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楊德森院士:深海“循聲”四十年

發布時間:2023-03-28 16:1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的辦公室牆上,貼著一張特殊的地圖。每到新學期的開學第一課,楊德森總喜歡用這張地圖開篇:“中國的版圖就像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火炬的托盤和手柄就是中國的海洋版圖……”

  海洋是楊德森工作的領域。他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說,在我國加快實施海洋強國戰略下,從(cong) “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到“奮鬥者”號,一個(ge) 個(ge) 國之重器不斷突破深藍極限,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海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投身海洋事業(ye) 。

  楊德森從(cong) 青年時代就“誤打誤撞一頭紮進了海裏”,致力於(yu) 為(wei) 祖國的萬(wan) 裏海疆打造水下的“千裏眼”和“順風耳”。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取得新突破,這其中就包括深海深地探測。楊德森說,就像探索浩瀚宇宙一樣,遼闊的海域也要加快建設,“深海出差乘組”或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wei) 現實。

  一項劃時代的技術

  由於(yu) 海洋具有特殊的物理特性,深海之下唯有聲音能傳(chuan) 播信息。人類要實現“可下五洋捉鱉”的夢想,水聲學和應用水聲學的裝置聲呐必不可少,這也是楊德森40多年來研究的核心內(nei) 容。他帶領團隊,在水下聲學領域不斷探索深耕,終於(yu) 讓中國成為(wei) 世界上少數幾個(ge) 掌握矢量聲呐技術的國家之一。

  20世紀90年代,楊德森就敏銳地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矢量探測技術。但新技術的理論探索從(cong) 來不是一帆風順。

  楊德森坦言,團隊經曆了很長時間的反複試驗,很早就設計出了新的傳(chuan) 感器。但直到1997年,團隊才突破關(guan) 鍵技術,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矢量聲呐。

  當在青島碼頭臨(lin) 時搭建的板房工作間裏出現矢量聲呐的第一個(ge) 信號時,團隊沸騰了。他們(men) 收工回到哈爾濱那天,正好是農(nong) 曆除夕。這一天,成為(wei) 中國水聲由標量邁向矢量裏程碑的一天。

  “世人都說創新好,但創新的過程中難免麵對很多質疑。”楊德森還記得,在一次專(zhuan) 門召開的矢量聲呐研討會(hui) 上,他作完報告後,迎來了眾(zhong) 多業(ye) 界“大咖”發出的質疑聲。

  有專(zhuan) 家提出,“我看不出你試驗的問題,但我就是不理解,它的原理在哪裏呢?”一次次質疑和否定,層層壓力大得讓他甚至“有些支撐不住了”。

  事實上,該怎樣回答這一問題,他探索了16年。

  楊德森用他“認死理兒(er) ”的堅持、“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毅力和堅韌,終於(yu) “守得雲(yun) 開見月明”,他從(cong) 數學原理、信號處理和物理原理等方麵完成了理論上的解釋論證,厘清了這一開創性技術背後的科學原理。

  後來,他才知道,16年前的那次“發難”,他的老師、中國水聲工程學科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士莪默默支持著他,老師在口袋裏的小本子上記錄了專(zhuan) 家提出的100多個(ge) 問題,看他壓力太大了,就沒掏出來。

  楊士莪鼓勵他:“作為(wei) 創新技術,你能用16年解釋清楚這個(ge) 問題,已經很好了。”

  “最後的勝利往往在於(yu) 再堅持一下的努力,要堅定方向,從(cong) 一而終地做下去。”楊德森笑稱,“我就用自己的成果說話,搞科研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我的板凳都被坐破禿嚕皮了。”

