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檢:加強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民事訴訟法律監督
記者從(cong) 最高人民檢察院了解到,近年來房屋買(mai) 賣合同糾紛案件數量和涉案標的額均大幅上升,有的當事人不服司法裁判,向檢察機關(guan) 提出監督申請。檢察機關(guan) 堅持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依法加大法律監督力度,2023年一季度共辦理房屋買(mai) 賣合同類民事訴訟監督案件800餘(yu) 件。從(cong) 司法實踐看,當前房屋買(mai) 賣合同糾紛案件主要有以下三個(ge) 方麵特點。
一、房屋出賣人“一房二賣”給買(mai) 受人造成經濟損失。“一房二賣”指房屋出賣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將同一特定房屋先後或同時出賣給兩(liang) 個(ge) 不同買(mai) 受人。如檢察機關(guan) 辦理的一起房屋買(mai) 賣合同糾紛民事訴訟監督案件中,甲公司先與(yu) 鄭某訂立《商品房買(mai) 賣合同》,約定出售商業(ye) 用房,麵積251.8平方米,總價(jia) 503萬(wan) 餘(yu) 元。鄭某付清購房款後,甲公司又與(yu) 乙公司訂立合同,約定甲公司將包括鄭某已購房屋在內(nei) 的20餘(yu) 套商業(ye) 用房出售給乙公司,麵積2089平方米,總價(jia) 1880萬(wan) 餘(yu) 元。鄭某起訴甲公司,要求退還購房款並賠償(chang) 房屋市場價(jia) 格上漲後的差價(jia) 損失。法院判決(jue) 支持鄭某退還購房款請求,未支持賠償(chang) 房屋差價(jia) 損失的訴求。鄭某申請監督後,檢察機關(guan) 經調查核實認為(wei) ,甲公司故意以低價(jia) 將房屋出售給關(guan) 聯公司乙公司,主觀惡意明顯,案涉房屋差價(jia) 損失屬於(yu) 可得利益損失,甲公司應予賠償(chang) 。檢察機關(guan) 監督後,法院再審期間組織調解,甲公司主動賠償(chang) 鄭某部分房屋差價(jia) 損失,實現案結事了。
二、房屋實際所有人與(yu) 權利證書(shu) 登記人不一致產(chan) 生房屋權屬爭(zheng) 議。在房屋買(mai) 賣合同中,當事人借名買(mai) 房、合夥(huo) 買(mai) 房導致房屋實際所有人與(yu) 權利證書(shu) 登記人不一致,易產(chan) 生房產(chan) 權屬糾紛。如檢察機關(guan) 辦理的一起房屋共有權確認糾紛民事訴訟監督案件中,陶某與(yu) 黃某約定,以黃某名義(yi) 合夥(huo) 購買(mai) 甲公司出售的房屋。後陶某向黃某交付部分購房款,由黃某將全部購房款支付給甲公司,並將房屋所有權證書(shu) 辦理至黃某名下。購房後,二人分別占有並使用案涉部分房屋。後因二人發生糾紛,黃某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陶某返還占有房屋;陶某同時提起反訴,要求確認案涉房屋為(wei) 二人共同所有。法院審理後,認定案涉房屋為(wei) 黃某單獨所有,判決(jue) 陶某向黃某返還占有的部分房屋。陶某申請監督後,檢察機關(guan) 經調查核實認為(wei) ,陶某提交的收條、轉賬憑證等證據足以證明案涉房屋係陶某、黃某共同購買(mai) 。檢察機關(guan) 監督後,法院再審依法判決(jue) 認定案涉房屋為(wei) 陶某、黃某共同所有。
三、房屋買(mai) 受人購買(mai) 明顯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房屋易給自身造成損失。實踐中,房屋權利證書(shu) 登記人有時並非房屋實際所有人。在房屋名義(yi) 登記人出售房屋,而實際所有人對出售行為(wei) 未予追認的情況下,該行為(wei) 屬無權處分行為(wei) 。此時,若房屋買(mai) 受人購買(mai) 房屋的價(jia) 格明顯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其購房行為(wei) 可能不構成善意取得,不受法律保護。如檢察機關(guan) 辦理的一起房屋所有權糾紛民事訴訟監督案件中,甲公司以明顯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購買(mai) 乙公司房屋,乙公司協助甲公司辦理了房屋權屬登記。後王某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案涉房屋是其通過拍賣從(cong) 丙公司處購得,僅(jin) 是委托乙公司辦理房屋權屬登記;乙公司將案涉房屋登記在自身名下並辦理房屋所有權證書(shu) ,又將案涉房屋出售給甲公司,屬無權處分,故請求甲公司返還案涉房屋。法院經審理認為(wei) ,甲公司的行為(wei) 構成善意取得,依法取得案涉房屋所有權,判決(jue) 駁回王某訴訟請求。檢察機關(guan) 受理監督申請後,經調查核實認為(wei) ,甲公司購買(mai) 案涉房屋價(jia) 格明顯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乙公司與(yu) 甲公司簽訂房屋買(mai) 賣合同未約定分期付款的時間、金額及違約條款,不符合重大交易的基本習(xi) 慣。檢察機關(guan) 監督後,法院依法再審,認定甲公司不屬於(yu) 善意相對人,對案涉房屋不構成善意取得,案涉房屋應當歸王某所有,判令甲公司返還案涉房屋。
結合監督辦案實踐,檢察機關(guan) 提示,房屋出賣人和買(mai) 受人均應自覺遵守國家房地產(chan) 登記製度及有關(guan) 政策,誠信交易並積極采取措施防範潛在交易風險,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民事糾紛甚至民事訴訟,最大限度維護交易安全。一是及時辦理房屋權屬登記。房屋買(mai) 受人購買(mai) 房屋後,應及時辦理房屋權屬登記,避免房屋出賣人再次出售房屋給自己造成損失。二是合夥(huo) 買(mai) 房應完善內(nei) 部協議。我國實行不動產(chan) 產(chan) 權登記製度,合夥(huo) 買(mai) 房可能導致房屋實際所有人與(yu) 登記名義(yi) 人不一致,產(chan) 權登記不能反映房屋真實權利情況,造成認定房屋真實權屬關(guan) 係困難。因此,合夥(huo) 買(mai) 房當事人應簽訂相應內(nei) 部協議,留存購房款支付憑證等能夠充分證明房屋真實權屬關(guan) 係的證據材料。三是房屋買(mai) 受人不可貪圖便宜。房屋買(mai) 受人構成善意取得應具備受讓不動產(chan) 時為(wei) 善意、支付合理價(jia) 款和已辦理不動產(chan) 權屬登記3個(ge) 要件。善意取得的核心要素是支付合理價(jia) 款,即支付購房款應大體(ti) 符合市場價(jia) 格。對於(yu) 明顯低於(yu) 市場價(jia) 格的房屋,房屋買(mai) 受人應謹慎購買(mai) ,認真審查房屋產(chan) 權登記情況,切莫因貪圖便宜造成更大損失。(總台央視記者 程琴)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