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溪口鎮:在嫋嫋鄉愁中看見“未來鄉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張均斌 孫慶玲
在浙江省衢州市龍遊縣溪口鎮,遊客的周末可以這樣度過:帶孩子參加一場自然農(nong) 耕或陶藝手作的主題研學;在溪口老街品嚐鴨頭、生煎、餛飩等當地美食;到“一盒故鄉(xiang) ”欣賞非遺竹編手藝和工藝品;傍晚,聆聽一場“納涼音樂(le) 節”;入夜,去手繪裝飾風的民宿住下來……
溪口鎮過去是一個(ge) 黃鐵礦職工生活區;十餘(yu) 年前,隨著產(chan) 業(ye) 轉型,大量人員和資金撤離,生活空間閑置,鎮子不複往日的熱鬧和風光。2019年,溪口鎮乘著浙江省持續深化“千萬(wan) 工程”的東(dong) 風,開始探索“鄉(xiang) 村未來社區”概念,加快推進交通、教育、醫療、文化配套集聚,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出台人才政策。隨著文旅項目不斷進駐,鎮子的人氣又回來了。
最近一年來,將各種文旅業(ye) 態“串”起來的,是溪口鎮的主題研學項目。溪口研學中心負責人周寒梅是一位85後,周一到周五,她在龍遊電商產(chan) 業(ye) 園做管理工作,周末則在鎮子裏運營研學項目。周寒梅說,作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研學是一個(ge) 很多人做、很難做好也很難賺錢的行業(ye) ,而她之所以堅持了一年,離不開鎮裏幹部們(men) 的幫助和鼓勵,也是出於(yu) “給整個(ge) 溪口做宣傳(chuan) 、讓返鄉(xiang) 青年都有生意做”的心態。
剛開始著手打造溪口鎮研學項目時,周寒梅麵臨(lin) 缺資源、缺人手等條件限製,鎮幹部幫助她對接人防部門,開發了消防知識講學演練課程。後來,溪口研學中心借助“青春聯合會(hui) ”平台,不斷鏈接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根據鎮子裏已有的文旅業(ye) 態,逐漸拓展到非遺竹編、陶藝手作、自然農(nong) 耕、戶外拓展和木工手作5大課程體(ti) 係。
“研學是一個(ge) 很小的切入點,但做的是很大的事業(ye) 。它能夠把人引到鄉(xiang) 村、激活鄉(xiang) 村,讓在鄉(xiang) 村裏的創業(ye) 青年能有生意做,能很好地在這裏生存下去;而我們(men) 本地的家長和學生,能在家門口就找到很好的課外教育資源。”周寒梅告訴記者,研學項目靠口碑積累吸引客流,每期招15~20位小朋友、收費200多元,收益非常有限,但研學這個(ge) 小業(ye) 態能夠為(wei) 鎮裏的餐飲、民宿、手工藝品銷售等一連串文旅業(ye) 態帶來實質性的經濟效益。
周寒梅背後,是溪口鎮於(yu) 2022年打造的一站式創業(ye) 服務中心和“青春聯合會(hui) ”。當時,溪口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成功招引電子科技大學研發中心、四省邊際研學研究院入駐,清華大學美院教授林樂(le) 成、中央美院教授曹春生設立工作室,兩(liang) 次“荷賽獎”獲得者傅擁軍(jun) 回鄉(xiang) 創建攝影小鎮,陶瓷藝術家吳琴芬帶著她的“瓷米文創”入駐……目前,“青春聯合會(hui) ”已匯聚近百名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
“青春聯合會(hui) ”會(hui) 長、“一盒故鄉(xiang) ”的創始人薑鵬在2016年辭去杭州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視覺總監的工作,懷揣一腔鄉(xiang) 愁回到家鄉(xiang) 龍遊創業(ye) 。他戲稱自己是“啃老族”:“啃了老天爺的資源,圍繞老建築、老手藝、老百姓這幾個(ge) ‘老’在這裏開展工作。”
溪口鎮位於(yu) 龍南山區,山區坐擁40萬(wan) 畝(mu) 竹林,過去發展傳(chuan) 統竹產(chan) 業(ye) 。薑鵬的創業(ye) 團隊口號是“創客回歸,鄉(xiang) 村共富”,他們(men) 與(yu) 清華大學美院教授林樂(le) 成合作,對當地傳(chuan) 統手藝進行再開發、再設計,通過“大師帶導師,導師帶工匠,工匠帶農(nong) 民”的傳(chuan) 幫帶模式,以“前店後坊”的方式生產(chan) 、售賣手工藝品。如今,已有170多戶筍農(nong) 和29名竹編師傅與(yu) 薑鵬團隊合作,去年,僅(jin) 竹產(chan) 品銷售額就達1200萬(wan) 元。
在嫋嫋鄉(xiang) 愁中,溪口鎮也為(wei) 周邊鄉(xiang) 村描畫著未來的模樣。
據介紹,溪口鎮針對周邊廟下鄉(xiang) 、大街鄉(xiang) 、沐塵佘族鄉(xiang) 發展難題,探索出“一鎮帶三鄉(xiang) ”路徑,以創建未來鄉(xiang) 村為(wei) 契機,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集聚,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近兩(liang) 年,“一鎮三鄉(xiang) ”村集體(ti) 經營性收入年均增長14.54%,村民年人均增收10.2%以上。
在薑鵬的“一盒故鄉(xiang) ”鄉(xiang) 愁館,不止竹編工藝品“出圈”,越來越多的村鎮居民接受了直播電商培訓。六七十歲的老人們(men) 開始學著直播,把原來隻能在線下銷售的發糕、米酒“搬”到線上銷售。
溪口研學中心則在陸續開發新項目,把課程拓展到周一至周五的成人課程、把客源帶到附近的鄉(xiang) 鎮。周寒梅希望,通過研學項目,進一步撬動鄉(xiang) 鎮的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讓每個(ge) 業(ye) 態每天都有客人、都有生意可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