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人才號”揚帆起航 多方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強磁場”
江蘇太倉(cang) 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南岸,作為(wei) 全國唯一享受海港待遇的內(nei) 河港口,這裏船舶往來不息,貨運繁忙。
在這片生機勃勃的碼頭上,出生於(yu) 1985年的太倉(cang) 萬(wan) 方碼頭門機和卸船機班副大班長褚鋒從(cong) 門機學徒開始,10多年來刻苦鑽研,不斷提升門機操作技能,成為(wei) 全國技術能手。今年,他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第一次走進了人民大會(hui) 堂。
“剛來的時候,這裏企業(ye) 並不多,現在太倉(cang) 港橋吊林立,向智能化港口發展。”從(cong) 2010年來到太倉(cang) 萬(wan) 方碼頭,褚鋒見證了太倉(cang) 港走向欣欣向榮。自1405年起,鄭和前後7次率領大型船隊下西洋就從(cong) 這裏集結出發。誰也沒想到,鄭和選擇的深水良港如今已成為(wei) 太倉(cang) 市高質量發展的“金名片”。
得益於(yu) 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等戰略機遇,太倉(cang) 從(cong) 30年前撤縣建市,到“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cang) ”,在婁東(dong) 大地書(shu) 寫(xie) 了“接軌上海、以港強市、對德合作”的時代答卷。
“我們(men) 完全有信心讓各類人才都能找到有所作為(wei) 的舞台。”太倉(cang) 市委書(shu) 記汪香元表示,太倉(cang) 兼具“天時”“地利”“人和”,有著獨特的區位條件、紮實的產(chan) 業(ye) 基礎、深厚的開放基因、宜人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選擇在太倉(cang) 揚帆起航。
栽下梧桐樹 引回“金鳳凰”
2022年12月,我國商業(ye) 航天首顆空間生命科學試驗衛星“火炬一號”成功發射,進行衛星設計研製的企業(ye) 為(wei) 火箭派(太倉(cang) )航天科技有限公司。這是一家2021年9月落戶太倉(cang) 的航天企業(ye) ,總投資10億(yi) 元。
落戶太倉(cang) 前,該公司聯合創始人王瑞璟也經過多次考察。長期以來,太倉(cang) 將航空航天作為(wei) 重點發展的產(chan) 業(ye) ,有“德企之鄉(xiang) ”之稱的太倉(cang) 工業(ye) 基礎完備。“公司坐落在太倉(cang) ,我們(men) 就離優(you) 質的供應商更近。”他說。
太倉(cang) 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人才鏈,在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加速形成“以才促產(chan) 、以產(chan) 聚才、產(chan) 才融合”的局麵。
明朝時期鄭和經此七下西洋,而今,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將目光投向這座蘇南小城。
45歲的馬來西亞(ya) 華人科學家葉永華了解太倉(cang) 是從(cong) 鄭和開始的。鄭和勇於(yu) 開拓的故事深深激勵著他。3年前,他從(cong) 澳大利亞(ya) 辭職,來到西交利物浦大學太倉(cang) 校區擔任機器人學院院長。“太倉(cang) 承載著鄭和揚帆起航的曆史,勇於(yu) 開拓、銳意創新也是這座小城的精神內(nei) 核。”他說。
這些年來,太倉(cang) 堅持把人才作為(wei) 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著力打造一流人才發展生態。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23.24萬(wan) 人、高層次人才達2.66萬(wan) 人。
“太倉(cang) 會(hui) 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麵對每一名創業(ye) 者。”太倉(cang) 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施敬表示。
歸國人才是創新發展的“資源富礦”。近年來,太倉(cang) 加速提升留學人員創業(ye) 園等載體(ti) 運營水平,布局完善中歐創客育成中心、北美離岸創新中心等平台,不斷豐(feng) 富“留創貸”等金融產(chan) 品,全麵打造匯聚海內(nei) 外人才的綜合比較優(you) 勢。
太倉(cang) 連續舉(ju) 辦14屆蘇州國際精英創業(ye) 周太倉(cang) 分會(hui) 場,累計吸引數萬(wan) 名高層次人才來太對接洽談,落戶人才項目超800個(ge) 。這些年來,太倉(cang) 不斷放大“創贏太倉(cang) ”“科創太倉(cang) ”創業(ye) 大賽品牌效應,麵向全球廣發“英雄帖”,促進人才、項目、產(chan) 業(ye) 、資本精準對接,累計吸引2000多個(ge) 項目報名參賽,助力一大批青年人才紮根太倉(cang) 。
“現代田園城”成為(wei) “德企之鄉(xiang) ”
1993年,來自德國的斯坦姆博士來到太倉(cang) 前已考察10餘(yu) 座中國城市。當斯坦姆博士看到太倉(cang) 瀏河塘兩(liang) 岸的杉樹林,他覺得與(yu) 家鄉(xiang) 的黑森林很像,最終選擇落戶於(yu) 此,他創立的克恩-裏伯斯(太倉(cang) )有限公司成為(wei) 入駐太倉(cang) 的第一家德企。
