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綻放在田野與鄉間——全國“兩紅兩優”風采錄之一
編者按:五四青年節前夕,共青團中央作出表彰決(jue) 定,授予296個(ge) 團組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稱號;授予389個(ge) 團組織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稱號;授予481名同誌(含追授1名)全國優(you) 秀共青團員稱號;授予342名同誌全國優(you) 秀共青團幹部稱號。本報從(cong) 即日起推出“兩(liang) 紅兩(liang) 優(you) ”係列報道,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攻關(guan) 、疫情防控、愛國戍邊等重點方向為(wei) 主題,集中展現新時代共青團組織的擔當作為(wei) 和團員團幹部自信自強、剛健有為(wei) 的精神風貌。
——————————
近年來,廣大團員青年積極響應黨(dang) 的號召,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紮根農(nong) 村,幹事創業(ye) 。他們(men) 懷揣著學農(nong) 、知農(nong) 、愛農(nong) 的情懷,深耕特色產(chan) 業(ye) 、幫助群眾(zhong) 增收致富,致力於(yu) 服務一線、聚焦破解民生難題,為(wei) 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加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步伐貢獻力量,絢麗(li) 的青春自此在鄉(xiang) 間田野綻放。
一群“急先鋒”
又是一年春耕時節,在位於(yu) 浙江省淳安縣汾口鎮寺下村的水稻基地裏,“二代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張騰格外忙碌。
受父親(qin) 的影響,張騰大學畢業(ye) 後,選擇把知識帶回家鄉(xiang) ,“我國是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大國,做好農(nong) 業(ye) 太重要了。大城市雖然好,但我的夢在家鄉(xiang) ”。
從(cong) 最基本的育種、催芽做起,張騰跟著父親(qin) ,一點點學習(xi) 鑽研,逐漸掌握了水稻高產(chan) 、生態栽培等技術,成長為(wei) 一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2021年還成功創建縣級糧食高產(chan) 示範方。
“既然選擇要做,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繼續把父親(qin) 的事業(ye) 做好,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微薄之力。”如今,張騰父子探索出了“稻鱉共養(yang) ”“稻鴨共養(yang) ”等共生生態農(nong) 業(ye) 模式,打造了稻香公園鄉(xiang) 村旅遊點,不僅(jin) 提升了效益,更為(wei) 當地高效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提供助力。
在收獲的季節,常有一群年輕人活躍在湖南省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的田間,奔忙在掛滿枝頭的碩果下,對著手機屏幕滔滔不絕,他們(men) 就是當地的“電商青年軍(jun) ”。
曾經,菖蒲塘村水果、苗木的售賣,都是靠農(nong) 戶自行聯係客戶上門,或在馬路邊上擺攤,銷售渠道單一。如今,在菖蒲塘村團支部的帶領下,“電商青年軍(jun) ”隊伍從(cong) 0到1到N不斷壯大,有人負責網站銷售,有人負責網店運營,有人開辟微信渠道,有人擅長直播帶貨。截至2022年年底,菖蒲塘村電商隊伍已有50多名成員,電商年創收入達800多萬(wan) 元。
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團總支的支持下,當地已經有40多名年青年回鄉(xiang) 就業(ye) 創業(ye) 。他們(men) 一方麵探索提升炭基富硒健康農(nong) 產(chan) 品價(jia) 值、改進種養(yang) 方法,另一方麵通過生物質炭實現改土、促生、增產(chan) 、提質,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新活力。
