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研激情 在九天綻放

發布時間:2023-06-02 16:42:00來源: 光明日報

 

  編者按

  “戴眼鏡的教授上太空了!”“三位航天員,兩(liang) 位85後”“科研人擁抱‘星辰大海’”……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3名中國航天員飛向太空。其中,36歲的大學教授、載荷專(zhuan) 家桂海潮,與(yu) 他同齡的航天飛行工程師朱楊柱,兩(liang) 位“新麵孔”甫一亮相便引發熱議:都是學者出身,都是有為(wei) 青年,尤其是桂海潮,作為(wei) 我國首位非軍(jun) 人航天員,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樣子,分明就是我們(men) 身邊的師長、友人。

  此次發射盛況和航天員們(men) 的事跡,在廣大高校師生乃至少年學子中產(chan) 生了強烈反響,進一步激發了他們(men) 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xing) 趣,也堅定了他們(men) 實現心中“航天夢、科學夢、創新夢”的信念與(yu) 信心。我們(men) 的記者分別走進高校、中小學,去聽聽青年和少年們(men) 的心聲,共同感受青春夢想的力量、科技報國的激情。

  “載荷專(zhuan) 家上太空,太酷了。”看到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桂海潮的故事,清華大學工程物理係本科生劉亦暉難掩激動。“我們(men) 整個(ge) 團隊都對現在的實驗更有信心了。未來的載荷專(zhuan) 家,就在我們(men) 當中。”

  令劉亦暉倍感親(qin) 近的,是這樣一條成長軌跡——在中國航天員初探太空的2003年,兩(liang) 位高二學生從(cong) 書(shu) 山題海中抬首望星空。20年後,他們(men) 成為(wei) 神舟16號乘組成員,飛向了曾經仰望的蒼穹深處……從(cong) 雲(yun) 南保山山區小鎮走出的“戴眼鏡的航天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桂海潮,航天飛行工程師、曾任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副教授的朱楊柱,他們(men) 的經曆,令無數青年浮想聯翩。

  隨著我國空間站全麵轉入應用與(yu) 發展階段,未來將有更多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實驗在這座國家太空實驗室開展。伴著太空夢、科學夢長大的中國新一代,將有更多機會(hui) 把自己的實驗“搬”上太空,把火熱的夢想寫(xie) 進浩渺宇宙……

  興(xing) 趣無限 揚起探索的風帆

  “記憶裏有個(ge) 清晰的畫麵:年幼的我躺在院裏竹床上,抬起頭,漫天星輝撲入眼中……此後,每當被問及為(wei) 什麽(me) 喜歡航天,我就會(hui) 想起這個(ge) 場景。那份好奇和向往,一直伴隨著我。”劉亦暉告訴記者。

  他是“天格計劃”學生興(xing) 趣團隊第四任隊長。這是一個(ge) 以本科生為(wei) 主體(ti) 的空間科學項目,學生們(men) 嚐試自己研製衛星載荷,通過多顆星組網觀測,以期抓住明亮伽馬暴的物理特征。此刻,“天格計劃”的衛星載荷正在離地500公裏的軌道上運行,首批科學數據已匯交國家空間科學數據中心,對科學界開放共享。

  看到航天員們(men) 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yu) 天文學院教授鄭浩也不由想起自己科研夢想生根的那一刻。“整個(ge) 物質世界,大到浩瀚星空,小到誇克,都可以被物理學精確描述。物理學那種簡潔、深刻的美深深吸引著我。我一直夢想著成為(wei) 物理學家,去探索自然界的運行規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教授吳亞(ya) 飛對地質的興(xing) 趣,要追溯到皖南山區老家屋後千岩萬(wan) 壑的大別山脈。因為(wei) 熱愛,便無懼艱辛。讀大學時,他就利用暑假風餐露宿,頂著惡劣天氣和缺氧的折磨奔波在秦嶺和青藏高原人跡罕至的地區。

  小時候外公製作的遙控飛機“淩波微步”,讓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長聘副教授賈錚對“空氣浮力”著了迷。博士畢業(ye) 後,他已在力學領域工作了近10年。

  “我參與(yu) 了空間大型可展開天線、暢遊馬裏亞(ya) 納海溝的軟體(ti) 機器魚、人體(ti) 組織粘結劑等軟材料的研究。很慶幸選擇了科研這條路,讓我的生活時刻充滿挑戰和樂(le) 趣。”賈錚說。

  執著實踐 培養(yang) 創新性思維

  上天、入地、下海、登極……中國科學家的舞台正變得更加廣闊。

  “看到桂海潮的學生說‘我的導師去太空出差了’,我能體(ti) 會(hui) 到他們(men) 心中的驕傲。”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間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副教授全榮輝曾經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去南極出差那年,學生們(men) 都變得特別自律、特別勤奮,一有機會(hui) 就和我積極交流,問的問題都經過了深入思考。我明白,那是自豪感在驅動。”