落戶30年來,該公司與(yu) 太倉(cang) 共同成長,廠房麵積從(cong) 400平方米擴大至7萬(wan) 平方米,年銷售額達12億(yi) 元,占該公司全球年銷售額的比重超過20%,太倉(cang) 的員工人數也從(cong) 最初的6人增長至1000餘(yu) 人。
截至目前,已有478家德企在此雲(yun) 集,總投資超60億(yi) 美元,年工業(ye) 產(chan) 值超600億(yi) 元,其中製造業(ye) 德企數量占全國近10%。德企以太倉(cang) 0.24%的土地,創造了該市8%的GDP和17%的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
如今,“現代田園城,幸福金太倉(cang) ”的畫卷徐徐展開。38公裏長江岸線、24萬(wan) 畝(mu) 自然濕地、300畝(mu) 市民公園……這種出門見綠、移步見景的生活不禁讓許多外國人聯想到家鄉(xiang) 。
在德國,沈李耀威經常看到太倉(cang) 這座城市的名字,“德國的科學家、企業(ye) 家聊起中國,很多人都會(hui) 提到太倉(cang) ”。初來太倉(cang) 時,他感受到太倉(cang) 的安靜、恬淡。這裏不但有久違的中國菜,還有地道的德國菜,這讓沈李耀威非常喜歡太倉(cang) 的生活。
2021年,沈李耀威選擇回國創業(ye) 。他選擇太倉(cang) ,是因為(wei) 太倉(cang) 並沒有因為(wei) 他的創業(ye) 公司起步規模小,就將他拒之門外。政府派專(zhuan) 人與(yu) 其對接,帶著他考察一個(ge) 個(ge) 地方選址,並為(wei) 他減免租金。
在德國投身環保產(chan) 業(ye) 多年的沈佳傑,帶著工業(ye) 廢水智能蒸發處理係統的項目來到太倉(cang) 。他參加了由團太倉(cang) 市委舉(ju) 辦的2022“鄭和杯”中德青年創新創業(ye) 大賽,並獲三等獎。
上下遊企業(ye) 是否配套、交通運輸是否便利等,都是沈佳傑考慮項目落戶地址的重要因素。而太倉(cang) 為(wei) 他提供了多種便利條件,各地發來的零部件、貨物能很快送達。即使他們(men) 在墨西哥的客戶也能很快收到海運過去的設備。
一直以來,太倉(cang) 緊扣人才和企業(ye) 所需所盼,全麵營造“共生共融”的創新生態,不斷增強“留才聚才”磁力,並做好“對德合作”文章。每年,太倉(cang) 深化德國“雙元製”模式的本土化實踐,企業(ye) 全程參與(yu) 人才培養(yang) ,累計輸送超1萬(wan) 名工匠型人才。
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工作落腳“第一站”
1995年出生的南京小夥(huo) 兒(er) 張葉飛是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來到太倉(cang) ,他對這個(ge) 城市的直觀印象是幹淨、宜居。進入公司後,他發現可以直接在公司報名,由公司統一申請人才公寓。
隻遞交了簡單的個(ge) 人信息,他很快便住進離公司隻有15分鍾車程的人才公寓。“一室一衛,一個(ge) 人住非常方便。”讓他驚訝的是,這樣舒適幹淨的房間一個(ge) 月隻要500元。
這些年來,太倉(cang) 拿出“真金白銀”升級青年人才政策體(ti) 係,製定出台“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人才新政”“助才十條”等一攬子人才政策,全國首創大學畢業(ye) 生來太“考察補貼”,給予人才團隊最高1億(yi) 元、領軍(jun) 人才最高2000萬(wan) 元的綜合扶持。實施人才樂(le) 居工程,努力為(wei) 各類人才量身定製1萬(wan) 套人才公寓,擦亮“人到太倉(cang) 就有房”品牌。
1992年出生的林多多被太倉(cang) 優(you) 厚的人才服務政策吸引而來。本科就讀於(yu) 同濟大學的她畢業(ye) 後前往美國深造,學成歸國後選擇來到太倉(cang) 創業(ye) 。
據介紹,在太倉(cang) 市創業(ye) 類領軍(jun) 人才中,40%以上均來自上海。太倉(cang) 著力讓滬上原創性成果在這裏實現“從(cong) 1到10”“從(cong) 10到100”的最優(you) 轉化。主打“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太倉(cang) ,專(zhuan) 門出台對滬專(zhuan) 項引才措施,對符合轉移條件的優(you) 質滬上產(chan) 業(ye) 化項目,在太倉(cang) 科技領軍(jun) 人才資助標準基礎上,最高上浮50%,單個(ge) 人才項目綜合扶持可達1000萬(wan) 元,支持力度全國領先、蘇州第一。
此外,太倉(cang) 加強與(yu) 滬上知名引才機構合作,積極承接上海溢出的科技人才資源,全力打造上海科創產(chan) 業(ye) 重要功能區,還與(yu) 上海交大等8家上海高校院所共建“國家技術轉移聯盟太倉(cang) 工作站”,每年簽訂的產(chan) 學研合作項目超100項,注冊(ce) 資本超過1億(yi) 元。
“青年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汪香元說,太倉(cang) 始終把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作為(wei) 戰略性資源,聚力打造青年人才工作落腳的“第一站”、職業(ye) 起步的“第一桶金”、事業(ye) 發展的“第一生態”,讓每一個(ge) 青年人才的夢想都能在太倉(cang) 變為(wei) 現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