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原創文化節目對文學經典的轉譯路徑

發布時間:2023-05-24 14:53:00來源: 文匯報

  《典籍裏的中國》利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技術、AR技術等,模糊了媒介空間和物理空間(現實空間)之間的界限,通過戲劇+影視+訪談交流的表現方式,使古籍的曆史意義(yi) 與(yu) 時代價(jia) 值得以交互。

  穀疏博

  觀點提要

  借由技術賦能之下的跨媒介敘事手段,原創文化節目將文學經典從(cong) 自身的疆域範圍內(nei) 超拔出來,開辟了文學經典得以大眾(zhong) 化傳(chuan) 播的新渠道,通過文學文本與(yu) 自身經曆和所處環境相結合的互文闡釋,表征出豐(feng) 盈的藝術內(nei) 涵,引發情感共鳴的寫(xie) 境、造境,並形成了原創文化節目對文學經典轉譯的創新性景觀。

  近年來,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原創文化節目成為(wei) 影視文藝發展的新景觀。其中,《典籍裏的中國》《經典詠流傳(chuan) 》《朗讀者》《文學館之夜》《一本好書(shu) 》等節目選擇以文學經典為(wei) 內(nei) 容元素,借助視聽化、影像化、沉浸化的傳(chuan) 播形式,使正統意義(yi) 上的文學闡釋從(cong) 書(shu) 本這一單一的媒介中解脫出來,並葆有文學經典的精神內(nei) 核,而橫亙(gen) 在文學經典與(yu) 大眾(zhong) 接受之間的文化鴻溝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彌合。

  公共闡釋:視界融合下的互文性闡讀

  文學經典因經曆了時間的滌蕩與(yu) 選擇,突破了認識與(yu) 判斷的局限,而具有恒常的精神文化價(jia) 值。作為(wei) 從(cong) 屬於(yu) 精英文化圈層的文學經典,它對於(yu) 人們(men) 的閱讀與(yu) 理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隨著互聯網文化的崛起,接受與(yu) 認識信息的方式也隨之轉變,更使人們(men) 養(yang) 成了拈輕怕重、摒棄思考與(yu) 判斷的識讀習(xi) 慣。在此背景下誕生的原創文化節目則選擇順勢而為(wei) ,利用大眾(zhong) 傳(chuan) 媒挑起了精英文化的重擔,從(cong) 文字到圖像,從(cong) 閱讀到視聽化的直觀接受,節目以普遍的曆史前提創造了文學闡釋的公共化、規範化場域,降低了人們(men) 對於(yu) 文學經典的解碼難度。

  《朗讀者》節目中對於(yu) 設定主題的詮釋正體(ti) 現了這一點,如第二季第一期對於(yu) “初心”主題的詮釋,節目選擇了《禮記·大學》《白色大鳥的故鄉(xiang) 》《真實的高貴》《八十抒懷》《秦腔》等文學經典作品,並從(cong) 朗讀者的個(ge) 人經曆以及所朗讀文本的主旨出發,展現出了“初心”所呈現的多種樣態與(yu) 多重內(nei) 涵,這其中包含姚明之所以在退役之後仍然選擇了艱辛的體(ti) 育界,在於(yu) 初心於(yu) 他是堅定選擇自己認為(wei) 正確的事,與(yu) 他所朗讀的“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you) 於(yu) 過去的自己”得以融通;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講述他在極其嚴(yan) 格的科學訓練中,找到了人生的樂(le) 趣和報效祖國的方向,他孜孜以求、不忘初心、對科學的執著探索與(yu) 《禮記·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精神形成了互文性的觀照,在古今對話中形成了闡釋的呼應;而徐卓接過姑姑、父親(qin) 、爺爺奶奶的接力棒守護國家瀕臨(lin) 滅絕的稀有動物丹頂鶴的故事,讓我們(men) 看到了初心是幾代人用生命接力的前仆後繼和無怨無悔,而文學作品《白色大鳥的故鄉(xiang) 》中所表達的人類對其他生靈的觀照和關(guan) 懷,也因此有了更為(wei) 生動的注腳。《朗讀者》為(wei) 我們(men) 呈現了多種“初心”的呈現麵貌與(yu) 不同內(nei) 涵,而並未以確定的闡釋或答案來教導我們(men) “初心應該是什麽(me) 樣子”,而是選擇直接將對於(yu) 初心的踐行置於(yu) 我們(men) 麵前,給予充分的聯想與(yu) 思考空間,並在此過程中引發我們(men) 對於(yu) 自我的觀照。節目並沒有告訴我們(men) “什麽(me) 樣的文學闡釋是對的”,而是給“為(wei) 什麽(me) 這樣的闡釋可以得到廣泛認同”這一問題提供了解答語境。

