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洪災,中國人居然創造了一項世界遺產!
自明朝中葉以來,位於(yu) 江蘇中部裏下河地區的興(xing) 化洪澇多發,素有“洪水走廊”之稱。為(wei) 應對連年災害,興(xing) 化先民因地製宜、創造性地開發了“垛田”這一全新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模式,最終孕育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
於(yu) 湖蕩沼澤之中堆土成垛,在垛上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興(xing) 化先民“雕塑”了令人歎為(wei) 觀止的垛田奇觀。如今,“洪水走廊”早已華麗(li) 變身為(wei) 富饒水鄉(xiang) ,擁有600餘(yu) 年曆史、總灌溉麵積達52.88平方公裏的垛田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4年,該係統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確定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江蘇省首個(ge) 獲此殊榮者。2022年,興(xing) 化垛田灌排工程體(ti) 係又成功入選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
這個(ge) 特色鮮明的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源是怎樣形成的?有著怎樣的重要價(jia) 值?在其活態傳(chuan) 承過程中還應關(guan) 注哪些問題?近日,“道中華”就此采訪了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院長、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盧勇教授。
記者:請介紹一下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曆史由來。
盧勇: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有著悠久的曆史,至今仍是當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農(nong) 業(ye) 資源。在興(xing) 化,關(guan) 於(yu) 垛田的形成流傳(chuan) 著兩(liang) 種說法:
一是大禹造田說。上古時期,禹在覲見舜帝的路上經過東(dong) 海邊一處海灣時,對隨從(cong) 說道:若將此地海水退去用來造田,該造福多少民眾(zhong) !說罷,他將腿上的泥甩向水中,豈料泥巴入水後竟變成大大小小的土墩。禹大喜,令隨從(cong) 前去謁舜,自己則留在了此地。隨後,他率當地人築臨(lin) 海大堤、退海水、挖土墩、種瓜菜,垛田由此而生。
二是嶽飛屯田說。南宋時期,嶽飛曾率軍(jun) 在興(xing) 化地區駐紮,並於(yu) 荒灘上壘起諸多土墩用作軍(jun) 事屏障,被稱為(wei) “芙蓉砦”。至明太祖洪武年間,大批蘇州一帶的移民來到興(xing) 化,在土墩之上嚐試種植蔬菜,收獲頗豐(feng) 。受此啟發,眾(zhong) 人紛紛效仿,開始尋荒地挖土堆壘,最終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垛田。
通過深入考證,我們(men) 認為(wei) 興(xing) 化垛田是先民為(wei) 適應自然環境,特別是明清時期應對日益嚴(yan) 重的水患而衍生出的一種抗災減災的獨特土地利用方式。
其產(chan) 生的客觀因素在於(yu) 環境變遷。興(xing) 化垛田所處的裏下河地區是古時射陽湖核心區南域,射陽湖為(wei) 彼時中華大地五大湖之一。這裏河湖密布,能夠有效調節洪水,雖地勢低窪,但鮮有洪澇災害。
金元時期,射陽湖因黃河南下帶來的淤積物覆蓋而漸趨淤廢,湖麵雖大但水位很淺,往日煙波浩淼的壯闊景象不複存在,沼澤型湖泊的特征日益突顯。
及至明清時期,湖麵不斷縮小,產(chan) 生了一些彼此互不相連的小型湖沼和陂塘,並出現大量湖蕩,其中大縱湖、平望湖、蜈蚣湖、得勝湖等均位於(yu) 今興(xing) 化市境內(nei) 。這些湖蕩足以說明興(xing) 化地區已由原來濱湖而居的臨(lin) 水狀態逐漸變為(wei) 陸降水升的沼澤水蕩,這為(wei) 垛田的誕生提供了自然條件。
其形成的主觀需求在於(yu) 應對水患、抗災減災。據《興(xing) 化縣誌》記載,明代以前興(xing) 化地區的生態環境較為(wei) 優(you) 越,鮮有水澇災害發生。但自明代以來,因黃河南下奪淮,朝廷采取“黃淮合一、束水攻沙”的治水方針,漸使淮河流域水患頻仍,生態環境遭到嚴(yan) 重破壞。
興(xing) 化是典型的“鍋底窪”地形,汛期時,各路洪水迅速於(yu) 此匯集,致使該地成為(wei) 洪水的重災區。為(wei) 抵禦洪水,勤勞聰慧的興(xing) 化先民選擇稍高的地塊挖土增高而形成土垛,並在垛上開展農(nong) 耕生產(chan) 。從(cong) 遠處看,規模龐大的垛田仿佛是水中的一座座小島,如此以確保即使在洪澇之年土地也能夠滿足人們(men) 的生存之需。
人口增多也是垛田出現的重要原因。興(xing) 化地處江淮之中、運河沿岸,交通便利,明清時期商貿頻繁,相較元朝時人口增長了30多倍。墾辟耕地是解決(jue) 當地糧食供應最為(wei) 直接、有效的途徑。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興(xing) 化全縣田地為(wei) 17980頃,至清代增至19795頃有餘(yu) 。但明清時期興(xing) 化地區的水災多發,土地荒廢眾(zhong) 多,能夠保持田地麵積增加的重要原因應該就是垛田的大規模修築。
記者:如您所言,興(xing) 化垛田的出現有其必然性。那麽(me) ,這個(ge)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重要價(jia) 值主要體(ti) 現在哪些方麵呢?
