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雨後的神山村,薄霧輕籠,水聲潺潺,綠竹蒼翠欲滴,全國人大代表、江西井岡(gang) 山市茅坪鎮神山村村民左香雲(yun) 正聚精會(hui) 神地打磨手中的竹筒。不久前,他給村民們(men) 做了一次全國兩(liang) 會(hui) 精神宣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積極延伸和拓展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培育發展農(nong) 村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不斷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
“這次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我深切感受到黨(dang) 和國家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的高度重視,我們(men) 要繼續做大做強竹加工產(chan) 業(ye) 。”左香雲(yun) 說。近幾年,神山村先後開發出黃桃園、茶園和雷竹園,陸續向村民發放分紅20多萬(wan) 元。今年,神山村將打造神山竹禮鋪,推動竹產(chan) 品品牌化經營。
贛鄱大地生機勃勃,孕育著豐(feng) 產(chan) 增收的希望。
找準特色、延伸鏈條,產(chan) 業(ye) 富農(nong) 見實效
在新餘(yu) 市渝水區水北鎮,記者跟隨琴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鄧冬生來到村後山崗。滿山遍野的油茶樹上,正“冒出”一顆顆綠豆大小的茶果。“咱們(men) 村油茶產(chan) 業(ye) 紅火,全靠一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服務隊!”鄧冬生口中的服務隊,就是新餘(yu) 市水北商會(hui) 參與(yu) 的“萬(wan) 企興(xing) 萬(wan) 村”活動項目之一。
2016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江西時,對新餘(yu) 市水北商會(hui) 引導民營企業(ye) 家參與(yu) 脫貧攻堅的做法給予肯定。2023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hui) 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hui) 時,對“萬(wan) 企興(xing) 萬(wan) 村”行動表示肯定。
“總書(shu) 記強調,資本下鄉(xiang) ,要把投資投到點上,南轅北轍不行,要真正做到造福農(nong) 村、富裕農(nong) 民。”新餘(yu) 市水北商會(hui) 黨(dang) 委書(shu) 記、會(hui) 長鄒細保說,“我們(men) 有320名會(hui) 員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找準特色產(chan) 業(ye) ,幫農(nong) 民找到致富‘金鑰匙’!”
琴山村種植油茶樹已有20多年曆史,但5000畝(mu) 油茶林分散經營,油茶果時有滯銷。為(wei) 此,水北商會(hui) 出資50萬(wan) 元,渝水區投入170萬(wan) 元,共同打造高產(chan) 油茶深加工產(chan) 業(ye) 基地。
村民鄧誌兵一邊檢修榨油機,一邊給記者算賬:“我種了53畝(mu) 油茶樹,一年采摘油茶果3萬(wan) 多斤,辛辛苦苦運到外麵,每斤隻賣1元多錢。現在采下果子直接榨油,去年榨了2200斤茶油,掙了13萬(wan) 元。”得益於(yu) 油茶產(chan) 業(ye) ,琴山村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曾經的省級貧困村蝶變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明星村。
找準特色產(chan) 業(ye) ,延展產(chan) 業(ye) 鏈條,江西努力做好“土特產(chan) ”這篇大文章。
在豐(feng) 城市潭埠村潤泉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廠房,經過除雜、碾白、精篩等工序,一粒粒晶瑩飽滿的稻米打包下線。“咱們(men) 的‘泉潤香’富硒大米,進超市都是搶手貨。”合作社理事長謝江波語帶自豪。
“合作社每年加工水稻超1萬(wan) 噸,不僅(jin) 帶動50多人就業(ye) ,還有力助推了水稻種植業(ye) 的發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飛彪介紹,通過“企業(ye) +合作社”模式,合作社3年裏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創收2萬(wan) 多元。
“合作社下訂單,我們(men) 隻管種好田,每噸收購價(jia) 比市價(jia) 高300元,收穀車直接開到田裏,種糧更省心!”西岸村種糧大戶鄢龍騰說。
目前,豐(feng) 城市以大米為(wei) 原料的深加工企業(ye) 已有34家,年加工大米15.9萬(wan) 餘(yu) 噸,總產(chan) 值23.2億(yi) 元。
瞄準特色產(chan) 業(ye) ,助力農(nong) 民增收。江西現有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省級以上龍頭企業(ye) 1059家,全省農(nong) 林牧漁業(ye) 總產(chan) 值達4213.8億(yi) 元,首次突破4000億(yi) 元。2022年,江西省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同比增長6.7%。
農(nong) 科教結合、產(chan) 學研協同,科技興(xing) 農(nong) 動力足
走進撫州市東(dong) 鄉(xiang) 區廣昌村的蛤蟆頭稻漁種養(yang)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個(ge) 個(ge) 一畝(mu) 見方的池塘內(nei) ,不少蛙苗正蹬腿暢遊。
“這些是黑斑側(ce) 褶蛙。”合作社負責人陳俊介紹,每年4月至9月是蛙的生長季,也是銷售黃金期。“如今,它們(men) 能提早一個(ge) 多月開始生長,全靠省科技特派團洪一江教授的新技術。”
2019年,江西省特種水產(chan)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首席專(zhuan) 家、南昌大學教授洪一江帶領團隊,在東(dong) 鄉(xiang) 區推廣黑斑側(ce) 褶蛙早繁技術。陳俊回憶,當時他與(yu) 洪一江進行了深度交流,希望實現一年四季供種。此後,洪一江帶著學生開展蛙的良種選育、早繁培育和生態養(yang) 殖技術攻關(guan) 。
在“公司+農(nong) 戶”模式帶動下,近300戶農(nong) 戶發展稻蛙產(chan) 業(ye) ,通過“稻蛙共養(yang) ”,為(wei) 合作社帶來收入800萬(wan) 元。2022年,東(dong) 鄉(xiang) 區稻蛙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達到8000萬(wan) 元。
