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百家融媒重慶行丨大足:“花式”守護為“懸崖瑰寶”延續“生命”

發布時間:2023-05-31 15:2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5月30日電(黃鈺涵)“北敦煌,南大足”。大足石刻是繼敦煌莫高窟之後,中國第二個(ge) 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產(chan) 。曆經滄海桑田、歲月更替,“懸崖上的瑰寶”仍能與(yu) 今人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與(yu) 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yu) 嗬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an) 係。

  5月28日,“2023年全國百家融媒體(ti) 記者重慶行”走進大足,近距離領略大足石刻的魅力,看大足如何為(wei) 後人留住這一文化瑰寶,延續其“生命”。

  大足石刻造像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nei) 涵豐(feng) 富、保存完好而著稱,被譽為(wei) “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feng) 碑”。在大足石刻寶頂山臥佛摩崖造像前,遊人們(men) 流連駐足,對精美的石刻造像讚歎不已。

  “看那個(ge) 黑黑的地方”,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蔣思維看著臥佛造像上的汙跡說道,“這是以前地下水對它造成的破壞”。蔣思維告訴記者,石窟治水是一個(ge) 難題,如果水沒有治好,後續修複工作很多都無法開展。“所以在這個(ge) 過程中,我們(men) 反複實踐、研究,也向專(zhuan) 家谘詢,想了很多辦法”,他說,“現在我們(men) 對地下水已經控製住了,不會(hui) 讓它流到臥佛的表麵”。

  在文物修複過程中,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新助力。據蔣思維介紹,在修複千手觀音造像時,為(wei) 了探明其手臂內(nei) 部結構,還像醫院給病人拍CT一樣給文物“拍片子”。此外,針對該造像還設置了“千手觀音微環境監測站”,對小區域環境,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變化進行監測。

  談及大足石刻的文物保護,蔣思維表示:“這都是一代一代人傳(chuan) 承下來的,我們(men) 必須要有這個(ge) 意識。我們(men) 要建立一個(ge) 整體(ti) 的、有梯隊的、有各種專(zhuan) 業(ye) 的人才隊伍,這個(ge) 是很重要的。”此外,蔣思維還指出,要在人才隊伍建立的過程中,形成長遠的工作計劃。

  “悠久的曆史與(yu) 龐大的規模,讓大足石刻成為(wei) 文旅資源得天獨厚的寶地”。大足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大足區堅持保護第一,合理開發利用文旅資源,真實完整地保護傳(chuan) 承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近年來,大足加強石窟寺保護,開展不同程度的修繕保護、搶險加固、搶救性保護等工程,嚴(yan) 格執行文物保護督察製度,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和管控力度。開展全區石窟寺專(zhuan) 項調查,編製大足區石窟寺文物名錄,籌備建設巴蜀石窟博物館。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堅守與(yu) 嗬護之下,文物的“生命”得以延續,古老的文明得以傳(chuan) 承。大足石刻這顆璀璨的“明珠”,將繼續在世人麵前綻放光彩,向世人展現中華文化的燦爛與(yu) 輝煌。(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