盧勇: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林業(ye) 、漁業(ye) 複合係統,在當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可持續發展、傳(chuan) 承農(nong) 耕文化和保護農(nong) 村生態環境等方麵都具有重要價(jia) 值,具體(ti) 表現在生態、科研、文化、旅遊等方麵。
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地區,土地肥沃、物產(chan) 豐(feng) 殷,生態條件優(you) 越,尤其是各類淡水魚蝦聚集,有著“江北淡水產(chan) 品博物館”的美譽。2001年興(xing) 化市被命名為(wei) 全國第二批生態示範區,2007年成為(wei) 江蘇省生態農(nong) 業(ye) 市,是我國優(you) 勢農(nong) 產(chan) 品區域布局規劃中長江下遊優(you) 質弱筋小麥、長江中下遊河蟹養(yang) 殖的優(you) 勢區域,以及江蘇省優(you) 質稻米、專(zhuan) 用小麥、雙低油菜、特色蔬菜、優(you) 質瘦肉豬、優(you) 質地方家禽等主導產(chan) 區。此為(wei) 其生態價(jia) 值。
垛田是裏下河地區最具典型意義(yi) 的活化石,見證了當地從(cong) “走千走萬(wan) 不如淮河兩(liang) 岸”的魚米之鄉(xiang) ,到黃河南下的洪水走廊,再到因地製宜、田水相依的垛田奇觀。
因此,垛田是研究當地生態環境變遷和土地利用方式轉變的一件珍貴標本。數百年來,垛田地區基本保持了原有地貌特征,田間勞作仍以舟為(wei) 行,核心地帶至今保留著大量原始的農(nong) 耕方式,如罱泥、扒苲、攪水草等,為(wei) 研究傳(chuan) 統農(nong) 耕技術提供了有益參考。此為(wei) 其科研價(jia) 值。
垛田對興(xing) 化的民間文藝、風俗習(xi) 慣、飲食文化等各方麵都有著深刻影響。以民間文藝為(wei) 例,2002年垛田鎮成為(wei) 蘇北地區唯一的“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xiang) ”,其主要文藝形式包括高家蕩的高蹺龍、歌會(hui) 、農(nong) 民畫等,都具有鮮活的地域特色和垛田風情。
此外,垛田自身的耕作體(ti) 係和生態係統本身就是一種富於(yu) 特色的地域農(nong) 耕文化。追溯曆史,興(xing) 化還是吳楚文化、南北文化的匯聚交融之地,施耐庵、劉熙載、鄭板橋等文人雅士均出自於(yu) 此。此為(wei) 其文化價(jia) 值。
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作為(wei) 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以及垛田地區萬(wan) 島聳立、千河縱橫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觀,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旅遊資源。
在古昭陽(興(xing) 化舊稱)十二景中,垛田獨占三景:勝湖秋月、兩(liang) 廂瓜圃、十裏菱塘。
當代,隨著垛田油菜花海知名度的提升,垛田旅遊日益紅火。此外,垛田地區“九夏芙蓉三秋菱藕,四圍瓜菜萬(wan) 頃魚蝦”,夏季滿垛碧綠,秋季瓜果飄香,冬季白垛黑水,一年四季都呈現出別樣的水鄉(xiang) 風情。此為(wei) 其旅遊價(jia) 值。
記者:從(cong) 傳(chuan) 承保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視角來看,擁有深厚曆史的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獨特性何在?它對興(xing) 化乃至江蘇走好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有哪些重要啟示?
