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線串起一條鏈(一線調研)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順應產(chan) 業(ye) 發展大勢,推動短板產(chan) 業(ye) 補鏈、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延鏈,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鏈、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建鏈,增強產(chan) 業(ye) 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zheng) 力。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產(chan) 業(ye) 體(ti) 係更加健全、產(chan) 業(ye) 鏈更加完整,特別是汽車產(chan) 業(ye)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步伐加快,國際競爭(zheng) 力持續提升。
江蘇昆山,931平方公裏的麵積,1298家汽車產(chan) 業(ye) 鏈配套企業(ye) ,卡位入鏈,整合資源,同頻共振形成創新聯合體(ti) ——龍頭企業(ye) 帶動牽引,地方政府全力支持,從(cong) 跟跑、並跑到逐漸領跑,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大中小企業(ye) 實現了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強的飛躍。
沿著昆山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的成長足跡,可以清晰看到產(chan) 業(ye) 鏈形成、發展與(yu) 壯大的脈絡。無數奮鬥的故事,已經、正在和即將發生。一個(ge) 個(ge) 自強不息的企業(ye) ,夯實產(chan) 業(ye) 根基,讓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更具韌性、更安全可控。
——編 者
行駛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常常經過幾個(ge) 路口就能看到一家與(yu) 汽車相關(guan) 的企業(ye) 。作為(wei) 我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江蘇蘇州昆山擁有汽車產(chan) 業(ye) 鏈配套企業(ye) 1298家,產(chan) 業(ye) 鏈齊全、配套能力出眾(zhong) ,2022年總產(chan) 值約600億(yi) 元。
以汽車電路的主體(ti) ——整車線束為(wei) 例,僅(jin) 圍繞一家龍頭民營企業(ye) ,就有近50家供應商聚集昆山,在這條成熟的產(chan) 業(ye) 鏈上,上下遊分工明確,供需合作緊密。
為(wei) 何是昆山?
讓我們(men) 走進這座蘇南城市,沿著聽上去有些陌生的“線束生產(chan) 線”,去尋找答案。
跟跑
從(cong) 零起步,將整車線束“造出來”
如果說發動機是汽車的心髒,那麽(me) 由電線、接插件和相關(guan) 輔材所組成的線束則相當於(yu) 汽車的神經和血管。線束質量不過關(guan) ,可能導致汽車失靈甚至自燃。
曾經,整車線束產(chan) 業(ye) 鏈的話語權掌握在合資品牌手中,本土企業(ye) 采用來圖加工模式。如今在昆山,這一局麵已經改變。
“隨著產(chan) 業(ye) 鏈做大做強,我們(men) 掌握了設計權,選哪家供應商,自己定。”吳劍,昆山滬光汽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帶領滬光的設計團隊和昆山德可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的研發人員朝夕相處,同步開發新項目。“我的主要工作是把德可供應的零部件圖紙畫出來,交給滬光統籌設計。”德可研發人員蔣梟辰說。
要設計出一套整車線束,正是靠產(chan) 業(ye) 鏈上的企業(ye) 如此聯動。在昆山,越來越多的供應商“卡”入滬光牽頭的這條鏈。
鏡頭拉回1995年——
彼時,上海汽車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緊鄰上海的昆山把握機會(hui) ,以區位和成本優(you) 勢,引來大批汽車相關(guan) 企業(ye) 。激蕩的時代浪潮下,滬光在昆山土生土長、順勢而起。
1988年進入行業(ye) ,經過近8年發展,滬光當時的業(ye) 務範圍已從(cong) 工程車擴展到商用車、乘用車,但依然是一家普通代工廠:廠房簡陋不堪,生產(chan) 線陳舊落後,技術水平也沒有大的突破。
創始人成三榮沒想到,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讓命運徹底改變。一天,一家汽車貿易公司找上門。對方帶來車型圖紙,想讓滬光設計整車線束。數百萬(wan) 元的生意,如果能拿下,將是滬光接過的最大訂單。
然而,沒有技術人員,沒有生產(chan) 線,甚至連采購什麽(me) 原材料、去哪裏采購都不清楚。一台汽車的整車線束起碼有數百個(ge) 回路,此前,滬光最多隻能生產(chan) 幾十個(ge) 回路。
