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高速通道 江蘇無錫:青年創新 活力奔湧
進入萬(wan) 米深海,“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下潛與(yu) 上浮僅(jin) 用6個(ge) 小時。正是由於(yu) “快上快下”,“奮鬥者”號在海底的作業(ye) 時間可以延長到6個(ge) 小時,達到國際最優(you) 水平。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總體(ti) 係統主任設計師劉帥說。
在“奮鬥者”號的誕生地——無錫太湖之濱,深海技術科學太湖實驗室、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等科研院所匯集一大批青年科創人才。以濱湖區為(wei) 主要空間載體(ti) 的無錫太湖灣科創帶,擁有無錫市90%的省部級科研院所、90%以上的生態旅遊資源、70%的高層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務平台和34.3%的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在太湖之濱,科創沃土生機勃勃、活力奔湧。
個(ge) 人理想與(yu) 國家創新同步
將個(ge) 人的理想信念與(yu) 國家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結合在一起,是劉帥長期以來的追求。2011年從(cong) 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e) 後,劉帥來到無錫投身潛水器的研究、設計工作。2016年,他與(yu) 同事接到設計“奮鬥者”號的任務。
作為(wei) 總體(ti) 係統主任設計師,他要協調各個(ge) 部門,確保潛水器的每一部分不超重。
為(wei) 保證潛水器有更好的浮力,“奮鬥者”號上有大量密度輕、承壓能力強的浮力塊。他們(men) 不僅(jin) 要準確測出浮力塊的重量,還要測量出它們(men) 的排水體(ti) 積。
經過大量實驗,劉帥發現,浮力塊會(hui) 出現微小的吸水情況。這些浮力塊共有18噸重。“正因如此,每一個(ge) 微小的細節都會(hui) 被無限放大。”通過實驗積累大量數據後,實驗室團隊發現規律,並成功控製“奮鬥者”號的“體(ti) 重”。
正是由於(yu) 精確把控,“奮鬥者”號才能安全地實現“快上快下”。2020年11月10日,“奮鬥者”號創造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而創造這一紀錄的團隊平均年齡僅(jin) 34歲,其中35歲以下青年占比達75%,年齡最小的成員出生於(yu) 1995年。
“奮鬥者”號是無錫科技創新成果的一個(ge) 縮影。從(cong) 發明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的徐壽到“兩(liang) 彈一星”元勳姚桐斌,從(cong) “改革先鋒”胡福明到中國“力學之父”錢偉(wei) 長,創新的基因始終深藏於(yu) 無錫的城市血脈,並一路引領無錫發展,成為(wei) 這座城市強有力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之一。
刨根問底破解現實難題
在國網無錫供電公司,一群青年發明家在單位“很有地位”。1993年出生的山西小夥(huo) 齊金龍就是其中一員。2018年,齊金龍從(cong) 天津大學畢業(ye) 後,進入國網無錫供電公司工作。
工作中,他與(yu) 同事們(men) 發現,部分落差大、地下條件複雜的路段對於(yu) 敷設電纜有很大影響。通常情況下,埋設電纜會(hui) 通過電纜敷設動力係統將電纜送入指定管道。該動力係統的核心就是輸送機。
但在管道直徑小、落差大的情況下,輸送機輸送電纜時可能快慢不一,導致電纜在有些複雜的環境中發生拉伸或擠壓損傷(shang) 。針對該問題,團隊改進輸送機速度反饋算法,極大提高了電纜敷設的施工質量。
“對於(yu) 施工現場來說,這樣的設備工作效率還是有點低。”總愛刨根問底的齊金龍想到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將輸送機設計進一步集成化。
他將控製設備縮小到手機大小,通過無線通信調節輸送機的轉速、轉向與(yu) 工作模式。經過不斷改進,他的“小發明”不僅(jin) 擴展了無線通信範圍,還讓現場接線工作量減少50%以上。他們(men) 還從(cong) 多個(ge) 方麵解決(jue) 傳(chuan) 統施工技術在高落差、狹小空間等複雜電纜通道工況下存在的技術瓶頸,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如今,像齊金龍這樣的青年發明家匯集在全國人大代表、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主任何光華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內(nei) ,在工作中發現的難題,都是他們(men) 著力攻克的方向。何光華經常跟年輕人分享一句話:“我隻有一個(ge) 信念,做一件事就要把事做成,錯了不要緊,從(cong) 頭再來!”這股不服輸的勁頭,讓他們(men) 在創新中一步步堅持下去。
一個(ge) 個(ge) 科研成果的落地開花,推動著無錫地方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使國家科技和產(chan) 業(ye) 層麵有了更多無錫科創的身影。
在“無人區”探索可能性
在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無錫中心(以下簡稱“無錫中心”),“神威·太湖之光”國產(chan) 超級計算機代表著高性能計算領域的“中國速度”。這台機器1分鍾的計算能力,相當於(yu) 全球70多億(yi) 人同時用計算器不間斷計算32年。
1986年出生的高級工程師劉釗是無錫中心研發部副主任。2016年,無錫中心建立之初,劉釗就來到這裏工作。如何為(wei) “神威·太湖之光”開發更多的應用場景是他思考的問題。
在研究中,劉釗將目光瞄準氣候、氣象相關(guan) 軟件開發。為(wei) 此,他多次向國家氣象局相關(guan) 專(zhuan) 家請教。
最終,他決(jue) 定基於(yu) 超級計算機,設計一款可預測氣候、氣象的高性能軟件。氣象專(zhuan) 家提供的軟件代碼有100多萬(wan) 行,劉釗幾乎逐行瀏覽,並做相應修改。經過大量艱苦工作,該軟件成功在國產(chan) 超級計算機上運行。
依靠超級計算機強大的算力,該軟件分析海量衛星數據,可將天氣預報的精準度縮小至街道範圍,並將預測時間擴展至1周左右。
借助該軟件,團隊既可以推演工業(ye) 革命之後地球氣候的巨大變化,也能向未來推演幾百年後大氣演變、海洋演變等自然生態的變化。他們(men) 的相關(guan) 成果獲得2021年中國電子學會(hui) 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戈登貝爾”獎提名。
據無錫中心團總支書(shu) 記餘(yu) 洪坤介紹,目前,“神威·太湖之光”已應用於(yu) 20多個(ge) 領域,服務用戶超300家,完成1000餘(yu) 項應用課題的計算任務。
“與(yu) 每一個(ge) 領域、學科的合作性研究,都是學科之間的交叉,都是我們(men) 科技探索的無人區。”餘(yu) 洪坤說,在“無人區”探索科技創新的可能性,是有趣且有意義(yi) 的事業(ye) 。
自2020年啟動建設“太湖灣科創帶”以來,無錫把世界科技前沿同產(chan) 業(ye) 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著力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產(chan) 業(ye) 技術攻關(guan) ,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未來產(chan) 業(ye) 技術儲(chu) 備,搭建了從(cong) “實驗室”到“生產(chan) 線”的高速通道。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