  考察任務中,全榮輝主要負責中山站高空大氣等空間環境觀測和設備運維。“惡劣氣候下,設備特別容易損壞。怎麽(me) 在缺少配件的情況下修理設備?重要的是把握原理,找到合適的替代方案,這很考驗科學思維能力。”全榮輝深感,實踐探索對思維能力的提升至關(guan) 重要,“正是從(cong) 大學時代開始,通過不斷參與(yu) 科研項目,學習(xi) 如何將一個(ge) 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進而逐個(ge) 解決(jue) ,我才漸漸學會(hui) 了科學家的思維方式。”

  走上科研路,既需要科學思維的引領,更需要創新探索的精神。東(dong) 北大學青年科學家孫永生認為(wei) ,自己從(cong) 事的雖然是在大地深處找礦選礦的研究,但和航天員們(men) 一樣,也“癡迷於(yu) 科研領域的高遠和深邃”。

  “傳(chuan) 統選礦技術裝備難以實現戰略性難選鐵礦資源的清潔高效利用。我們(men) 借鑒吸收其他行業(ye) 經驗,開展學科交叉,研發出複雜難選鐵礦資源氫基礦相轉化高效清潔利用成套技術與(yu) 設備,為(wei) 國家戰略性鐵礦資源提供了安全保障。”孫永生麵帶自豪。

  令中國礦業(ye) 大學青年教師桂夏輝印象深刻的是桂海潮為(wei) 了“上天”而經曆的一係列艱苦磨礪——極其嚴(yan) 苛的選拔過程,兩(liang) 年多、200餘(yu) 項科目的嚴(yan) 格訓練。這讓他想起自己最初讀研時導師的一句話:“一定要記住:科研這條路,必須能吃苦。”於(yu) 是,整個(ge) 研究生階段,他有整整三年在煤礦度過,在一片墨黑中,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科研訓練,連博士學位論文也是在煤礦招待所完成的。“這為(wei) 我後來帶領團隊技術攻關(guan) 奠定了堅實基礎。”2012年,桂夏輝留校工作。十年間,他帶領的青年科研團隊已發展壯大至80餘(yu) 人。“桂海潮教授‘圓夢’的故事再次提示我們(men) :生逢偉(wei) 大時代,每個(ge) 有夢想的年輕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尤其是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隻要心懷‘國之大者’,瞄準方向持續奮鬥,就有無限可能。”他說。

  情牽家國 個(ge) 人夢融入中國夢

  “看到航天員們(men) 的故事,我想起了自己的十年‘追夢’曆程——從(cong) 南京到紐約,又從(cong) 新澤西回到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教授鍾瑞丹回憶,由於(yu) 父親(qin) 是建築工程師,從(cong) 小便在土建工地玩耍的她對混凝土、水泥、砂漿等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東(dong) 南大學畢業(ye) 後,她出國深造,專(zhuan) 業(ye) 方向聚焦於(yu) 材料物理領域。

  在收到美國及國內(nei) 多家科研機構的教職邀請後,她選擇了回國,“祖國蓬勃發展的勢頭、豐(feng) 富多樣的資源、活躍的學術環境深深吸引著我”。2020年底,鍾瑞丹舉(ju) 家回國,投入“新型量子材料實驗室”的建設中。

  天宮入軌、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海外留學多年的王靖宇同樣因為(wei) 一項項“大國重器”而心潮澎湃。他所學的圖像自動化與(yu) 信息處理就業(ye) 麵很廣,懷揣科學夢,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回國,就職於(yu) 西北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把所學用在探索浩渺宇宙上。“或許是小時候的彗星觀測活動種下了種子,前輩科學家的精神又鼓舞了我,空天探測信息智能處理的廣闊前景激勵著我馳而不息、逐夢奮鬥。”王靖宇說。

  “在國外我無法自主選擇研究方向,而祖國在政策、資金、環境等方麵給予了充分支持,讓我有了很大的科研自主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課題。”鄭浩告訴記者,上海交通大學提供有力支持,使他得以專(zhuan) 注研製一套超高真空環境下的掃描隧道顯微鏡,這讓他離心中的夢想越來越近。

  在上海交大工作的幾年間,鄭浩完全沉浸在科研探索中,不斷提升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經過多年努力,他和團隊解決(jue) 了一項50多年懸而未決(jue) 的凝聚態物理領域難題,證實了超導態分段費米麵的存在,在基礎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成果獲評“202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在高能物理實驗領域學習(xi) 和工作的十多年中,我深切感受到了祖國科學發展的突飛猛進,也更加堅定了科學報國的夢想。”清華大學物理係副教授胡震說,基礎科學研究是為(wei) 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打基礎,越前沿的科學不確定性越高。“我們(men) 雖然大多數時間是在坐‘冷板凳’,但尋求科學突破的夢想不變,有時在未知的科研海洋中獲得星星點點的新發現,就能喜悅和回味很長時間。”

  “天問一號”應急信標裝置研製團隊負責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副院長王寅,還沉浸在看到神舟十六號成功發射的喜悅之中,也為(wei) 自己“學者同行”成為(wei) 航天員倍感振奮。“航空航天領域科技的發展,自創立伊始就深蘊著愛國創新與(yu) 奉獻的基因。不是每個(ge) 人都有機會(hui) 為(wei) 國家重大任務服務,而服務國家發展值得每個(ge) 人付出全部。正是這種精神的傳(chuan) 遞,成為(wei) 我們(men) 在科研路上不斷前進的巨大動力。”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