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首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噸糧田”如何建? 一文解讀

發布時間:2023-04-17 16:27: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噸糧田”促單產(chan) 夯實豐(feng) 產(chan) 基礎

  眼下,北方大部分地區冬小麥進入拔節期,也是春管的關(guan) 鍵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

  那麽(me) 什麽(me) 是噸糧田?噸糧田裏生長的小麥和普通農(nong) 田裏的又有什麽(me) 區別?一起去看看。

  在山東(dong) 德州義(yi) 渡口鎮高標準農(nong) 田片區,技術專(zhuan) 家正在為(wei) 麥田進行統一病蟲害防治。記者了解到,和每畝(mu) 年產(chan) 1000公斤糧食的“噸糧田”不同的是,這片高標準農(nong) 田裏包含了1.5萬(wan) 畝(mu) 噸半糧田,平均畝(mu) 產(chan) 1576.3公斤,達到噸半糧的產(chan) 能。在噸半糧田裏,我們(men) 看到小麥的顏色深綠、莖稈粗壯。

  專(zhuan) 家告訴我們(men) ,到了穗期,分化會(hui) 更加明顯,噸半糧的小麥抽穗更加整齊,小麥根係發達,穗大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灌漿期時綠葉功能好,抗早衰的同時延長灌漿時間,為(wei) 豐(feng) 收奠定良好基礎。

  什麽(me) 是噸糧田?什麽(me) 又是噸半糧?

  這裏也給您做一個(ge) 解釋,什麽(me) 是“噸糧田”“噸半糧”。

  其實,“噸糧田”,就是年糧食畝(mu) 產(chan) 達到一噸的農(nong) 田。20世紀80年代,黃淮海以同一塊地小麥畝(mu) 產(chan) 400公斤,玉米畝(mu) 產(chan) 600公斤的策略,實現了一畝(mu) 地全年產(chan) 糧食1000公斤的目標。

  而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糧食高產(chan) 地區,已經出現了“噸半糧田”。“噸半糧”的概念是在2021年,由山東(dong) 德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噸半糧”也就是指一畝(mu) 地年產(chan) 量超過1500公斤。

  去年,德州超過50%的“噸半糧”核心區平均畝(mu) 產(chan) 1576.3公斤,達到噸半糧產(chan) 能,最高畝(mu) 產(chan) 達1870.4公斤,刷新當地糧食單產(chan) 紀錄。

  如何築牢噸糧田“耕”基?

  作為(wei) 全國首家地市級全域創建“噸半糧”的城市,山東(dong) 德州有965萬(wan) 畝(mu) 耕地,常年糧食產(chan) 量穩定在150億(yi) 斤以上,用占全國0.9%的耕地生產(chan) 出了全國3%的小麥、1.4%的玉米,

  如何在噸糧之上再促進單產(chan) 提升?當地破解了哪些難題?

  為(wei) 了解決(jue) 水源的問題,德州市在實施高標準農(nong) 田提升工程的同時,大力建設噴灌、管灌設施,發展高效節水農(nong) 業(ye) 。

  種糧大戶尹殿東(dong) 在德州市慶雲(yun) 縣承包了2100多畝(mu) 農(nong) 田,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後,他家土地不再是“碎片化”,農(nong) 田灌溉及耕作條件明顯改善。

  尹殿東(dong) :現在引水渠修好後,片片相連、塊塊相通,距離較遠的田塊也不缺水了,旱能澆澇能排。目前修好的田間橋,有利於(yu) 指針式噴灌的平穩通過,農(nong) 耕時,便於(yu) 農(nong) 業(ye) 機械和運輸車輛的通過,現在是省時、省力,效率大大提升。

  截至目前,德州市的高標準農(nong) 田達到772.7萬(wan) 畝(mu) ,占總耕地麵積的80%。

  如何培育本土化的“良種”?

  除了農(nong) 田必須是高標準農(nong) 田之外,本土化的“良種”也是噸糧田必不可少的一環。

  張文國是德州一家種子企業(ye) 的負責人,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地裏查看新育種小麥的各項性狀。

  張文國:這個(ge) 你看分蘖,一粒種子12個(ge) 分蘖,今年倒春寒,這個(ge) 品種抗凍性很好,根係粗壯,很白,沒有根腐和莖腐。

  去年,張文國公司選育的德麥008,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高達839.2公斤,刷新了德州市小麥單產(chan) 最高紀錄。今年,他們(men) 在德麥008的基礎上又共選育了幾十個(ge) 品種進行試驗。

  種子適應本地氣候和環境,才能呈現最好的長勢,這也要求種子必須本土化。

  去年,德州的15個(ge) 農(nong) 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和山東(dong) 省審定,審定品種總數達160餘(yu) 個(ge) 。目前,德州全市主要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9%,種子質量合格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9%以上。

  如何實現從(cong) “單技應用”到“多技集成”?

  采訪中,記者發現,在噸糧田的建設過程中,單一技術的應用很難提升糧食產(chan) 量,必須實施多項增產(chan) 技術,

  而德州在推廣集成增產(chan) 技術的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在德州樂(le) 陵南夏村,我們(men) 看到了這樣的“科技小院”。這裏聚集了多家國內(nei) 農(nong) 業(ye) 高校的碩士生、博士生。眼下正是小麥春管的關(guan) 鍵時期,也是他們(men) 最忙碌的時候。

  青島農(nong) 業(ye) 大學樂(le) 陵科技小院研究生 周培福:那像我手裏這種,有4個(ge) 分蘖,5個(ge) 分蘖的這種,就是咱們(men) 的一類苗兒(er) ,一類苗兒(er) 麥田的追肥澆水可以適當晚兩(liang) 天。

  為(wei) 了加大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德州改變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模式,通過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家庭農(nong) 場等主體(ti) ,讓技術真正落到萬(wan) 畝(mu) 田間。

  種糧大戶張丙學在臨(lin) 邑縣合務鎮承包了450畝(mu) 地種玉米和小麥,他通過半托管的方式,把自家土地交給當地合作社進行管理。

  張丙學:今年從(cong) 開始小麥管理施肥到澆水,包括用藥一直都是跟公司合作。

  張丙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合作社托管的種植成本每畝(mu) 1100元,自管大概1200至1250元,每畝(mu) 可節省150元左右。

  目前,德州市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托管服務麵積3769萬(wan) 畝(mu) ,通過經驗累積,當地還創建了以機械化生產(chan) 、病蟲草害防控等技術規範係列標準,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