多方打聽,成三榮得知天津有家企業(ye) 能產(chan) 整車線束,他當即踏上火車,把技術人員請回昆山。需要的零部件一個(ge) 個(ge) 列出來,卻很難采購到。他們(men) 隻好花大價(jia) 錢,委托香港一家外貿企業(ye) 代為(wei) 采購,前後用了大半年時間,零部件才全部到位。
雖費盡周章,但滬光嚐到了甜頭。成三榮決(jue) 定,進軍(jun) 整車線束行業(ye) 。
彼時,國內(nei) 汽車自主品牌嶄露頭角。滬光乘勢而為(wei) ,業(ye) 務迅速增長,並瞄準下一目標——拿下合資品牌客戶。
“合資企業(ye) 供應商的準入門檻非常高,我們(men) 得不斷改進技術,才能闖進去。”成三榮回憶,為(wei) 了能給大眾(zhong) 供貨,滬光每年都請對方的評審團隊來審核4次,發現問題,立馬解決(jue) 。
又是5年時間,一次次審核,滬光從(cong) C級供應商“磨”成B級,可以給大眾(zhong) 供應部分線束;直到2012年,才終於(yu) 成為(wei) 其整車線束供應商。
盡管如此,國外供應商起步早、技術成熟、成本控製更好,當時依然把控著行業(ye) 話語權。生產(chan) 一套大眾(zhong) 整車線束,需要上千個(ge) 零部件,小到膠帶、端子、橡膠件,大到電器盒、導線、護套等,90%以上靠進口——不僅(jin) 成本下不來,常常還得看國外供應商的臉色。
“要打破外資壟斷,僅(jin) 靠我們(men) 一家之力遠遠不夠。”成三榮說:“如果不能建起一條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國產(chan) 整車線束就很難成氣候。”
並跑
深度融入,促進企業(ye) 群“聚起來”
走出滬光總部大樓,沿著昆山古城路一路往北,大約半個(ge) 小時車程,就到了福田塑膠製品廠。
廠房裏,設備琳琅滿目,工人有序忙碌。黑色、白色塑料粒子混在一起,通過機械手臂,源源不斷被吸入生產(chan) 線內(nei) 。另一端,機器吐出一根根黑色波紋管。這些波紋管經過切割打包後,將被裝車運往20多公裏外的滬光原料倉(cang) 庫。
小小的波紋管,看似和普通塑料管沒什麽(me) 區別,卻具備耐磨、降噪、阻燃、防腐蝕、抗幹擾等多種功能,套在線束外,起到關(guan) 鍵保護作用。
“我們(men) 給滬光供了20多年貨。”福田塑膠總經理吳福弟回憶,2001年,靠著1條生產(chan) 線、6套模具,當時53歲的吳福弟向親(qin) 戚朋友借了50萬(wan) 元,接下滬光的第一筆訂單,開啟創業(ye) 之路。如今,福田塑膠年產(chan) 值已過千萬(wan) 元。
在昆山,整車線束產(chan) 業(ye) 鏈的吸附力逐漸增強,滬光已成為(wei) 20多個(ge) 全球知名汽車企業(ye) 的供應商。在龍頭企業(ye) 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本土企業(ye) 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
來到滬光總部工廠,上千平方米的開線車間裏,各式各樣的自動化設備令人目不暇接。工人在控製室裏點點按鍵,一盤盤五顏六色的導線、端子、模具等,就通過智能物料傳(chuan) 輸係統以及有軌製導車輛係統,送至開線工位。經過加工,再自動運到指定位置。
這套智能物料傳(chuan) 輸係統的供應商——榮智工企智能技術(昆山)有限公司,距離滬光總部工廠隻有10餘(yu) 公裏。
榮智工企創始人之一徐海棟,幹了10餘(yu) 年倉(cang) 儲(chu) 自動化。企業(ye) 初創時,名氣小、訂單少。2019年初,麵對滬光一個(ge) 近2000萬(wan) 元的大訂單,榮智工企迅速擴大團隊,引進新設備,幾個(ge) 月就拿出一套高標準智能物料傳(chuan) 輸係統。
項目順利實施,榮智工企在業(ye) 內(nei) “一戰成名”,隨後又成功拿到京東(dong) 、寧德時代等企業(ye) 的訂單。
整車線束產(chan) 業(ye) 鏈上,國產(chan) 零部件的影響力持續提升。“現在,一半以上零部件都能從(cong) 國內(nei) 供應商拿貨。”成三榮說,就近采購,成本下降,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也就更強了。
不少外資企業(ye) 也開始往昆山聚集。
德國知名企業(ye) 科絡普,僅(jin) 每年給滬光供應的各種膠帶價(jia) 值就超3000萬(wan) 元。2014年,科絡普在長三角的子公司搬家,來到距離滬光隻有20多公裏的平謙國際(昆山)現代產(chan) 業(ye) 園。瑞士連接器龍頭企業(ye) 泰科電子,也正謀劃在滬光周邊建新廠。“緊靠著我們(men) 在亞(ya) 洲的最大客戶,供貨可以更便捷。”泰科電子相關(guan) 負責人說。
截至目前,昆山吸引了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汽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投資商前來投資。
