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藍山縣禁捕十年來,“捕鳥人”成“護鳥人”——藍山藍 萬鳥飛
核心閱讀
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全縣範圍內(nei) 基本為(wei) 候鳥遷徙區,每年數以百萬(wan) 計的候鳥翱翔過境。
曾經,這裏捕鳥賣鳥成風。2013年起實施禁捕以來,當地探索建立長效護鳥機製,推動發展轉型。
十年來,“捕鳥人”成了“護鳥人”,人鳥和諧成為(wei) 藍山美麗(li) 一景。
早春時節,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峰起雲(yun) 間,山色蒼翠。
驅車從(cong) 縣城出發,繞過一座又一座山頭,40分鍾後到達雲(yun) 冰山景區。步行穿過近百米長的鐵索橋,記者走進位於(yu) 景區內(nei) 西峰嶺之巔的四海坪候鳥保護站。
“下方的山坳,是候鳥南遷北歸的必經鳥道。過去捕鳥,現在護鳥,換了種身份,多了份責任。”漿洞瑤族鄉(xiang) 上洞村村民張修強是四海坪候鳥保護站的值守人員,“眼看著候鳥一年比一年多,心裏止不住地歡喜!”
藍山縣地處南嶺山脈、九嶷山東(dong) 麓,全縣範圍內(nei) 基本都是候鳥遷徙區域。湖南省12處候鳥遷徙通道重點保護區域中,藍山縣占3處,每年數以百萬(wan) 計的候鳥從(cong) 這裏過境。全縣曾有2000多人靠捕鳥賣鳥為(wei) 生,張修強家四兄弟也在其中。
2012年12月,湖南省發文明確,加強候鳥等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從(cong) 那時起,藍山縣探索建立政府引導、社會(hui) 參與(yu) 的長效護鳥機製,通過就業(ye) 創業(ye) 扶持、嚴(yan) 厲打擊非法獵捕等有力舉(ju) 措,助力全縣“捕鳥人”轉型走新路,護鳥成為(wei) 全縣共識。和張家兄弟一樣,村民們(men) 紛紛退捕,轉產(chan) 創業(ye) 就業(ye) ,過上安穩的小康生活。
因“山嶺重疊,薈蔚蒼翠,浮空如藍”而得名的藍山縣,如今天更藍,鳥更多。藍山藍,萬(wan) 鳥飛,人鳥和諧相伴成為(wei) 美麗(li) 風景。
禁 捕
來到四海坪候鳥保護站,記者發現這間小屋三麵臨(lin) 崖,透過“全景式”玻璃幕牆可以看到,遠處鬱鬱蔥蔥的樹木勾勒出一條條狹窄的山穀。這些看似普通的山坳坳,是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
“候鳥南北遷徙時,這裏的每條山穀都是鳥道。”張修強說,候鳥分批從(cong) 藍山縣過境,天氣好的時候,常能看到它們(men) 一群群翱翔而過。
2012年以前,藍山縣一些村捕鳥風氣盛行。尤其是候鳥遷徙通道周邊的村莊,更是將山坡劃分成一塊塊“捕鳥地”。出生於(yu) 1971年的張修強,14歲就跟隨三個(ge) 哥哥開始捕鳥。
“那時,我們(men) 主要在夜裏捕鳥。”張修強回憶。捕鳥人一般會(hui) 在夜裏投射光束,等待候鳥“自投羅網”。
“過去,捕鳥人布下‘天羅地網’,有的一晚上甚至能捕捉幾百斤候鳥。”藍山縣林業(ye) 局總工程師廖昌貴說。
每年兩(liang) 季遷徙期,一條條候鳥遷徙的“生命通道”,就這樣成為(wei) “生死關(guan) 卡”。大量候鳥被捕殺,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嚴(yan) 重破壞。
針對這一嚴(yan) 峻形勢,2012年10月,國家林業(ye) 局下發了關(guan) 於(yu) 嚴(yan) 防亂(luan) 捕濫獵候鳥等野生動物非法活動的緊急通知。
當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文,明確加強候鳥等野生動物資源保護,要求嚴(yan) 厲打擊非法獵捕候鳥等野生動物行為(wei) ,在獵捕鳥類集中地段恢複森林植被,防止非法來源的鳥類進入流通領域等。同時,構建縣鄉(xiang) 村組和護林護鳥員上下聯動的保護體(ti) 係。
2013年起,藍山縣先後下發關(guan) 於(yu) 禁止獵捕野生鳥類的通告等多個(ge) 文件,要求“捕鳥人”禁捕退捕。
“第一步,便是走村入戶,挨家挨戶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宣傳(chuan) 禁捕政策。”廖昌貴說。禁捕野生鳥類的宣傳(chuan) 單發至上洞村,村口立起宣傳(chuan) 標語。當時張修強還十分不解,“千百年來都這麽(me) 幹,為(wei) 啥現在不行了?”他叫上二哥、三哥,來到大哥張修任家一起商量。
“聽政府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men) 自己。”張修任是一名退伍軍(jun) 人,率先響應號召。在他的帶動下,兄弟幾個(ge) 決(jue) 定不再捕鳥,另謀出路。
此後,藍山縣持續深入開展護鳥宣傳(chuan) ,並打擊了一批違法經營和獵捕野生動物行為(wei) ,起到了強有力的震懾作用,及時有力製止了捕鳥賣鳥食鳥陋習(xi) 。據統計,10年來,藍山縣共查處非法獵捕候鳥案件20起24人。
隨著護鳥行動的持續開展,在這座位於(yu) 湘粵交界處、擁有43萬(wan) 人口的小縣城,“生命通道”重新打開,過境候鳥從(cong) 此自由遷徙。
轉 產(chan)
張家兄弟退捕後,如何謀生?