  最近,楊德森帶領團隊在科研工作上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性進展。

  把建設海洋強國的接力棒交給年輕人

  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園裏,楊德森從(cong) 讀大學到工作至今,已經足足待了45年。麵對一批批年輕的學生,他總會(hui) 說:“個(ge) 人事業(ye) 隻有與(yu) 國家需要緊密結合,才會(hui) 有生命力,才能與(yu) 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1977年我國恢複高考後,楊德森第一時間報考水聲學,他是全班30個(ge) 學生中少數主動報考水聲學的學生,盡管那時他也不知道什麽(me) 是水聲學。入學以後他才知道,原來他考入的是新中國設立的首個(ge) 水聲專(zhuan) 業(ye) 。

  畢業(ye) 後留校繼續從(cong) 事科研教學工作,他曾被委派到美國的一個(ge) 名氣很響的研究所短暫研修。那裏有一艘業(ye) 內(nei) 很有名氣的實驗船,就停靠在工作地的大院碼頭裏,平時有人在周圍值守。

  楊德森一直很想去船上看看,也曾試探性地問能不能上船,得到回複是“需要寫(xie) 申請報告,但不一定能批準”。那時,他就感覺到,“在這裏永遠隻能站在欄杆之外”。

  當時,很多人選擇出國後留在國外,但楊德森不願意“趕時髦”。他告訴記者,在國外進行試驗研究,隻被允許做邊緣工作,“但我不願將聰明才智浪費在這上麵”。

  於(yu) 是,他義(yi) 無反顧地回國了,帶領一批批團隊成員共同完成了多項開創性的研究成果。

  每一項新技術提出後,在使用過程中還會(hui) 有很多新問題出現。“你得解決(jue) 不斷出現的問題,不斷查漏補缺。”楊德森說,“偶然有一次,新設備在一種情況下不好使了,我們(men) 怎麽(me) 都不明白,怎麽(me) 會(hui) 突然出現這種情況?”

  後來,他們(men) 經過大量研究,終於(yu) 找到了原因,並由此發現了聲呐領域中的一個(ge) 新的物理現象。而這一次,他們(men) 用了近5年。

  在楊德森看來,在海洋技術不斷優(you) 化升級的過程中,走向深海是必然的方向。人類要想開發海洋資源,就要解決(jue) 水下信息的問題,要有一個(ge) 到深海中去的平台,使科研人員可以長期駐留深海,在水下進行資源開發、海底研究。

  “我們(men) 現在有‘蛟龍號’等國之重器,但它們(men) 還是試驗品,要把試驗品變成滿足更大目標的裝備平台,意義(yi) 就會(hui) 更加重大。”

  在楊德森的設想中,這樣的平台“就像一個(ge) 移動城市,把各種深度的水下觀測變成日常科研工作”。“就像我國載人航天事業(ye) 發展曆程一樣,我們(men) 在太空有了自己的太空家園,未來也一定會(hui) 有深海家園,‘深海出差乘組’也將變為(wei) 現實。”

  楊德森對記者說:“以我的老師們(men) 為(wei) 代表的老一輩水聲人,當年便是國家一聲號召,就來到了冰城哈爾濱建設水聲工程學科,他們(men) 的言傳(chuan) 身教對我的影響很大,直至今日。”

  從(cong) 老一輩水聲人手中接下接力棒,如今,他成了“團隊最老的一員”,接力棒又傳(chuan) 給了年輕人。“現在團隊裏不僅(jin) 有作為(wei) 主力的70後、80後,也有更年輕的90後、00後,我對他們(men) 有信心。”

  今年新學期開學第一課,他對學生說:“你選擇這個(ge) 行業(ye) ,就是把自己交給國家了。”讓他高興(xing) 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選擇學習(xi) 水聲學。

  “40多年前我學水聲時隻有兩(liang) 個(ge) 班,而現在我們(men) 一年級有12個(ge) 班,畢業(ye) 生還是供不應求,這就說明我們(men) 國家海洋事業(ye) 有了很大的發展。”

  楊德森感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尤其對於(yu) 水聲專(zhuan) 業(ye) ,水聲人才的培養(yang) 隻能靠我們(men) 自己。”他勉勵青年學生,既要練就過硬本領,又要心懷國之大者,“做人做事做學問,為(wei) 船為(wei) 海為(wei) 國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