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倉庫和市集淘書,你收獲了怎樣的消費體驗
寬敞的庫房空間,高高堆積的“書(shu) 山”,對愛書(shu) 人而言,不僅(jin) 能感到身體(ti) 的渺小,更有一種精神的震撼。
圖書(shu) 領域的熱點,我們(men) 永遠捉摸不透。即使新媒體(ti) 已然成為(wei) 人們(men) 購書(shu) 買(mai) 書(shu) 的“強勢”渠道,可圖書(shu) 領域依然持續湧現出線下體(ti) 驗的新花樣。
比如,去倉(cang) 庫,去市集,淘一本書(shu) 。
倉(cang) 庫、市集這類空間,以往在我們(men) 概念裏是和日常生活用品綁定在一起的,是實打實的“消費行為(wei) ”。如今,圖書(shu) 也被安放於(yu) 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在滿滿當當的書(shu) 品裏翻閱,這種選書(shu) 經曆是怎樣一種感覺?
不管是在網絡書(shu) 店瀏覽式購書(shu) ,還是在大型書(shu) 店、特色書(shu) 店“淘書(shu) ”,讀者麵對的都是作為(wei) “商品”的圖書(shu) 。書(shu) 店整整齊齊地把新書(shu) 碼放在書(shu) 架上,分門別類,有側(ce) 重性地推薦。如果一本書(shu) 是暢銷書(shu) ,或者店家預估值得推薦,就放在顯眼位置,如果一本書(shu) 是“長銷書(shu) ”,就放在屬於(yu) 其分類的貨架上。
可是,很少有人觸摸到作為(wei) “產(chan) 品”的圖書(shu) 。一本書(shu) 從(cong) 造紙廠、印刷廠逐步生產(chan) 出來,要在倉(cang) 庫裏逗留很長時間,甚至很多書(shu) 從(cong) 誕生到作為(wei) 廢品再次被打成紙漿,都沒有進入最終端的銷售環節。這並不意味著這本書(shu) 毫無價(jia) 值,也有可能是因為(wei) 銷售渠道、周期等各種原因,沒有機會(hui) 進入最終的商品流通環節。
近幾年,某家圖書(shu) 銷售網站就開放了自己的倉(cang) 庫,報名顧客可以直接走進庫房,隨手從(cong) 貨架上抽出一本,放在購物車裏。寬敞的庫房空間,高高堆積的“書(shu) 山”,對愛書(shu) 人而言,不僅(jin) 能感到身體(ti) 的渺小,更有一種精神的震撼。
推著和超市推車一樣大的選書(shu) 車,一頭紮進真正意義(yi) 上的書(shu) 海,你會(hui) 感覺自己要被古往今來人類文明和智慧的成果淹沒了,眼花繚亂(luan) ,手足無措。
圖書(shu) 倉(cang) 庫有自身編碼儲(chu) 存方式,並不遵循人們(men) 習(xi) 慣的分類。一本兒(er) 童讀物的隔壁,躺著的可能就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哲學著作;與(yu) 一套曆史文獻為(wei) 鄰的,可能是一部“穿越”題材的小說。因此,第一次進入庫房的讀者,難免感到迷茫,發出讀書(shu) 的“哲學三問”:“我在哪裏?我該讀什麽(me) 書(shu) ?我怎麽(me) 找到那本書(shu) ?”
