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植樹造林為何沒能擋住沙塵卷“土”重來

發布時間:2023-04-17 16:4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日,我國遭遇了波及全國15個(ge) 省(市、區)的大範圍沙塵天氣。這是我國今年的第八次沙塵天氣,也是我國北方地區連續第三年遭遇的大規模、多頻次沙塵侵擾,北方多地出現“口罩與(yu) 紗巾齊飛,黃土共長天一色”的景象。

  對於(yu) 沙塵又來了,開窗“吃土”的人們(men) 不禁有很多問題:沙塵暴的來源與(yu) 成因是什麽(me) ,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為(wei) 什麽(me) 依然擋不住沙塵的卷“土”重來,它對人究竟有什麽(me) 樣的健康危害,沙塵暴是百害無一利嗎?如何有效地進行防護?

  沙塵暴是指強風將地麵的大量塵土卷入空中,使空氣變渾濁,水平能見度低於(yu) 1公裏的天氣現象。當能見度在50-200米時稱為(wei) 強沙塵暴,能見度小於(yu) 50米時,稱為(wei) 特強沙塵暴。沙塵暴是大尺度環流和不同尺度的天氣係統疊加所誘發形成的。氣象因子是其形成的必要條件,荒漠化帶來的沙塵則是其形成的物質基礎。

  對於(yu) 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們(men) 來講,沙塵暴從(cong) 來不是新鮮物。早在唐朝時白居易就在《長恨歌》中寫(xie) 道“黃埃散漫風蕭索”,說明當時的人們(men) 就已經開始“吃土”了。而生活在北京的小夥(huo) 伴們(men) 也有著豐(feng) 富的“吃土”經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曾將過去的北京稱作“處在沙漠化邊緣的城市”。 但隨著我國政府實施植樹造林、恢複牧場等一係列生態修複工程,特別是“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在固定地麵、保護土壤上已取得了卓越成效,毛烏(wu) 素沙地甚至即將從(cong) 陝西版圖上“消失”,1961年至2016年,北方地區的沙塵暴發生的頻率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然而“吃土”民眾(zhong) 在細細品嚐這幾年卷“土”重來的沙塵之後發現,現如今的“味道”與(yu) 之前的不大相同,中間似乎夾帶些跨境“羊蛋馬糞”的風味。根據衛星雲(yun) 圖顯示,本次沙塵天氣起源於(yu) 蒙古國南部,在南下過程中,蒙古國沙源與(yu) 我國內(nei) 蒙古沙漠的沙源疊加,最終影響我國長江以北大部地區,全國陸續有4億(yi) 人口受其影響。厄爾尼諾現象導致的區域性升溫與(yu) 春季尚未完全衰退的冷空氣勢力劇烈交匯,形成能夠產(chan) 生地麵大風的蒙古氣旋、冷鋒等天氣係統活動,為(wei) 沙塵暴的形成帶來了氣象因子;人為(wei) 活動導致的中亞(ya) 與(yu) 蒙古區域嚴(yan) 重的荒漠化,為(wei) 沙塵暴的形成帶來了所需的物質條件是近期沙塵頻發的主要原因。在強烈的不穩定大風作用下,沙土被卷入空中,並伴隨蒙古氣旋和冷鋒,通過平流過程輸送南下,其輸送高度可達4000米以上,在這樣的高度下,防護林也鞭長莫及了。

  可見,光自己努力還不夠,把成功的經驗和政策分享出去,帶動周邊國家一起合作行動才治標治本的關(guan) 鍵。

  沙塵所帶來的健康風險,無疑也是人們(men) 關(guan) 注的焦點。研究表明,人體(ti) 呼吸係統對高濃度沙塵顆粒的急性暴露,可縮短平均預期壽命,增加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病率,並表現出明顯的滯後現象。除了大顆粒的影響,沙塵中的細顆粒物(PM2.5)和超細顆粒物(PM0.1)的危害也不容忽視。由於(yu) 其粒徑較小,能夠深入到人體(ti) 內(nei) 循環,對人體(ti) 健康的危害更大。同時,顆粒物的健康風險與(yu) 其化學成分是密切相關(guan) 的。一般認為(wei) ,沙塵暴來源於(yu) 自然界中的沙塵,與(yu) 嚴(yan) 重霧霾天氣中人為(wei) 產(chan) 生的PM2.5是明顯不同的。但沙塵顆粒在遠距離傳(chuan) 輸的過程中,可以作為(wei) 空氣中其他物質的載體(ti) 。它所攜帶的“乘客”可能與(yu) 本地的細顆粒物發生複雜的化學作用。同時,由於(yu) 顆粒濃度的急劇上升也可能對顆粒物的毒性效應帶來顯著的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沙塵暴雖會(hui) 對身體(ti) 健康造成危害,並對人類的生活、生產(chan) 活動造成影響,但同時也具備一定的生態效益。比如沙塵暴中的顆粒吸附空氣中的汙染物質後沉降,可減輕汽車尾氣、工業(ye) 廢氣過度積累造成的汙染;沙塵可把酸雨沉降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質中和,緩衝(chong) 土壤酸化過程;沙塵還適合作水汽的“凝結核”,促進雨滴降落,緩解春旱;沙塵粒子富含海洋生物必需的、而海水中常常缺乏的鐵和磷,有助於(yu) 海洋生物生長,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沙塵本天然,自古已有之。有效的治理、及時的防護是對待沙塵最科學的態度。從(cong) 治理上來講,需要加強環境的保護,恢複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從(cong) 個(ge) 人防護上來講,需要在沙塵期間及時關(guan) 閉門窗,外出時要戴口罩,護目鏡,以免沙塵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損傷(shang) ,發生強沙塵暴天氣時不宜出門,尤其是老人、兒(er) 童及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群。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沙塵研究團隊成員,劉國瑞、陸達偉(wei) 亦對本文有重要貢獻)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