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讀研,隻為更好地“務農”

發布時間:2023-04-13 10:59: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 實習(xi) 生 詹長運 汪傲

  他皮膚黝黑,手掌粗糙,指甲縫裏殘存著一絲(si) 黑泥。一提起種地,就兩(liang) 眼放光,滔滔不絕,活脫脫就是一個(ge) 地道的農(nong) 民。

  很難想象,侯振林的實際身份是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一名在讀研究生。近日,他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業(ye) 項目“惠爾豐(feng) 生態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獲得第十屆“青苗杯”安徽省項目資本對接會(hui) 金獎。

  35歲的侯振林創辦的公司在合肥,安慶、合肥兩(liang) 地跑是工作常態。沒有課的時候,侯振林就換上帶有汙泥的大衣,穿上一雙黑靴子,一頭紮進地裏研究土壤和肥料。哪塊地兒(er) 是缺肥還是肥力過剩,他都一清二楚。翻土、澆水、加料、分裝……他更是樣樣精通,常常一待就是一天,忙起來連吃飯的功夫都顧不上。

  “我們(men) 專(zhuan) 業(ye) 就是用來美化地球的。”侯振林是學環境科學出身的,2012年從(cong) 仲愷農(nong) 業(ye) 工程學院畢業(ye) 後,他利用所學的農(nong) 業(ye) 知識賣過飼料,種過棉木花卉。早早投身農(nong) 業(ye) 使他積累了一定的生產(chan) 經營經驗。

  2017年,候振林開始嚐試養(yang) 殖蚯蚓。他發現,蚯蚓養(yang) 殖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養(yang) 蚯蚓不僅(jin) 有利於(yu) 解決(jue) 環境問題,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蚯蚓是消化動物糞便、秸稈等廢棄物的一把好手,產(chan) 生的蚯蚓糞可作無公害有機肥料,同時,蚯蚓自身還能夠加工成為(wei) 藥材原料、化妝品和魚餌。”侯振林下定決(jue) 心,要將不起眼的蚯蚓養(yang) 好。

  然而,借助傳(chuan) 統的養(yang) 殖方法,侯振林的經營始終不溫不火。在養(yang) 殖中,一些問題不斷出現:蚯蚓養(yang) 殖容易受天氣環境影響,氣溫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利於(yu) 蚯蚓生長,同時大部分養(yang) 殖戶的文化素質又偏低,很難進行正規化養(yang) 殖……

  為(wei) 了探究更先進、更環保的養(yang) 殖技術,學習(xi) 更科學的生產(chan) 和經營知識,侯振林決(jue) 定深造。2021年,他以全專(zhuan) 業(ye) 第一的成績考取了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生。如今,這些問題通過學習(xi) 研究都得到了很好的解決(jue) 。

  解決(jue) 了養(yang) 殖方麵的問題,侯振林將目光投向拓展規模和市場。他經過調研發現,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合作社大多采用堆肥的方式處理廢棄物,不僅(jin) 成本高,還容易產(chan) 生廢水、廢氣和廢渣,肥料甚至會(hui) 燒壞農(nong) 作物的根苗。汲取了前人經驗教訓,侯振林開創“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由公司統籌管理、聯係客戶,養(yang) 殖基地負責生產(chan) 。

  侯振林的碩士生導師、安慶師範大學微生物和植病研究副教授宋曉賀是蚯蚓養(yang) 殖創業(ye) 項目的堅定支持者,她對該領域進行過深入研究:“蚯蚓糞含有大量有益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改良土壤,防治土傳(chuan) 病害,有益於(yu)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同時,蚯蚓糞作為(wei) 優(you) 質育苗機質,能夠成為(wei) 良性生態農(nong) 業(ye) 的關(guan) 鍵一環,實現社會(hui) 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融合。”

  經過導師指導和反複實驗,侯振林帶領農(nong) 戶們(men) 成立合作社一起養(yang) 蚯蚓,養(yang) 殖總麵積現已超過500畝(mu) ,“農(nong) 業(ye) 廢棄物—蚯蚓—有機肥—農(nong) 業(ye) 種植”綠色循環已成規模。

  侯振林解釋道,蚯蚓能夠把吃進去的豬糞、牛糞以及秸稈等農(nong) 業(ye) 廢棄物轉化成適合瓜果蔬菜生長的營養(yang) 物質——有機肥,有機肥又能夠代替大部分化肥、農(nong) 藥和農(nong) 業(ye) 添加劑,生產(chan) 出健康的農(nong) 產(chan) 品。這樣可以有效改進土壤土質,走出農(nong) 牧循環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蚯蚓產(chan) 業(ye) 不僅(jin) 環保、經濟,還帶動了當地農(nong) 民就業(ye) 。農(nong) 忙高峰時,參加侯振林合作社的農(nong) 戶時達90戶。“蚯蚓養(yang) 殖能為(wei) 一個(ge) 農(nong) 戶帶來近10萬(wan) 元的年收入,僅(jin) 賣蚯蚓糞的人家一年收入也有近2萬(wan) 。”

  養(yang) 殖基地的十幾名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年紀都在55歲至75歲之間,幹不了重活,也不會(hui) 使用機器設備。針對工人老齡化問題,根據所學知識,侯振林研究了一種“半自動化養(yang) 殖車間”,希望通過一鍵操作就能定時定點完成對蚯蚓基地的深翻、加料、澆水等流程,進一步簡化蚯蚓養(yang) 殖的操作,減輕勞動量。該車間已經初步實驗成功,不久即可投入使用。

  侯振林正探索“產(chan) 學研”合作模式,希望通過與(yu) 企業(ye) 、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為(wei) 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蚯蚓糞有機肥就是主攻方向之一。他認為(wei) ,未來將蚯蚓糞有機肥作為(wei) 土壤基質使用大有前景。“與(yu) 普通基質相比,用蚯蚓糞有機肥來種植農(nong) 產(chan) 品不燒根、不燒苗,能夠有效預防土壤鹽堿化和土壤酸化,既能改良土質,還能為(wei) 農(nong) 民增收。”

  第八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省級金獎、第十屆“挑戰杯”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省級銅獎、第十屆“青苗杯”省級金獎……兩(liang) 年多來,侯振林的創業(ye) 項目也收獲了一些榮譽。

  “我是農(nong) 民的兒(er) 子,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是我的理想,讀研也是為(wei) 了更科學合理地務農(nong) 。”侯振林感慨,“我的夢想就是號召更多年輕人來鄉(xiang) 下看看,農(nong) 村早已不再貧窮落後,鄉(xiang) 村廣闊的土地上大有可為(wei)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