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深、講透、講活“大思政課”
組織開展古建築參觀、口述史訪談、通識講座、國際論壇,以生動多樣的形式,引導青少年讀懂北京中軸線所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久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共同體(ti) 建設暨“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啟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ti) 係,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ti) 化建設。”如何把大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近年來,各地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與(yu) 實踐。完善“大思政課”育人格局,需要在課程空間、實踐空間、數字空間拓展上下功夫。
延伸思政教育的課程空間。要立足學科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以學生喜聞樂(le) 見的形式,實現知識傳(chuan) 授的深入淺出,將思政教育與(yu) 專(zhuan) 業(ye) 教育相結合。例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師充分挖掘校史資源,在校史館組織開展實地研學及短視頻拍攝等活動;浙江大學廣播電視專(zhuan) 業(ye) 的思政課程探索從(cong) 影視劇、紀錄片等百部視聽作品中剪輯出千餘(yu) 個(ge) 鏡頭,加深學生對黨(dang) 史的認知,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提升思政教育的實踐空間。要因地製宜搭建校內(nei) 外實踐平台,不斷豐(feng) 富調查研究、鄉(xiang) 村支教、誌願服務等實踐形式,讓學生在見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成就中,自覺把愛國情、強國誌、報國行融入人生選擇和現實行動中。例如,北京大學將思政實踐作為(wei) 必修課程,青年學子在嘉興(xing) 南湖重溫紅船精神,在雄安新區感受改革發展,充分利用“行走的思政課堂”;再如,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師生宣講團,開展“我和我的冬奧故事”等係列宣講活動,讓學生將理論知識的學習(xi) 與(yu) 新時代的鮮活實踐有效結合起來。
優(you) 化思政教育的數字空間。要用好新媒體(ti) 平台,讓互聯網這個(ge) “最大變量”成為(wei) 思政教育的“最大增量”。要進一步強化數字賦能,改革創新思政教育載體(ti) 和方式,提升思政工作效能。例如,北京理工大學在元宇宙數字校園中新增“延安老校區”場景,讓學生可以穿越時空感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故事。當然,運用數字技術也要避免“兩(liang) 張皮”現象,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而不是生搬硬套、簡單拚貼。
總之,講好“大思政課”,事關(guan)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事關(guan)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yang) 。要不斷增強“大思政課”的思想性、親(qin) 和力、針對性,從(cong) 而讓“大思政課”與(yu) 現實緊密結合、與(yu) 實踐充分互動、與(yu) 時代同頻共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