新駐演《威尼斯商人》有了社交屬性

  全新模式的“新駐演”

  《威尼斯商人》吸引周邊居民看“莎翁”

  隨著演出市場的發展,駐場演出也出現了全新的模式,突破傳(chuan) 統觀演模式的環境式、沉浸式演出越來越多,成為(wei) 都市觀眾(zhong) 文化消費的新風尚。不少新建、在建的小劇場把位置選在商業(ye) 區、文化創新園區,它們(men) 在帶動周邊產(chan) 業(ye) 、涵養(yang) 城市文化等方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時間劇場坐落在百子灣北京22院街藝術區,附近有今日美術館等深受文藝青年、時尚潮人喜愛的藝術機構。時間劇場於(yu) 2022年下半年試演營業(ye) ,2023年春節期間正式營業(ye) 後,環境式音樂(le) 劇《威尼斯商人》以每周4場的演出量不間斷上演看,目前已上演80餘(yu) 場,覆蓋觀眾(zhong) 超一萬(wan) 人次。該劇導演李妮介紹,慕名而來的觀眾(zhong) 不僅(jin) 有年輕學生和白領,在附近蘋果社區居住的家長也會(hui) 帶孩子前來,還有不少在附近藝術區逛街的外國觀眾(zhong) 。觀眾(zhong) 們(men) 在文藝複古風格的劇場中,感受威尼斯水城的浪漫場景,一邊吃著小零食、喝著飲品,一邊與(yu) 劇中的演員互動,全方位體(ti) 驗莎翁的經典戲劇。如今,這裏已經成為(wei) 具有社交屬性的文化消費新場景。

  在北京的演藝市場,駐場演出已經形成一條獨特的風景線,且經過多年的沉澱,品牌效應顯著,不僅(jin) 孕育出多部具有市場影響力的精品力作,還培養(yang) 出一批批實力派演員,吸引一撥撥觀眾(zhong) 走進劇場,推動演出行業(ye) 健康發展。近半年,還有時間劇場、大麥新空間等突破傳(chuan) 統觀演關(guan) 係的環境式、沉浸式劇場開門營業(ye) ,將駐場演出與(yu) 更時尚的文化消費模式結合,融入都市人的休閑生活,也為(wei) 北京“演藝之都”的建設提供多樣的風采。

  無獨有偶,去年11月,大麥旗下的首個(ge) 演藝新空間“大麥新空間”在具有北京曆史文化地標意義(yi) 的隆福寺文化街區開業(ye) ,沉浸式互動戲劇金錢世界北京版《現在開市》作為(wei) 開業(ye) 大戲開啟駐演模式,計劃在京上演300場。《現在開市》完全打破了舞台和觀眾(zhong) 之間的壁壘,讓觀眾(zhong) 也作為(wei) 劇目發展的主導者參與(yu) 其中,通過與(yu) 現場演員的互動,將劇目推向開放式的結局。目前該劇已收獲大麥評分9.2分的口碑,有觀眾(zhong) 留言感慨:“劇情結束了,我還沒從(cong) 緊張激動的心情中走出來,直到推開劇場大門,看到北京的夜色,奇妙的穿越感把我擊中,真是個(ge) 有趣的晚上。”

  提到大麥新空間的後續運營,大麥“當然有戲”廠牌主理人李婧介紹,得益於(yu) 首都北京戲劇產(chan) 業(ye) 開放、互連的發展環境,“文化內(nei) 容+場景”的生態型消費,逐漸成為(wei) 當代都市人休閑娛樂(le) 的主流消費選擇,“大麥新空間除了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前所未有的觀演體(ti) 驗外,還將以戲劇為(wei) 紐帶,推出劇本朗讀、沉浸式戲劇工作坊等一係列以城市生活方式為(wei) 內(nei) 核的文化活動,為(wei) 年輕人提供一種更為(wei) 新鮮、有養(yang) 分的戲劇新生活。”本報記者 韓軒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