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方的龐貝古城”:千年遺址訴說古老王國的興亡故事
中新網南平3月27日電 (葉秋雲(yun) 張麗(li) 君)“城村,因城而得名。”近日,中新網記者實地探訪福建境內(nei) 發現的唯一有城牆環繞的上古時期大型城市遺址——城村漢城遺址,深為(wei) 閩越文明所折服。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yu) 福建省武夷山市興(xing) 田鎮城村村,城村漢城遵循戰國以來流行的都城營造規製,內(nei) 城外郭,四麵開東(dong) 西南北4門及3處水門;東(dong) 城門外的北崗、南崗分立“左祖右社”,是閩越廟、壇遺址;城內(nei) 有高大而寬平的夯土台基,規模不等的宮殿苑囿錯落分布。
1999年,武夷山申報世界遺產(chan) 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an) 現場考察評估專(zhuan) 家在城村漢城遺址實地考察後說:“這是環太平洋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漢代王城遺址,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ge) 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城村漢城距今約有2200年曆史,是一個(ge) 一度深埋地下的古城,因其保存完整,被外國專(zhuan) 家稱之為(wei) “東(dong) 方的龐貝古城”。
“城村漢城遺址不僅(jin) 是福建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也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古城之一。”福建閩越王城考古與(yu) 文物保護部負責人張濤於(yu) 2012年畢業(ye) 便來此,現在主要從(cong) 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文化遺產(chan) 監測、文物保護等工作。
城村漢城遺址於(yu) 1958年發現,此前一直埋藏地底。據張濤介紹,城村漢城遺址具有很高的曆史、科學、藝術價(jia) 值,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重要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
1999年12月,武夷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名錄,其中城村漢城遺址是武夷山文化遺產(chan) 中重要的一部分。為(wei) 了加強曆史文化保護與(yu) 考古,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複成立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作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漢城遺址的管理機構。
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為(wei) 仿漢建築,步入其間,仿若穿越回西漢閩越國,西漢萬(wan) 歲瓦當、西漢空心磚、西漢玉帶鉤等1萬(wan) 餘(yu) 件館藏文物和標本訴說著這個(ge) 古老王國的輝煌往事和厚重的曆史文化。
“展出的香薰、灰陶犀角、橙黃陶犀角器等文物說明了當時已有海外貿易。”張濤在講解時表示,當下還沒找到具體(ti) 的文字記載,從(cong) 挖掘出的文物推測,海外貿易有跡可循。例如:香薰的使用需要從(cong) 海外進口香料,而灰陶犀角、橙黃陶犀角器等器物是獻給周邊劉姓諸侯王的貢品。
作為(wei) 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福建省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及科普教育基地,福建閩越王城博物館搭建互動交流平台,積極舉(ju) 辦與(yu) 遺址內(nei) 涵相關(guan) 的文物保護、遺產(chan) 保護、宣傳(chuan) 教育等科普活動,引導各地學生開展研學活動。
2022年12月29日,城村漢城遺址正式入選中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眼下,南平市提出打造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以下簡稱:“環帶”),即在緊鄰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外圍,初步劃定4252平方公裏的協調保護區、融合發展區,覆蓋武夷山、建陽、邵武、光澤等區域,用環帶這個(ge) “外圈”保護武夷山國家公園這個(ge) “內(nei) 圈”,通過圈內(nei) 圈外協同聯動,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態係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國家公園“孤島化”。
張濤認為(wei) ,目前,武夷山風景區的各項基礎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推出了不少吸引遊客的“打卡”點。環帶的建設對城村漢城遺址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分散的旅遊景點更好地串聯,有助持續推動文化遺產(chan) 保護。(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