鏈上企業(ye) 的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和政策的改善。今年,“真金白銀”繼續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江蘇省出台42條措施,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ti) 好轉。“其中很多舉(ju) 措與(yu) 我們(men) 息息相關(guan) 。”滬光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例如,安排12億(yi) 元工業(ye) 和信息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專(zhuan) 項資金,支持工業(ye) 企業(ye) 開展免費診斷、高端化改造升級、智能製造及工業(ye) 互聯網標杆示範和融合應用創新等項目建設。蘇州在此基礎上,再推出55項“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為(wei) 了更好推動汽車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昆山也在充分利用上海汽車產(chan) 業(ye) 外溢的優(you) 勢,以昆山開發區為(wei) 前沿陣地,培育較完善的汽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並集聚一批科技園區、創新中心、研發機構。
昆山市工業(ye) 和信息化局局長徐康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推進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創新集群建設,做大做強、做新做精,深度融入長三角汽車產(chan) 業(ye) 鏈。
領跑
形成聯動合力,讓產(chan) 業(ye) 鏈“強起來”
在滬光的一棟廠房裏,有個(ge) 神秘車間。除了特定工作人員外,其他人不經允許禁止入內(nei) 。穿上白色防塵服和灰色鞋套,戴上防塵帽,再經過嚴(yan) 格的入場檢查,記者在工作人員帶領下,進入了這個(ge) 車間。
十來米長的生產(chan) 線上,20多隻大大小小的機械手臂一字排開,不停抓放著橙黃色的高壓線束。每隔20秒鍾,就有一根電動汽車充電線從(cong) 這裏下線。
汽車線束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成三榮介紹,通常來說,線束廠人均年產(chan) 值能達到40萬(wan) 元就算不錯了。為(wei) 突破天花板,2015年起,滬光投入巨資對工廠進行智能化改造。如今,從(cong) 倉(cang) 儲(chu) 、開線、壓接、檢測到總裝等各個(ge) 環節,都實現了智能化生產(chan) 。在很多智能化車間裏,人均年產(chan) 值達到了200餘(yu) 萬(wan) 元。
智能化改造能夠成功,也離不開產(chan) 業(ye) 鏈上企業(ye) 的密切合作。
滬光隔壁,坐落著昆山標新公司。從(cong) 昆山標新的演示屏上可以看到:一台小機器,4隻機械手臂,一個(ge) 個(ge) 比米粒還小的螺絲(si) 、一片片比紙張還薄的金屬片被精準抓取,安裝到手機金屬外殼上。
“這麽(me) 一台小小的機器,幹活能頂20個(ge) 工人。”公司總經理李建榮說。
過去,昆山標新主要給蘋果代工廠提供自動化設備。2018年,昆山標新和滬光決(jue) 定,合作研發汽車線束自動化生產(chan) 線。
從(cong) 手機到汽車線束,跨度非常大。“此前從(cong) 來沒有接觸過汽車線束,對行業(ye) 標準更是一無所知,可以說是從(cong) 零起步。”李建榮說。
好在雙方緊密配合,遇到難題了,技術人員坐在一起,共同探討解決(jue) 方案。如今,他們(men) 合作開發的智能化生產(chan) 係統已進入第三代。每年,都有價(jia) 值數千萬(wan) 元乃至上億(yi) 元的智能設備進入滬光的車間,逐漸替換之前的進口設備。
正是這種上下遊企業(ye) 間的緊密配合,讓昆山汽車零部件產(chan) 業(ye) 鏈逐漸由大變強。2022年,全市共有規上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ye) 173家,主要涉及發動機、馬達、輪胎、輪轂、線束等領域,總產(chan) 值約600億(yi) 元,同比增長20.2%。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著力補強產(chan) 業(ye) 鏈薄弱環節。圍繞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找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you) 質資源合力攻關(guan) ,保證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
徐康表示,接下來,不僅(jin) 要繼續吸引更多優(you) 質的外資企業(ye) 走進來,還要鼓勵支持更多本土汽車企業(ye) 走出去,構築互利共贏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合作體(ti) 係,共同維護國際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運行,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前不久,滬光在羅馬尼亞(ya) 的工廠投運,這是其創辦的首家海外工廠。“我們(men) 將加快海外布局,讓中國製造的汽車線束走得更遠。”成三榮說。
本期統籌:蔣雪婕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