上洞村距離雲(yun) 冰山,不過半小時車程。穿過張修任家的小院,記者看到,幾棟鳥舍整齊排列,他養(yang) 殖的3000多隻白鷳,居住在寬敞明亮的“房間”裏。如今,張大哥是遠近聞名的養(yang) 殖大戶。
“退捕前,我就開始嚐試養(yang) 殖。退捕後,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林下特種養(yang) 殖。從(cong) 四隻白鷳起步,逐漸擴大到今天的規模。”張修任告訴記者,這些都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支持。
早在2010年,張修任就瞄準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鷳。他辦好特種養(yang) 殖證,在自家後山創辦養(yang) 殖合作社,並購入兩(liang) 對白鷳幼鳥試水。兩(liang) 年後,好不容易收獲了五顆白鷳蛋,成功孵出幼鳥卻都沒養(yang) 活。
“小白鷳出生三五天,就開始用喙梳理羽毛。它們(men) 的上喙尖如彎鉤,常常把自己啄傷(shang) ,導致生病死亡。”張修任說,發愁之際,恰巧藍山縣林業(ye) 局野生動物保護股股長蔣從(cong) 武上門走訪,了解退捕人員遇到的困難。
很快,蔣從(cong) 武幫忙對接了中南林業(ye) 科技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楊道德。楊道德傳(chuan) 授了一項“炙喙”小技巧:用燒紅的金屬在白鷳的上喙處燙一秒鍾,讓尖銳的上喙變得粗鈍,小白鷳梳理羽毛時就不容易啄傷(shang) 自己了。
這個(ge) 辦法十分奏效,小白鷳的存活率很快提升至七八成。有了成熟的養(yang) 殖技術,張修任逐步擴大了養(yang) 殖規模。
2017年,白鷳銷售迎來高峰,一年純收入有100多萬(wan) 元。當年,在藍山縣林業(ye) 局的推薦下,張修任創辦的藍山縣國輝禽類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獲得湖南省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稱號,還分別獲得了省林業(ye) 局和藍山縣政府的10萬(wan) 元和5萬(wan) 元獎勵。
“過去捕鳥是為(wei) 了生活。禁捕不能一禁了之,而要解決(jue) 退捕人員的長遠生計問題,幫助他們(men) 解決(jue) 創業(ye) 就業(ye) 的困難,讓他們(men) 擁有穩定的營生,避免重操舊業(ye) 。”蔣從(cong) 武告訴記者,2012年起,藍山縣林業(ye) 局多措並舉(ju) ,助力退出捕鳥人員轉產(chan) 創業(ye) 就業(ye) 。
大哥帶頭轉型,其他三兄弟也各顯身手。
在漿洞瑤族鄉(xiang) 的主街上,老二張修文一家開辦了品類齊全的超市,銷售百貨、食品以及自家製作的臘肉等。頭腦活絡的他,還買(mai) 了輛小貨車,每天開車送貨下鄉(xiang) ,讓不方便出行的鄉(xiang) 親(qin) 能就近買(mai) 到生活必需品。如今收入穩定,日子甜美。
老三張修武,在林業(ye) 部門的引導下,發展林下種植。他陸續流轉了70多畝(mu) 旱地,請來27個(ge) 村民幫工,種植野西瓜這一中藥材,每畝(mu) 每年純利潤有7000多元。眼下,野西瓜長勢良好。縣林業(ye) 局向省裏申報了設施林業(ye) 項目,這片野西瓜地也包含在內(nei) 。
老四張修強兩(liang) 口子,則吃上了“旅遊飯”。2017年,藍山縣開發雲(yun) 冰山旅遊景區,縣林業(ye) 局推薦上百名退出捕鳥人員來到景區務工,他們(men) 倆(lia) 名列其中。在縣林業(ye) 局組織的培訓中,張修強掌握了森林樹木管護的專(zhuan) 業(ye) 技術知識,負責景區綠化等後勤工作;他愛人在景區酒店負責客房保潔。
近年來,藍山縣相繼出台一係列政策措施,給予退出捕鳥人員生態補償(chang) ,包括強化技能培訓、扶持自主創業(ye) 、優(you) 先推薦就業(ye) 等,持續解決(jue) 退出捕鳥人員的生計問題。同時,縣、鄉(xiang) 兩(liang) 級對退出捕鳥人員進行走訪,對他們(men) 發展產(chan) 業(ye) 和生活等方麵的疑難問題開展精準幫扶。
“過去捕鳥時,常常在天寒地凍中忙碌整個(ge) 通宵。如今大家日子安穩,收入也增加了,誰還想回到過去呢?”張修任說,即便受到疫情影響,去年養(yang) 殖合作社的純利潤也有20多萬(wan) 元。
