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丨名樓】千年鸛雀樓 “更上一層樓”
中新社山西運城5月23日電 題:千年鸛雀樓 “更上一層樓”
作者 楊佩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我的日本朋友經常引用這首詩向我表達祝福,希望我們(men) 的友誼‘更上一層樓’。”
曾在日本留學的山西姑娘劉婧和記者說,中國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早已入選日本教科書(shu) ,為(wei) 當地民眾(zhong) 打開了解中國文化的大門。“他們(men) 很期待來山西,登上鸛雀樓感受詩中意境。”
千餘(yu) 年前,王之渙登臨(lin) 鸛雀樓,吟詩一首,引芸芸眾(zhong) 生詠歎至今。“更上一層樓”則被賦予諸多美好寓意與(yu) 向往,人們(men) 常以此寄托期許。
鸛雀樓係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又名鸛鵲樓,古時因偶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yu) 今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的黃河岸畔。古往今來,鸛雀樓隨《登鸛雀樓》被海內(nei) 外民眾(zhong) 熟知,卻也久經磨難。
據曆史記載,鸛雀樓始建於(yu) 北周時期,由北周蒲州守將宇文護創建,原是一座戍樓。唐宋兩(liang) 代,鸛雀樓漸失軍(jun) 事功能,成為(wei) 登高勝地,雄踞中州達700年之久。元初,鸛雀樓毀於(yu) 戰火,樓基猶存。明清時期,由於(yu) 黃河泛濫,台基被淹沒。
作為(wei) 鸛雀樓的“老朋友”,曾任當地旅遊局局長的仝毅每每談及此樓,總是滔滔不絕。他說,鸛雀樓曾吸引眾(zhong) 多文人墨客登臨(lin) 題詠,留下許多不朽詩篇。“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描述鸛雀樓其樓其詩。
仝毅曾全程參與(yu) 鸛雀樓重建。他介紹,20世紀90年代初,永濟市官方、近百名專(zhuan) 家學者先後提出重建鸛雀樓。曆經5年籌劃、5年施工,2002年,鸛雀樓以恢弘之勢重現黃河岸畔。重建的鸛雀樓主樓為(wei) 仿唐建築,外觀四簷三層,內(nei) 設六層,每層風格各異,展示曆史文化與(yu) 傳(chuan) 承。
如今的鸛雀樓在光影藝術中“更上一層樓”。鸛雀樓景區去年推出光影演藝秀,演繹詩樓曆史。演員何一諾在光影之間“化身”王之渙,在鸛雀樓再誦那首千古絕唱。為(wei) 演好這個(ge) 角色,他查閱大量資料,多次登上鸛雀樓,眺望巍巍中條山,俯瞰滔滔黃河水,感受王之渙當時登樓作詩的心境。
這次特殊的經曆讓何一諾不禁感慨,詩因樓作,樓因詩名。鸛雀樓傳(chuan) 承著當地的曆史文化,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幾年前,20多個(ge) 國家的近百名外國人,登上鸛雀樓最高處齊聲朗讀《登鸛雀樓》。“那場景很觸動我,如今仍曆曆在目。”在此工作20餘(yu) 年的鸛雀樓景區辦公室主任楊文娟如是感慨。
楊文娟表示,鸛雀樓不僅(jin) 提供登樓賞景的平台,更是與(yu) 曆史對話、促文旅發展的載體(ti) 。近年,鸛雀樓以文創產(chan) 品的形式走向海內(nei) 外。
現年50歲的劉曉辰是一名木雕手藝人,製作過很多山西古建築木雕模型工藝品。他曾帶領團隊開發不同木質、多種比例的鸛雀樓木雕,產(chan) 品暢銷中國、日本、泰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鸛雀樓激勵著我們(men) 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劉曉辰說,希望通過這一古老技藝為(wei) 千年古樓注入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民眾(zhong) 登鸛雀樓。
仝毅表示,承載著曆史文化、精神寄托、美好願景的鸛雀樓,早已成為(wei) 黃河岸邊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發展“密碼”,它的明天何啻“更上一層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