在雲(yun) 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大三開始積累創業(ye) 經驗的羅威回到家鄉(xiang) ,開啟了從(cong) 一個(ge) 人變成一群人的全新之旅。他牽頭成立了劍川縣青年創新創業(ye) 協會(hui) ,擔任會(hui) 長及團支部書(shu) 記,服務劍川青年創新創業(ye) 。“農(nong) 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wei) ,作為(wei) 新時代鄉(xiang) 村青年,我將努力吸引更多青年夥(huo) 伴返鄉(xiang) ,一起發展,共同致富。”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是關(guan) 鍵。浙江省安吉縣天荒坪鎮餘(yu) 村的“餘(yu) 村全球合夥(huo) 人”計劃,根據餘(yu)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和資源現狀,尋訪、聯合全球各類創新創業(ye) 人才、機構、企業(ye) 等開展鄉(xiang) 村共建事業(ye) 。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餘(yu) 村團支部與(yu) 9所高校達成長期實習(xi) 創業(ye) 基地合作,吸納60餘(yu) 人次在餘(yu) 村大景區及相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開展實習(xi) 實踐,引進優(you) 質青創項目10餘(yu) 個(ge) ,提供大學生就業(ye) 崗位150餘(yu) 個(ge) 。
深耕特色產(chan) 業(ye)
95後農(nong) 民陳一帆將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與(yu) 現代科技相結合,自主培育出不用煮就可以吃的“牛奶水果玉米”,成功打響了太倉(cang) 水果玉米品牌。
對於(yu) 選擇農(nong) 民這個(ge) 職業(ye) ,陳一帆說:“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我不怕吃苦,不怕曬黑,我喜歡這個(ge) 職業(ye)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90後現代農(nong) 民,我會(hui) 一直堅持下去的。”
在河南省舞鋼市楊莊鄉(xiang) “青年返鄉(xiang) 創業(ye) 基地”裏,有一個(ge) 占地192畝(mu) 、總投資近4000萬(wan) 元的金菇菌業(ye) 產(chan) 業(ye) 園,這是2019年由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創辦的特色產(chan) 業(ye) 。
金菇菌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建有120棟標準化香菇大棚、製棒車間、香菇醬廠、有機肥廠,製棒產(chan) 能達到150萬(wan) 棒以上,研發有“香菇脆片”“金菇酒”等附屬產(chan) 品,探索實行“菜、瓜、菌”輪作種植模式拉長了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了土地收益率。
在楊莊鄉(xiang) ,除了金菇菌特色產(chan) 業(ye) ,返鄉(xiang) 青年還投資創辦了“陽光玫瑰”葡萄種植基地、羊肚菌種植園區,拓展鄉(xiang) 旅融合的特色旅遊服務。在這些優(you) 秀青年的示範帶動下,全鄉(xiang) 經濟總量加速壯大。2022年,全鄉(xiang) 完成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ye) 總產(chan) 值增長21%,財政收入增長17%。
作物學是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曆史最悠久的學科,擁有省部共建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yu) 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多個(ge)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農(nong) 業(ye) 領域的科研平台和科研能力處於(yu) 國家領先水平。
四川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院2019級農(nong) 學專(zhuan) 業(ye) 2班團支部充分發揮這一優(you) 勢,以“提升自我、服務社會(hui) ”為(wei) 目標,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在學習(xi) 與(yu) 應用、校園與(yu) 社會(hui) 之間搭建實踐的橋梁,實現學習(xi) 中夯實基礎,實踐中靈活轉化,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
大二暑期,該團支部攜手四川布拖馬鈴薯科技小院,向當地農(nong) 戶宣講推廣“四川及周邊特困山區馬鈴薯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創新技術”,專(zhuan) 項解決(jue) 特困山區馬鈴薯種薯活力低、栽培措施落後、產(chan) 值效益低等問題。