  原創文化節目助力觀眾(zhong) 自身曆史性與(yu) 文本曆史性的充分交互,在對共同社會(hui) 曆史環境的共敘與(yu) 共享中把文學經典、作者、闡釋者和大眾(zhong) 連接起來,讓“你、我、他”一道品味其在社會(hui) 曆史環境中的“精神共通感”,為(wei) 文學闡釋所依賴的“生活世界”提供了一個(ge) 具體(ti) 化、具象化的表達路徑。

  情感共鳴:情動場景的氣氛營造

  文學經典與(yu) 原創節目之間聯通的路徑在於(yu) 情感的貫通。文學經典通過語言文字為(wei) 讀者創造出作為(wei) 審美對象的內(nei) 在視像,這個(ge) 過程不僅(jin) 以文字構形,更將心中的視像傳(chuan) 寫(xie) 出來,而原創文化節目正在於(yu) 將傳(chuan) 寫(xie) 的視像予以場景化呈現,以情感聯結為(wei) 紐帶,在沉浸式場景的營造中,於(yu) 見人見物見生活中展示個(ge) 人情感、社會(hui) 情感與(yu) 群體(ti) 性在場,觸發現代語境下人們(men) 的情動之源。

  節目通過顯性與(yu) 隱性場景的營造,以時間喚醒空間、由情景觸發互動,使觀眾(zhong) 沉浸於(yu) 氣氛所帶來的空間性情感力量。如《經典詠流傳(chuan) 》將古詩詞中的意境意蘊移入了視聽景觀的營造中。《一本好書(shu) 》以場景化演繹文學經典,通過模擬、還原文學經典中的故事場景,讓觀眾(zhong) 如同置身於(yu) 劇場之中,話劇式的轉場、考究的置景與(yu) 服裝道具,原汁原味的對白,強情節片段的呈現,讓觀眾(zhong) 跟隨著演員的表演與(yu) 情節的推進在不同的場景演繹中轉換,完成了情感的遷轉與(yu) 沉浸。《典籍裏的中國》通過擬境與(yu) 造境的方式,使觀眾(zhong) 身處其中的空間被情感性地加以經驗。節目通過象征符號的建構,打造了聯通古今場景的甬道作為(wei) 儀(yi) 式化傳(chuan) 播的場域,作為(wei) 當代讀書(shu) 人的撒貝寧通過“跳角”穿梭於(yu) 古今場景,從(cong) 而製造出思接千載、古今對話、時空穿越的效果,將視覺與(yu) 情感衝(chong) 擊在節目中得以直觀化地呈現。

  而《文學館之夜》第一期以《創造我的故鄉(xiang) 》為(wei) 我們(men) 創造了一個(ge) 隱性的情動場景。節目從(cong) 魯迅《故鄉(xiang) 》和沈從(cong) 文《邊城》兩(liang) 部文學經典中的故鄉(xiang) 切入,嘉賓李敬澤、賈樟柯、雙雪濤、李蔚超圍坐暢談他們(men) 的故鄉(xiang) 記憶,結合自身的離鄉(xiang) 經曆、對於(yu) 鄉(xiang) 愁的認知以及他們(men) 所創作的文學、影視作品中創造的精神原鄉(xiang) ,分享對於(yu) 故鄉(xiang) 的認知,李敬澤說:“飛出去了,走出去了,到最後你發現你有個(ge) 心病,這個(ge) 心病叫故鄉(xiang) 。”雙雪濤談道:“故鄉(xiang) 本來就是一個(ge) 地理,但是故鄉(xiang) 的人是很重要的。”賈樟柯說:“你沒有離開,就產(chan) 生不了故鄉(xiang) 這個(ge) 概念。”在四人的分享與(yu) 講述中,北京的故鄉(xiang) 、西北的故鄉(xiang) 、東(dong) 北的故鄉(xiang) 彷佛生動地出現我們(men) 眼前,夾雜著方言、飽含著情感、蘊藏著地域的認同。伴隨著對於(yu) 故鄉(xiang) 的文字描述與(yu) 影像畫麵,現實中的、腦海中創造出來的故鄉(xiang) 圖景隨著四人的暢談在我們(men) 腦海中浮現出來。節目為(wei) 我們(men) 建構了一個(ge) 隱形的故鄉(xiang) 場,由此激發我們(men) 關(guan) 於(yu) 故鄉(xiang) 的專(zhuan) 屬記憶,在精神的沉浸中感受故鄉(xiang) 的溫度,重新思考我是誰,從(cong) 哪裏來的答案。

