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守護大國糧倉

發布時間:2023-04-13 14:4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朱彩雲(yun) 魏婉

  劉旭光接待過不少公眾(zhong) 開放日裏來參觀糧庫的人,炎熱的夏天,參觀的人往往會(hui) :“你們(men) 糧庫為(wei) 什麽(me) 配這麽(me) 多空調?糧食為(wei) 什麽(me) 看起來很新鮮?”這時,劉旭光總會(hui) 指指糧堆裏的測溫電纜說,控溫儲(chu) 糧是中儲(chu) 糧900多個(ge) 糧庫的標配。

  劉旭光是中儲(chu) 糧安徽分公司銅陵直屬庫倉(cang) 儲(chu) 管理科副科長,也是該直屬庫科技儲(chu) 糧團隊主要成員之一。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08年他入職時,中儲(chu) 糧一個(ge) 直屬庫隻有幾個(ge) 倉(cang) 是智能化水平較高的樣板倉(cang) ,“但現在每個(ge) 倉(cang) 都是樣板倉(cang) 、示範倉(cang) ,做到了科技儲(chu) 糧全覆蓋”。

  在中儲(chu) 糧成都儲(chu) 藏研究院工作十年的王躍欣喜地看到,如今糧倉(cang) 裏不僅(jin) 能做到“手摸無塵、口吹無灰”,儲(chu) 存和進出糧環節中也運用了多種先進技術,“基本實現了現代化、科技化和智能化”。

  民為(wei) 國基,穀為(wei) 民命。倉(cang) 廩實才能天下安。糧食儲(chu) 備事關(guan) 國家糧食安全,數據顯示,作為(wei) 全國最大的糧食儲(chu) 備集團,目前中央儲(chu) 備糧科技儲(chu) 糧覆蓋率超過98%。中央儲(chu) 備糧的綜合儲(chu) 存損耗率控製在1%以內(nei) 。包括“數字糧倉(cang) ”“智能在線監測”“四合一”科技儲(chu) 糧、智能氮氣氣調等在內(nei) 的多種儲(chu) 糧技術,塑造出我國大國糧倉(cang) 科技化、智能化的模樣。

  “藏糧於(yu) 技”的顯著效果離不開一代代儲(chu) 糧人,他們(men) 參與(yu) 並見證著綠色儲(chu) 糧、智能儲(chu) 糧技術的發展。工作越久他們(men) 越發現,即使崗位平凡,即使做的是小事,但意義(yi) 重大,“我們(men) 是在為(wei) 國儲(chu) 糧”。

  “糧食是會(hui) 呼吸的”

  從(cong) 東(dong) 北農(nong) 村走出來的張美玲,長大後依然選擇和糧食打交道。85後的她工作了11年,作為(wei) 中儲(chu) 糧吉林質檢中心檢驗科的糧食檢驗員,每天除了完成檢測糧食樣本的本職工作,還思考著在檢測方法研究上有更大突破。

  這個(ge) 對數據敏感的糧油貯藏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剛入職時還擔心特長無法發揮,但不久就覺得“來對地方了”。每年春秋兩(liang) 季的糧食普查,她能針對不同樣本提出、分析問題。

  張美玲和同事負責中儲(chu) 糧吉林分公司下轄100多家糧庫糧食的質量普查和驗收。經檢測入庫的糧食,要再通過驗收檢測,才能最終成為(wei) 中央儲(chu) 備糧。“以前在學校裏做課題實驗,隻有數據準確才能得到真實的研究結果;上班後,隻有確保數據真實有效,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中央儲(chu) 備糧的質量。”張美玲說,工作越久,自己對崗位的理解越深,也越覺得研究檢測方法與(yu) 技術很有意思。

  這些年,她多次在《食品科學》《中國糧油學報》等國內(nei) 知名刊物上發表專(zhuan) 業(ye) 文章近10篇,申請實用新型專(zhuan) 利1項,軟件著作權2項。2016年,她代表吉林分公司參加中儲(chu) 糧集團公司第五屆職業(ye) 技能競賽,獲檢驗員項目一等獎,之後又代表中儲(chu) 糧集團公司參加第四屆全國糧食行業(ye) 職業(ye) 技能競賽,獲檢驗員項目二等獎,並榮獲“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ye) 技術能手”“全國糧食行業(ye) 技能拔尖人才”等稱號。