盧勇:我國自古以農(nong) 立國,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為(wei) 中華文明的永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係統中蘊涵著豐(feng) 富的農(nong) 業(ye) 生物多樣性、傳(chuan) 統技術和知識以及獨特的文化和生態景觀。
多姿多彩、別具一格的垛田文化,為(wei) 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保護、創新交融貢獻著力量。例如,書(shu) 畫家鄭板橋的“六分半書(shu) ”就是受家鄉(xiang) 垛田散而不亂(luan) 、錯落有致的格局啟發而創製的。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三部都與(yu) 興(xing) 化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先是興(xing) 化人施耐庵創作《水滸傳(chuan) 》,其作品所表露的興(xing) 化情結、所展示的興(xing) 化方言皆有實證。後有傳(chuan) 說在老師施耐庵幫助下寫(xie) 就《三國演義(yi) 》的羅貫中,以及在興(xing) 化人李春芳的幫助下撰成《西遊記》的吳承恩。
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立足當下,將傳(chuan) 統優(you) 秀農(nong) 耕文化與(yu) 新時代人民的文化需求相結合,將興(xing) 化垛田的活態傳(chuan) 承與(yu) 當地實施脫貧攻堅、全麵小康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緊密結合,成效顯著。
近年來,在這裏開辦了“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主題”農(nong) 家樂(le) ,開展了水上森林春江詩會(hui) 、“中國夢家鄉(xiang) 美”經典詩文朗誦會(hui) 、金東(dong) 門老街非遺展演等係列文化活動。
先後在央視等主流媒體(ti) 推出《種出來的風景》《水上花開 油菜花招蜂引人追》《垛田垛出財富來》等專(zhuan) 題節目,聯合舉(ju) 辦“興(xing) 化之夜——第五屆魅力農(nong) 產(chan) 品嘉年華”活動,拍攝微電影《千垛花開》等。
特別是通過新春舞龍表演大賽、烏(wu) 巾蕩龍舟大賽、裏下河民歌大會(hui) 、國際馬拉鬆比賽等品牌活動,開展興(xing) 化人講興(xing) 化故事的“說響興(xing) 化”、鑒賞本土美食的“吃響興(xing) 化”、歌唱新時代的“唱響興(xing) 化”和以攝影攝像展現興(xing) 化人文美景的“攝響興(xing) 化”等“四響興(xing) 化”係列主題活動,推動了社會(hui) 各界對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廣泛關(guan) 注,充分體(ti) 現了文旅深度融合的巨大活力。
記者:在保護傳(chuan) 承垛田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的過程中,您認為(wei) 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盧勇:相比過去,垛田這一獨特的地貌景觀和生態係統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
為(wei) 擴大耕地麵積、方便耕作,部分鄉(xiang) 民對原始的垛田進行大規模改造,將高垛挖低,多餘(yu) 泥土向周圍水麵填充,或將兩(liang) 個(ge) 垛、三個(ge) 垛連成一片。於(yu) 是,垛田麵積擴大了,河溝數量和水域麵積減少了,原先那種高低錯落、大小不一、綠水環繞的風韻也隨之改變。
一些鄉(xiang) 民施用和依賴化學肥料,傳(chuan) 統的汲取自然肥料的做法逐漸減少,同時由於(yu) 河道間缺乏經常性的疏浚,致使河水富營養(yang) 化現象較為(wei) 嚴(yan) 重。
此外,隨著工業(ye) 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一些農(nong) 業(ye) 土地被改造成工業(ye) 用地,數千畝(mu) 垛田耕地陸續被征用開發,還有農(nong) 戶占用垛田建造房屋,加之近年來幹線公路、通村公路建設等占用的土地,垛田麵積大為(wei) 減少,其整體(ti) 地貌與(yu) 景觀被改變。
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必須與(yu) 當今社會(hui) 發展相適應。如今,興(xing) 化當地掌握垛田傳(chuan) 統耕作技術而又專(zhuan) 心在家務農(nong) 的鄉(xiang) 民大幅度減少,祖祖輩輩傳(chuan) 下來的農(nong) 技已漸漸地遠離了年輕一代……這些都給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傳(chuan) 承發展帶來了不小挑戰。
要推進立法保護,確保興(xing) 化垛田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係統的保護與(yu) 發展落到實處。此外,構建多元參與(yu) 機製,以當地政府為(wei) 主導,充分發揮居民積極性、主動性,加強原真性保護。同時,依托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進一步挖掘遺產(chan) 的生態、文化、品牌價(jia) 值,進行多功能開發,推動一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
垛田文化既具有濃厚的鄉(xiang) 土氣息,又暗合我國先民“天人合一”的審美意趣和精神追求,要在充分挖掘其曆史內(nei) 涵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整合,開展集中的宣傳(chuan) 推介,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尤其是活態傳(chuan) 承不能隻停留在對地理地貌和景觀的保護開發層麵,要堅持文化優(you) 先,著眼長遠,真正實現“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本文刊發於(yu) 《中國民族》雜誌2023年第2期。記者|許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