但是,在倉(cang) 庫裏“淘書(shu) ”,也有不可替代的獨特體(ti) 驗。你永遠不知道貨架最底層的隱秘處,會(hui) 有怎樣的“寶藏”。在足以容納幾百萬(wan) 本書(shu) 的倉(cang) 庫裏,有理由懷疑,有的書(shu) 埋沒許久,連倉(cang) 庫管理員也未必記得它的存在。有的書(shu) 在倉(cang) 庫裏是蒙灰的“滯銷貨”,在市場上卻是愛書(shu) 人趨之若鶩的“絕版”。
當然,倉(cang) 庫都在郊區,甚至遠在需要乘坐高鐵才能抵達的“衛星城”。盡管銷售方給出了誘惑力極強的折扣,但算上往返路費,逗留期間的餐費,實際上並不能夠“省錢”。
這筆賬並不難算清,但幾次活動下來,報名的人並沒有減少,反響日趨熱烈。有人“二刷”“三刷”,就為(wei) 了在倉(cang) 庫裏多待一會(hui) 兒(er) 。還有一些頗有“生活家”氣質的愛書(shu) 人,以倉(cang) 庫淘書(shu) 為(wei) 中心,規劃了行程飽滿的一日遊,順帶遊覽當地名勝古跡,一場淘書(shu) 活動竟意外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ye) 發展。
甚至有一些作家把簽售會(hui) 開到了倉(cang) 庫裏。那樣的畫麵和平時精致書(shu) 店、咖啡館的簽售是截然不同的:午後陽光慵懶地打到一張舊書(shu) 桌上,產(chan) 生若有若無的丁達爾效應;作家也不像出席“高大上”的活動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一身休閑打扮,與(yu) 讀者有一搭沒一搭地交流著。打一個(ge) 不太恰當的比喻,在倉(cang) 庫裏,作家好像親(qin) 手把農(nong) 作物澆灌出來的老農(nong) ,沒有拒人於(yu) 千裏之外的偽(wei) 裝,隻有麵對讀者的真誠和大度。
麵對網絡售書(shu) 和電子閱讀的衝(chong) 擊,傳(chuan) 統圖書(shu) 銷售渠道如何突圍?一些有創意的線下淘書(shu) 活動給出了一種答案,那就是把購書(shu) 做成不可取代的消費體(ti) 驗。消費者並不是衝(chong) 著廉價(jia) 、環境好前來,而是因為(wei) 找書(shu) 、選書(shu) 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奇遇,就像在沙漠裏“尋寶”一樣創造意外的驚喜。
近年來,圖書(shu) 出版機構、特色書(shu) 店與(yu) 閱讀類媒體(ti) 一起,共同發起圖書(shu) 市集活動,也打造了一種創新的閱讀消費方式,給每座城市帶來了一處周末值得“打卡”的樂(le) 遊之處。
每年春光正好、人心愉悅的時節,作家、編輯紛紛來到城市公園、文創園裏去“練攤兒(er) ”,不一定能多賣幾本書(shu) ,而是為(wei) 了讓閱讀換個(ge) 方式走進人心。各類講座、沙龍穿插在圖書(shu) 市集期間,圖書(shu) 銷售與(yu) 文創經營實現同頻共振,迸發出獨特的魅力。
與(yu) 此同時,色彩明豔、設計精巧的文創產(chan) 品會(hui) 和圖書(shu) 擺放在一起。它們(men) 的存在,也許隻是書(shu) 的裝飾品,也許擁有自己獨立的受眾(zhong) 。在這樣的市集裏,毫無違和感,且越來越成了必不可少的“標配”。
在風景優(you) 美的露天場地裏擺市集,“書(shu) -人-自然”三者結合,激發出別具韻味的購書(shu) 氛圍。選書(shu) 買(mai) 書(shu) 這麽(me) 私人的事情,在戶外的鮮活空氣裏增添了“社交屬性”,感官也因此打開。你和書(shu) 攤老板的每一句交流,你和其他陌生選書(shu) 者不經意看中同一套書(shu) 的有趣默契,亦或是你凝神看書(shu) 時身旁如BGM般響起的蟲鳴鳥叫……這些都為(wei) 單純的“書(shu) 味”增添了“人味”“自然味”。
無論你是為(wei) 了散心而入市集,還是因為(wei) 買(mai) 書(shu) 意外得到散心效果,圖書(shu) 市集這種形式可謂把買(mai) 書(shu) 和遊玩兩(liang) 件事結合得相當出色,能滿足大眾(zhong) 的多元需求。
對了,不管是倉(cang) 庫“淘書(shu) 會(hui) ”,還是圖書(shu) 市集,很多都是要收“門票”的。一本書(shu) 都還沒買(mai) ,你就要先付一筆門票錢,有的收費沙龍活動還不便宜,堪比到影院看一場IMAX電影了。
不過,現場人頭攢動的場麵充分說明,總有人甘之如飴,願意為(wei) 特殊的消費體(ti) 驗埋單。究竟是去書(shu) 店、去倉(cang) 庫還是去市集?請走出家門吧,那本“命定”的好書(shu) 冥冥中在指引你去尋找它。
城下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