除此之外,該團支部負責人介紹:“支部成員幾乎全員投入到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推廣實踐中,形成以自身專(zhuan) 業(ye) 為(wei) 基礎的品牌項目。”
據了解,這項技術兩(liang) 次被寫(xie) 入中央一號文件,項目依托四川省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團隊,在三台、犍為(wei) 、廣元等9個(ge) 試點地區調研大豆、玉米種植情況,為(wei) 農(nong) 戶講解複合種植技術的要點和優(you) 點,累計影響農(nong) 戶500餘(yu) 戶,助力該技術在四川乃至全國的進一步推廣。
支部成員還將該誌願實踐轉化為(wei) 雙創成果,獲得了誌願服務大賽全國銀獎,“互聯網+”全國銅獎、省級金獎等榮譽,讓更多人看見了新時代農(nong) 科學子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事業(ye) 中的貢獻。
鄉(xiang) 情暖人心
“作為(wei) 醫學生,要有多為(wei) 社會(hui) 做善事的意識,如果能把熱愛的誌願服務與(yu) 所學的專(zhuan) 業(ye) 知識結合起來,更是意義(yi) 非凡。”帶著這樣的信念,南京醫科大學第一臨(lin) 床醫學院2019級本碩博一體(ti) 化臨(lin) 床天元創新班團支部走出課堂,邁向社會(hui) 的各個(ge) 角落。
團支部組成“天元疫行”校級重點實踐團隊,在鄉(xiang) 村開展常見病防治問卷調研,針對常見慢性病、傳(chuan) 染病、惡性腫瘤以及新冠變異株、疫苗選擇等問題製作了10期科普視頻,讓2000餘(yu) 人受益。
團支部還關(guan) 注到農(nong) 村老年人慢病管理問題,主動前往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了解慢性病的診療情況,成立“白衣護心”公益社團,深入兩(liang) 個(ge) 鄉(xiang) 鎮、69座村莊,入村篩查19120人,將1054名房顫病人納入管理。
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鎮下岐村團支部“益岐成長”項目被列為(wei) 團中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治理項目。每周一到周五放學後,在下岐村委的一間兒(er) 童活動室裏都自動聚集了20多名小學生。社工和誌願者們(men) 充當“臨(lin) 時小老師”,為(wei) 同學們(men) 輔導作業(ye) ,教他們(men) 閱讀、手工和朗誦。為(wei) 進一步豐(feng) 富課堂內(nei) 容,拓寬孩子知識麵、促進文化交流,該項目還多次邀請亨裏村和通灣洋村的佘族少年,共同參與(yu) 益岐環保小分隊和藝術、手工、閱讀等活動。
“希望能為(wei) 與(yu) 自己有著相同遭遇的孩子做點什麽(me)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2020級英語專(zhuan) 業(ye) 本科生寸婷婷返鄉(xiang) 服務的種子在心中發芽。
“家鄉(xiang) 的小學英語學科師資極度匱乏,學科結構不均衡,孩子們(men) ‘聽不懂、說不出、讀不對、寫(xie) 不好’”。寸婷婷設計英語教學計劃,通過線下、線上帶領留守兒(er) 童學音標、讀單詞、練口語、譯句子、寫(xie) 作文,共同感受“寓學於(yu) 趣”。
根據孩子們(men) 的需要,寸婷婷還拓展了興(xing) 趣課程、感恩教育宣講、愛國愛黨(dang) 教育等服務項目,為(wei) 兒(er) 童健康成長貢獻力量。
對鄉(xiang) 村而言,教育振興(xing) 的腳步不應止於(yu) 兒(er) 童。2022年寒假期間,寸婷婷通過在外打工的親(qin) 戚了解到,不會(hui) 說普通話、不會(hui) 寫(xie) 漢字是他們(men) 在外工作的困窘之處。普通話的普及有利於(yu) 發達地區的技術等要素進入鄉(xiang) 村,通過電子商務等方式促進特色產(chan) 品銷售;同時,普通話與(yu) 地方方言相結合,也能促進鄉(xiang) 村特色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培育新型服務業(ye) 。
“別人是‘要想富先修路’,但是對於(yu) 我們(men) 來說,普通話學習(xi) 是另一條致富路。”調研過後,寸婷婷心裏燃起了推廣普通話和漢字的熱情。“今年我將繼續拓展活動開展範圍,逐步覆蓋全縣,為(wei) 更多的孩子送去更加多樣化的教育服務,同時把推普廣泛落地,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盡一分綿薄之力。”寸婷婷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周圍圍 實習(xi) 生 麥少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