  在外人看來可能有些枯燥的工作,在儲(chu) 糧人眼裏卻充滿新意與(yu) 變化。

  眼下,正值春季普查,張美玲常常麵對一方實驗台、一把鑷子、一堆玉米或者稻穀,一挑揀就是一天。“分揀不完善粒看起來是小事,但我越來越認識到,這為(wei) 的是儲(chu) 糧安全”,張美玲說,“我們(men) 對每一顆玉米粒都很較真兒(er) ”。

  較真兒(er) 的還有劉旭光,他的任務是觀察、檢測糧食的各種“生命體(ti) 征”,“糧食是會(hui) 呼吸的,一呼一吸之間都是糧情數據。”其他糧倉(cang) 的保管員偶爾也會(hui) 找劉旭光救急,“如果糧溫異常升高,可能是害蟲引起的,也可能是生命體(ti) 征強的糧食呼吸產(chan) 生的熱量引起的。”

  在儲(chu) 糧人眼裏,稻穀、小麥等口糧不僅(jin) 能被數據準確描述,更是一個(ge) 個(ge) 需要嗬護的生命體(ti) 。“如果沒有儲(chu) 糧技術延緩糧食品質下降的速度,糧食沒辦法像現在這樣持久保存。”入職十多年,劉旭光在本職工作之外隻盯著一個(ge) 方向進行研究:儲(chu) 糧害蟲防治。他告訴記者,儲(chu) 糧害蟲防治效果的好壞,直接關(guan) 係到儲(chu) 糧品質的好壞和損耗量大小。

  去年8月,在中儲(chu) 糧“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公眾(zhong) 開放日的線上直播活動中,劉旭光講述了團隊曆時5年、破解二氧化碳氣調殺蟲技術難題的研發故事,這也是該係列直播的第一場。

  劉旭光在直播裏分享,當研究遇到瓶頸時,女兒(er) 讓他喝罐啤酒“借酒消愁”,結果啤酒沫讓他有了靈感,他和團隊成員帶著設計方案找到啤酒廠家,說服廠家製作二氧化碳汽化裝置,這後來成為(wei) 設備突破的關(guan) 鍵。

  1小時的直播結束後,劉旭光的手機裏新增了兩(liang) 三百條未讀消息,“都是來交流技術研發難點的,有同學、同行,還有母校的老師”。

  築牢大國糧倉(cang)

  麵對“藏糧於(yu) 技”的創新命題,不同崗位的儲(chu) 糧人給出了不同答案。當劉旭光和團隊加緊升級更綠色的害蟲防治技術與(yu) 設備時,另一個(ge) 年輕團隊也在糧倉(cang) 創新設計上下足功夫。

  “我們(men) 團隊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大家接手架空式糧食氣膜倉(cang) 項目研發時,很多設計工程師都沒有把握,經驗值充其量為(wei) 20%。”如今回憶起這個(ge) 項目,參與(yu) 並主要負責的王躍印象最深的,還是大家夜以繼日投入,不抱怨、不放棄的樣子,“全靠信念和對糧食的熱愛,一幹就是近6年。”這也是他從(cong) 其他部門調到中儲(chu) 糧成都儲(chu) 藏研究院研究設計中心不久後,被委以重任的第一個(ge) 項目。

  這是個(ge) 從(cong) 0到1的嚐試。王躍告訴記者,倉(cang) 體(ti) 施工模擬驗算填補了架空式糧食氣膜倉(cang) 在施工模擬方麵的技術空白,並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成果,包括首創穹頂優(you) 化結構、首次完成PVDF膜材研究、首次明確膜材性能選用指標、首次研製成功專(zhuan) 用施工作業(ye) 平台、編製完成糧食氣膜倉(cang) “設計規範”和“施工驗收規範”兩(liang) 項行業(ye) 標準。

  將幾噸重的氣膜層在架空平台上吹起來,是整個(ge) 架空式糧食氣膜倉(cang) 建設的基礎工序和首套工序,必須確保萬(wan) 無一失。王躍一直記得吹膜成功的那一刻:2022年6月7日18點45時,經過風機調試、展膜、環基固定等多道前期工藝流程,全球首座架空式糧食氣膜倉(cang) 的氣膜層拔地而起,曆時105分鍾。2022年12月,氣膜倉(cang) 主體(ti) 工程竣工,經過國家專(zhuan) 業(ye) 機構檢測,倉(cang) 型氣密性達到一般平房倉(cang) 的5~8倍,單倉(cang) 能夠儲(chu) 糧7500噸,如果按每個(ge) 成年人每天消耗半斤口糧計算,單倉(cang) 糧食可滿足7萬(wan) 人一年的口糧供應。

