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開足馬力抓生產 鞏固好工業生產恢複的良好勢頭

發布時間:2023-06-01 15:52:00來源: 央廣網

  國家統計局5月27日發布的工業(ye) 企業(ye) 利潤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同比增長3.7%,增速較3月份加快3.1個(ge) 百分點,在當月營收改善帶動下,工業(ye) 企業(ye) 累計營收由降轉增;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利潤降幅較3月份收窄1個(ge) 百分點,連續兩(liang) 個(ge) 月收窄,多數行業(ye) 盈利改善。

  工業(ye) 是國民經濟的“定海神針”。工業(ye) 企業(ye) 利潤的改善,反映出我國經濟形勢向好、生產(chan) 穩步恢複、市場需求持續回暖、經濟循環加快暢通的勢頭顯著。

  細看4月份的工業(ye) 企業(ye) 利潤數據,一些工業(ye) 生產(chan) 恢複的亮點值得關(guan) 注。例如,4月份,裝備製造業(ye) 利潤同比大幅增長29.8%,實現由降轉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ye) 利潤增長6.4個(ge) 百分點,是拉動作用最大的行業(ye) 板塊。裝備製造業(ye) 是工業(ye) 的“心髒”,承擔著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任。裝備製造業(ye) 的率先恢複,勢必將在未來為(wei) 其他工業(ye) 部門發展帶來源源動能。

  電力數據的“晴雨表”也印證了工業(ye) 生產(chan) 持續恢複的良好勢頭。4月份,電力生產(chan) 持續加快,帶動電力行業(ye) 利潤增長45.3%。電力企業(ye) 開足馬力生產(chan) ,很重要的原因是工業(ye) 部門的用電需求猛增。特別是汽車製造業(ye) 、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ye) ,4月份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了33.8%和28.8%。

  另一個(ge) 可喜的變化,是外資企業(ye) 利潤由降轉增、私營企業(ye) 利潤降幅明顯收窄。4月份,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ye) 受汽車等行業(ye) 帶動,利潤同比增長16.3%,由3月份的下降轉為(wei) 正增長,增速連續兩(liang) 個(ge) 月回升;私營企業(ye) 利潤降幅也較3月份收窄了7.3個(ge) 百分點。這對於(yu) 提振經營主體(ti) 信心意義(yi) 重大。

  工業(ye) 企業(ye) 經營企穩向好,為(wei) 我國經濟持續複蘇打下了堅實基礎。但也要看到,工業(ye) 企業(ye) 利潤增速的恢複仍需要一個(ge) 過程。如何盡量縮短這個(ge) 過程?除了企業(ye) 自身要奮力實幹,還需以多方政策合力促進工業(ye) 企業(ye) 發展。

  一是要把助企政策落實、落細,減輕企業(ye) 負擔。《2022年全國工業(ye) 企業(ye) 負擔調查評估報告》顯示,稅收的緩繳、減免等“真金白銀”的減負政策最受關(guan) 注。今年1-4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689億(yi) 元,其中民營經濟受益最大,占比超七成。而從(cong) 行業(ye) 上看,又屬製造業(ye) 和批發零售業(ye) 占比最多,達48%。稅收優(you) 惠的穩步落實,必將持續為(wei) 企業(ye) 減負擔、添活力。

  二是要加大金融支持,讓金融“活水”加速流入工業(ye) “良田”。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金融服務製造業(ye) 的一係列決(jue) 策部署,為(wei) 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引導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從(cong) 剛剛披露結束的上市銀行2022年年報來看,各大銀行也在積極增加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加大對先進製造業(ye) 發展的支持力度。有了源頭活水,工業(ye) 企業(ye) 促生產(chan) 、添設備、搞研發的信心才能更足,腳步方能更快。

  三是要加快工業(ye) 企業(ye) 升級,讓製造業(ye) 向“高端”挺進。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經驗表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業(ye) 企業(ye) 是拉動工業(ye) 經濟盈利增長的重要力量。長遠來看,我國製造業(ye) 還要聚焦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從(cong) 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下,我國工業(ye) 生產(chan) 恢複勢頭來之不易,需要我們(men) 繼續開足馬力抓生產(chan) ,齊心協力鞏固向好局麵。相信隨著政策紅利精準高效直達經營主體(ti) 、技術創新效果不斷顯現,工業(ye) 生產(chan) “穩”的基礎將愈發加固,“進”的力量將持續迸發。(央廣網評論員 萬(wan) 玉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