  文學經典是將語言文字發揮到極致的文學化表達,同時通過語言美感所生成的意境,對於(yu) 大眾(zhong) 傳(chuan) 媒視聽美感的提升,尤其是舞台場景建構為(wei) 意境的生成與(yu) 情感的深化提供了取材的可能,節目將文學經典中關(guan) 於(yu) 鄉(xiang) 愁、生命、使命、母愛、選擇等主題加以場景化提煉與(yu) 呈現,展現文學經典中人的處境,感受與(yu) 人所處的周遭環境之間的關(guan) 係,以氣氛的營造,實現對感性的回歸,讓觀眾(zhong) 由感官上的沉浸轉向精神上的沉浸,從(cong) 而激發情感的共鳴。

  體(ti) 驗交互:跨媒介敘事下的意義(yi) 再造

  最後,在技術賦能下,節目借由跨媒介的敘事手段將場景的營造與(yu) 闡釋的互文得以勾連,在通感與(yu) 移覺的審美空間營構中,在超越單一符號係統的各種符號的多重交織中,讓文學經典在意義(yi) 的再造中煥發生機。

  原創文化節目將文學與(yu) 音樂(le) 、戲劇、舞蹈、繪畫等藝術形態予以融合,將文學經典作品的書(shu) 麵識讀、品味與(yu) 訪談談話、演繹、紀錄等手段結合,打造交互體(ti) 驗式的多媒介藝術場——助推文學越出其媒介本位,由時間藝術向空間藝術、時空藝術進行跨媒介轉譯。《詩畫中國》借助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進科技手段的運用,呈現詩歌與(yu) 繪畫的跨媒介聯動——詩啟發了畫中意態,畫給予詩以具體(ti) 形象。如在對韓滉《五牛圖》卷的展示中,節目以蘇軾“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與(yu) 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的經典詩句詮釋《五牛圖》中牛之精神意蘊,即從(cong) 牛的意象中挖掘畫作中詩詞所具有的情感思想之蘊藉,尋求詩畫之間的鏈接,將被貶謫海南的蘇軾以春牛詩句表達對於(yu) 生活的新希望,與(yu) 畫中寄托中華兒(er) 女以奮鬥獲取幸福的牛的精神動力予以聯動,補充、延展畫中之詩意。《經典詠流傳(chuan) 》借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詮釋經典詩詞,“和詩以歌”體(ti) 現了古詩詞“詩、樂(le) 、舞”三位一體(ti) 的特征,“詩者,吟詠情性也”的音韻之美,以及詩詞古文與(yu) 現代語法、流行音樂(le) 演唱的融通。在音樂(le) 與(yu) 詩詞的跨媒介交互中,將觀眾(zhong) 置於(yu) 專(zhuan) 業(ye) 朗誦——文學評析——演唱經典——鑒賞互動的環節中,係統地領略詩詞的內(nei) 涵,完成古今文化的推移。又如《典籍裏的中國》利用環幕投屏、實時跟蹤技術、AR技術等,模糊了媒介空間和物理空間(現實空間)之間的界限,通過戲劇+影視+訪談交流的表現方式,使古籍的曆史意義(yi) 與(yu) 時代價(jia) 值得以交互。在《天工開物》一期中,我們(men) 跟隨著當代讀書(shu) 人撒貝寧的腳步回到古代,在稻田、明朝街坊和書(shu) 坊、碼頭、軍(jun) 器局和蠶房等沉浸式的舞台場景中,見證宋應星創作《天工開物》的過程。在戲劇尾聲處,宋應星又帶領我們(men) 穿越回當下和袁隆平見麵,在古今稻田場景的交疊處,跨越千年的兩(liang) 位科學家,因共有同樣的“禾下乘涼夢”而激動握手,在弦歌不斷的傳(chuan) 承中實現對經典的創造性重構,跨越千年的《天工開物》也被賦予了時代的鮮活意義(yi) 。

  這些節目通過跨媒介敘事將文學經典從(cong) 自身的疆域範圍內(nei) 超拔出來,以不同媒介演繹重構、延伸拓展,催生出僅(jin) 僅(jin) 墨守媒介本位的文本所無法達到的神奇的藝術效果,表征出單一媒介所無法表征的豐(feng) 盈的藝術內(nei) 涵。由此,原創文化節目開辟了文學經典得以大眾(zhong) 化傳(chuan) 播的新渠道,通過文學文本與(yu) 自身經曆和所處環境相結合的互文闡釋,引發情感共鳴的寫(xie) 境、造境,並借由技術賦能之下的跨媒介敘事手段,形成了原創文化節目對文學經典轉譯的創新性景觀。

  (作者為(wei)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