  而這一項目的靈感來源於(yu) 2017年央企創新成果展上的氣膜煤倉(cang) 。“既然氣膜倉(cang) 可以儲(chu) 煤,那麽(me) 它能不能儲(chu) 糧?”王躍說,糧食的儲(chu) 存要求與(yu) 煤炭相比更為(wei) 苛刻,要在氣膜煤倉(cang) 的基礎上研究開發氣膜糧倉(cang) ,需要進行非常大的改變和提升。“團隊成員當時並沒有很足的信心,僅(jin) 僅(jin) 是憑借一腔熱血在驅動。”

  經過1800多天的持續攻堅,這群人還是做成了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團隊先後突破20餘(yu) 項“卡脖子”技術,實現1項世界首創技術,實現了糧食儲(chu) 備倉(cang) 在“綠色儲(chu) 糧”領域的重大技術革新。該項目也成功入選國務院國資委2022年“央企十大超級工程”之一。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新的一年,王躍每天的工作節奏都很快,“很多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需要不斷探索和測試,需要反複研究討論和反複實踐論證。”這位30多歲的年輕幹部,總在琢磨如何提升現有糧食倉(cang) 房的儲(chu) 糧性能。

  他告訴記者,“參與(yu) 並負責的項目取得突破進展後,工作壓力很大,但對未來的科研充滿信心”,這一方麵源於(yu) 國家提倡發揚科學家精神,另一方麵,他所在的成都儲(chu) 藏院曆史積澱深厚、科研氛圍濃鬱,“同事們(men) 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上”。

  頂住壓力成為(wei) 不少儲(chu) 糧青年在創新路上的選擇,對劉旭光和張美玲而言,未來仍有很多目標等著他們(men) 去跨越。張美玲說,她熟悉稻穀、玉米的檢測方法,但她還想研究更多糧食品類的檢測技術。

  劉旭光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培養(yang) 青年儲(chu) 糧人才,他說,當前“藏糧於(yu) 技”處在跨行技術引進融合、高質量縱深發展的階段,“糧油科技自立自強必須要有一係列自主核心知識產(chan) 權技術、關(guan) 鍵性專(zhuan) 業(ye) 設備,以及奮發向上的青年人才隊伍”。 劉旭光的工作室已有不少90後成員,最年輕的今年24歲,“這些90後平時看不出來能吃苦,但真做起事來,很可靠。”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是儲(chu) 糧青年共有的特質。”在中儲(chu) 糧質檢中心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負責人陳晉瑩看來,儲(chu) 糧青年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力軍(jun) 、主力軍(jun) ,“傳(chuan) 承的是‘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儲(chu) 糧人精神,創新的是思想與(yu) 行動,守護大國糧倉(cang) ”。

  入職8年,藥學博士陳晉瑩本人的經曆也在詮釋著傳(chuan) 承與(yu) 創新。雖是跨專(zhuan) 業(ye) 入行,但他認為(wei) 醫藥與(yu) 食品行業(ye) 有很多融會(hui) 貫通之處,“尤其是科技創新工作,都需要善於(yu) 觀察、耐心試驗、大膽探索和創新思維”。

  從(cong) 質檢一線到糧庫糧倉(cang) ,從(cong) 碼頭船艙到田間土壤,儲(chu) 糧業(ye) 務多個(ge) 環節的工作內(nei) 容,陳晉瑩都體(ti) 驗過。在好幾場糧食科技主題的國際會(hui) 議上,他還把中國儲(chu) 糧青年的聲音帶向世界。去年2月,這名青年技術骨幹還開始了一段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在掛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副局長期間,陳晉瑩從(cong) 基層體(ti) 驗中認識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對於(yu) 自己熟悉的快檢設備,他說,“要盡量做到智能化和便攜化,將問題解決(jue) 在收購現場”。

  在離糧食更近的地方,陳晉瑩思考的東(dong) 西很多,他認為(wei) “藏糧於(yu) 技”的核心要義(yi) ,是通過科技水平的提升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他說,未來要提升“藏糧於(yu) 技”水平,不僅(jin) 需要深化基礎性研究、強化應用性研究,還要大力發展自主研發的國產(chan) 設備,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和封鎖,“將關(guan) 鍵重要數據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他也同樣看好未來糧食行業(ye) 的科研人才隊伍。他說,糧食行業(ye) 的科技水平潛力相對較高,需要整合更多先進的、智能的、新型的裝備和技術,“這樣巨大的提升空間對於(yu) 一名科技青年工作者來說有無限的想象和潛力,也將促使無數儲(chu) 糧青年投身科技創新。”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