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前的“中國製造”有多震撼?
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截至目前,全國已經有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如何給“遺址公園”注入新活動、新動能?
良渚古城:現代數字科技打造數智體(ti) 驗公園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yu) 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是良渚文化遺存分布最為(wei) 密集、最為(wei) 核心的地區,保護區劃麵積達146平方公裏。水陸城門、城牆遺址、莫角山宮殿區、反山王陵一係列重要考古成果,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就在申遺成功的第二天,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有專(zhuan) 家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今天的良渚古城,“地下氣象萬(wan) 千,地上土丘一片”,曆經五千年的時光流轉,良渚古城遺址雖留存豐(feng) 富的地下考古遺跡,但地麵上除了台地、土坡以及長滿植被的水壩遺跡,其他明顯的建築遺存並不多。
吳建民是一位良渚文化愛好者,她所站的這個(ge) 區域是莫角山宮殿區,紅燒泥土坡、白石子區塊代表的都是莫角山宮殿裏每個(ge) 不同的房屋基址。以前,她隻能站在莫角山宮殿區遺址點來想象它曾經恢宏的樣子。如今,戴上一副AR眼鏡,經過建模複原後,“真實”的莫角山宮殿就能清晰地浮現在吳建民的眼前了。
如果說AR眼鏡為(wei) 遊客打造了一個(ge) 虛擬夢境,那麽(me) Vlog裝置則是把虛擬夢境“錄製”下來,轉換成可看、可保存、可分享的趣味體(ti) 驗視頻。遊客隻要在定點攝像頭前站立打卡,便能與(yu) 遺址風景、虛擬的雕像動畫元素融為(wei) 一體(ti) ,來一場跨越五千年的“相遇”。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負責人 鄭佳:我們(men) 是全國首個(ge) 5G全覆蓋的遺址類的公園。5G的一個(ge) 全覆蓋提升了遺址公園的觀賞性、可視性和趣味性。公園內(nei) 設置了5G的一個(ge) 數智體(ti) 驗館,複原了良渚人生產(chan) 、生活的一個(ge) 場景,訪客可以體(ti) 驗良渚先民捕魚狩獵這樣的一個(ge) 方式。
到殷墟訪商 探訪中國輝煌的青銅時代
4月13日,考古專(zhuan) 家在殷墟博物館新館北側(ce) 的發掘現場,提取出一件較為(wei) 罕見的青銅爵。經過緊急清理加固,第二天,這件青銅爵,就露出了真容,其承載的曆史信息,也開始浮出水麵。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嶽占偉(wei) :這個(ge) 爵埋進去的時候,被這個(ge) 布包著的,這個(ge) 布紋上麵還有彩繪,黑彩,它應該也是一種紋飾。下葬時覺得非常珍貴,就用布包起來。有些其他的禮器,比如說罍,還有簋,也有些是包著下葬的,包成這麽(me) 好的還是比較少。有些就是在表麵上局部能看到一些布紋,布紋上再有彩繪的就更少了。
殷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ge) 有文獻記載,並為(wei) 考古發掘與(yu) 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殷墟考古研究,肇始於(yu) 1928年,至今仍在進行,近百年的考古,陸續發現宮殿宗廟、王陵和眾(zhong) 多聚落遺址,以及甲骨窖穴、手工業(ye) 作坊遺跡,逐步揭示出中國曆史上輝煌的青銅時代。2001年,殷墟被評為(wei) “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首,2010年,成為(wei) 我國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等數以萬(wan) 計,目前,有部分精美文物在遺址公園內(nei) 的殷墟博物館展出。作為(wei)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一項提升工程,新建的殷墟遺址博物館有望在今年開館運行。
2000年發現的殷墟54號大墓,麵積僅(jin) 次於(yu) 婦好墓。目前,該墓出土的幾乎全部的青銅器、玉器,均在館內(nei) 展出,向前來打卡、研學的遊客,闡釋中華文明基因的古老密碼。走出博物館、步入公園,觀眾(zhong) 還能在專(zhuan) 門設置的54號墓及花東(dong) 甲骨出土地等多處保護展示區,重訪發掘現場,在時空的雙重維度裏,進一步探訪殷商文明。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嶽占偉(wei) :所以我們(men) 把這座墓也給它展示出來,就是給觀眾(zhong) 一個(ge) 更立體(ti) 的一個(ge) 感覺,讓觀眾(zhong) 更容易去看懂接受。
按照國家文物局批複同意的《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總麵積超過29平方公裏。宮殿宗廟、王陵、洹北商城等重要遺址的景觀風貌和展示提升,已提上日程。據介紹,近年來考古新發現的宮殿西側(ce) 大型池苑,和宮殿區保存最好的一處“四合院”,也有望進行複原展示。
安陽殷墟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管理委員會(hui) 常務副主任 鄧興(xing) 華:下一步我們(men) 將緊盯目標任務,逐步恢複殷墟遺址原有地貌和“大邑商”都邑格局,高質量地將中華文明標識工程建設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