守 護
這些年,張修強多了一重護鳥員身份。
2018年,縣林業(ye) 局聯合雲(yun) 冰山景區,設立四海坪候鳥保護站。這裏視野開闊,光線通透,駐足窗口就能看到山下的情況。看中張修強長期在景區工作、熟悉候鳥的生活習(xi) 性等優(you) 勢,縣林業(ye) 局將其聘任為(wei) 候鳥保護站值守人員。
每到候鳥遷徙高峰期,張修強就和林業(ye) 部門工作人員一道,夜夜巡護在捕鳥重點區域,拆除捕鳥網具,阻止獵捕行為(wei) ,常常要忙碌到淩晨兩(liang) 三點。為(wei) 方便夜間護鳥巡邏,他幹脆扛起鋪蓋卷,住進候鳥觀測站。
去年11月候鳥南飛時,張修強在雲(yun) 冰山巡查,看到過去的捕鳥能手盤大哥帶著鳥網往山裏去,他立馬製止,批評教育。張修強了解到,禁捕這些年,盤大哥沒有穩定工作,每年收入隻有兩(liang) 萬(wan) 元。久而久之,他有了鋌而走險重回捕鳥老路的打算。因此,張修強為(wei) 他留意起了務工機會(hui) 。
今年剛過完年,張修強就來到雲(yun) 冰山腳下的茶源坪村,宣講禁捕候鳥政策。他還特意來到盤大哥家推薦工作:“我愛人的侄兒(er) 在廣東(dong) 連州市一家石材廠管事,那裏需要負責裝卸石頭的工人,每月工資六七千塊錢。連州市離我們(men) 這隻有40分鍾車程,回家探親(qin) 也方便!”
盤大哥來了興(xing) 趣,一口應下來。元宵節當天,盤大哥搭乘班車,奔赴新生活。張修強也舒了一口氣,“閑在家裏的退捕人員找到工作,護鳥的壓力就小多了。”
“護鳥不隻是在候鳥遷徙季。平時有空,我們(men) 就會(hui) 發揮人熟地熟的優(you) 勢,開展宣傳(chuan) 走訪,幫助有困難的退出捕鳥人員再就業(ye) ,從(cong) 源頭上減少非法獵捕的發生。”張修強告訴記者。
“保護候鳥遷徙,是一項長期工作,光靠行政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社會(hui) 大眾(zhong) 積極參與(yu) 。”藍山縣林業(ye) 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鄧從(cong) 章說。
鄧從(cong) 章介紹,藍山縣構建起縣、鄉(xiang) 、村三級護鳥體(ti) 係,分別在包括四海坪在內(nei) 的3處候鳥遷徙通道重點保護區域設置候鳥保護站,聘請一批熟悉當地情況的退出捕鳥人員擔任值守人員,進行巡山護鳥。同時發動成立了村級護鳥隊,遷徙期隊員輪流值守在上山捕鳥的“卡口”。縣林業(ye) 部門按每人每天60元的標準,給護鳥隊員發放勞務補貼,對護鳥隊日常工作進行規範管理。
“最初的護鳥隊裏,都是過去一起捕鳥的老麵孔,後來,更多人自發參與(yu) 進來。大家不是為(wei) 那幾個(ge) 錢,就是想摘掉過去捕鳥的‘醜(chou) 帽子’,為(wei) 藍山縣的良好生態正名。”張修強告訴記者。
護鳥,守住了生態,也護出了效益。如今,雲(yun) 冰山景區的攝像頭經常能拍到候鳥遷飛的畫麵,翩躚的候鳥已成為(wei) 當地獨特的旅遊資源。旅遊火爆,又帶動了村民增收,目前共有200餘(yu) 名村民在景區務工。
政貴有恒。10年來,人與(yu) 候鳥和諧相處,在藍山縣已深入人心。這兩(liang) 年,當地還發生了為(wei) 候鳥熄燈的故事。
原來,過境藍山縣的候鳥這些年逐漸增多,但城市明亮的燈光會(hui) 讓少數候鳥迷失方向。藍山縣製定了“為(wei) 候鳥關(guan) 燈”計劃。2021年9月22日起約兩(liang) 個(ge) 月時間,晚上9點後,全縣關(guan) 閉15米以上的路燈、25米以上的高杆燈。同時,倡導縣城內(nei) 有射燈和霓虹燈裝置的商戶適時關(guan) 燈,避免擾亂(luan) 候鳥遷徙。
“在全社會(hui) 的支持下,候鳥保護的聲音越來越響亮。”鄧從(cong) 章說,據統計,藍山縣現有野生鳥類120多種,屬於(yu) 國家重點保護的鳥類20餘(yu) 種。下一步,縣林業(ye) 局將引導更多村民自願自覺保護候鳥。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退捕護鳥讓藍山縣生態向好,也為(wei) 藍山縣綠色發展蹚出一條康莊大道。
本期統籌:張偉(wei) 昊
版式設計:張芳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