東(dong) 鄉(xiang) 區農(nong) 戶們(men) 收獲致富喜悅的同時,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項目團隊起草的《稻蛙綜合種生產(chan) 技術規程》地方標準,正接受專(zhuan) 家評審。“這份地方標準,就是我們(men) 寫(xie) 在大地上的論文。”團隊成員吳娣博士說。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是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打開上饒市廣豐(feng) 區西壇馬家柚標準果園科技小院的數字農(nong) 場雲(yun) 平台,各類數據一目了然,平台裏的馬家柚長勢喜人。“老陳,柚樹黃葉很多,要注意炭疽病。”見部分區域果樹有異常,馬家柚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吳方方立即聯係種植戶陳高步,叮囑他及時施藥。
吳方方介紹,廣豐(feng) 區以科技創新為(wei) 產(chan) 業(ye) 賦能,全力推進馬家柚產(chan) 業(ye) 提質增效,目前全區馬家柚種植規模已達19萬(wan) 畝(mu) ,年綜合產(chan) 值近20億(yi) 元。
同樣被科技賦能的,還有贛南臍橙。近年來,贛州市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促進贛南臍橙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目前,贛州市臍橙種植麵積達178萬(wan) 畝(mu) ,帶動100多萬(wan) 人增收。
“江西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2013年啟動以來,每年省財政支持經費達到4500萬(wan) 元,今年還會(hui) 增加。”江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科技教育處副處長劉凱介紹,24個(ge) 首席專(zhuan) 家揭榜掛帥、120個(ge) 崗位專(zhuan) 家、84個(ge) 綜合試驗推廣站、1000餘(yu) 人的專(zhuan) 家團隊,構建了農(nong) 科教結合、產(chan) 學研協同、省市縣貫通的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
築巢引鳳、抱團發展,“頭雁”帶動鄉(xiang) 村興(xing)
“我們(men) 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一方麵在城鎮化過程中成為(wei) 新市民,另一方麵農(nong) 村對人才需求很大。像魏巧這樣的同誌到農(nong) 村去,很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肯定了返鄉(xiang) 創業(ye) 大學畢業(ye) 生魏巧的職業(ye) 選擇。與(yu) 魏巧一樣,江西90後大學生利蒙和程鵬,畢業(ye) 後也投身農(nong) 業(ye) 創業(ye) 之路。
9年前,利蒙在安義(yi) 縣成立利邦綠色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主營生態土雞蛋。8年前,程鵬在餘(yu) 幹縣成立江西林發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工廠化育秧。“剛創業(ye) 就欠下了300多萬(wan) 元債(zhai) 務,多虧(kui) 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有針對性地幫扶,讓我們(men) 及時貸到了100萬(wan) 元,解了燃眉之急。”程鵬說。
如今,兩(liang) 人的公司都已走上正軌,程鵬的育秧廠,單季可以育秧1萬(wan) 畝(mu) 。通過建立村企聯盟,教技術、做管理,參與(yu) 的小散農(nong) 戶每季每畝(mu) 純收入可增加200元以上。利蒙的“土蛋蛋”走進高端超市,年銷售額達6000萬(wan) 元,輻射帶動當地1000多戶農(nong) 戶養(yang) 殖生態土雞,戶均增收超過2000元。
2022年開始,江西省啟動實施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全省現已培育“頭雁”920名。程鵬和利蒙,已成為(wei) “頭雁”裏的佼佼者。
另一個(ge) 農(nong) 村人才項目——“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在江西已開展10餘(yu) 年。通過築巢引鳳、本土培養(yang) ,7.2萬(wan) 名農(nong) 民大學生覆蓋全省所有行政村。70後丁建新,便是其中的一員。
在南昌市紅穀灘區流湖鎮上房村的新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現代化廠區內(nei) ,液體(ti) 發酵罐正自動攪拌菌種,標準控溫菌房裏,剛冒頭的袖珍菇散發出濃鬱的菌香。
“這是我們(men) 和江西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應用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發的立體(ti) 循環智能菌菇房,節能30%以上,可實現立體(ti) 栽培、智能控製。”手指一台“大家夥(huo) ”,丁建新告訴記者,公司去年帶動周邊村100多戶農(nong) 戶走上致富路。
丁建新介紹,政府不僅(jin) 擇優(you) 錄取種養(yang) 大戶到江西農(nong) 業(ye) 大學等高校免費深造,還打造了“鄉(xiang) 村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協會(hui) ”,讓大家抱團發展。
領頭雁兒(er) 飛,其他雁兒(er) 如何跟上?聚焦產(chan) 業(ye) 需求,江西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聯合團省委和省婦聯,共同培育高素質農(nong) 民,並與(yu) 省農(nong) 業(ye) 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簽訂協議,為(wei) 他們(men) 提供無抵押專(zhuan) 項信貸服務。目前,已累計培養(yang) 高素質農(nong) 民24.8萬(wan) 人。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在人。”江西省委主要負責人說,江西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持計劃,有序引導大學畢業(ye) 生到鄉(xiang) 、能人回鄉(xiang) 、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企業(ye) 家入鄉(xiang) ,組織引導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領域人才到基層一線服務,助力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越來越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