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參透甲骨文中的“中國式浪漫”

發布時間:2023-06-07 16:4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覺得好神奇!幾千年前的甲骨文字雖然與(yu) 現代漢字有著差別,但有些我依然能看得懂,甚至還能念出來。”在被譽為(wei) “文字之家”的中國文字博物館,一名參觀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在這間博物館裏,楊小玉的工作是帶領觀眾(zhong) 站在“時光的縱軸”上,以不同時代的文字為(wei) 坐標,向前看,回顧我們(men) 從(cong) 何而來;向後看,洞察我們(men) 將去往何處。“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脈。就像讀千百年前的古詩,我們(men) 能感同身受一樣。幾千年文化沉澱下的文字是獨屬於(yu) 我們(men) 的‘中國式浪漫’。這說明我們(men) 的文化始終在傳(chuan) 承,即使千百年過去,我們(men) 的精神內(nei) 核沒有變。”她說。

  讓文物會(hui) 說話,讓文化會(hui) 說話

  楊小玉,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也是博物館的社會(hui) 教育工作者。在器物中遇見文明,在知識中窺見未知,在博物館裏,她帶領觀眾(zhong) 領略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改變普通人對於(yu) 這種古老神秘的文字枯燥難懂的刻板印象。

  中國文字博物館坐落在河南安陽,這裏是甲骨文的故鄉(xiang) 。遊客從(cong) 世界各地湧向安陽,如何把千年前的文字給普通人講明白,讓人聽得懂、聽得進,不是件容易的事。作為(wei) 一名講述者,想在人前侃侃而談,必須得在背後下足功夫。楊小玉還記得開館前夕背誦十萬(wan) 字講解詞的那段時光,“我們(men) 一邊在展廳裏準備講解詞考核,一邊還要準備開館相關(guan) 的工作,每天忙得昏天黑地”。

  如今,隨著中國文字博物館的不斷擴建,每位講解員的講解詞儲(chu) 備達到三四十萬(wan) 字之多。沒有對文物信息的了然於(yu) 胸,沒有拓展知識範圍的渴望,就無法在講解時信手拈來。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有更好的體(ti) 驗,楊小玉每次都盡力去了解文物背後的曆史故事和當時的社會(hui) 環境,將晦澀難懂的史書(shu) 資料、學者著作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雖然每次新展覽開始前準備講解詞的日子就像回到了高考前,但與(yu) 文字的感情在她心中深深積澱,傳(chuan) 統文化帶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有了漢字,文化得以傳(chuan) 承,人心得以凝聚

  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與(yu) 曆史的對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shu) 、楷書(shu) 、行書(shu) 、草書(shu) ……這些文字有的顯出古拙之態、有的帶有粗獷之氣,瞬間將人拉入時光的深處。這些文字既是對曆史長河的回顧,又是民族精神的延續。在楊小玉看來,在文字的連接下,無論身處何方,華夏兒(er) 女始終同根同源。有這樣幾次講解經曆對楊小玉觸動很大。

  一次,楊小玉接待一批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參觀者。楊小玉細致講解了“從(cong) 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不斷演變的過程。參觀結束後,一個(ge) 台灣同胞這樣告訴楊小玉:“鮮少有年輕人知道繁體(ti) 字是怎樣演化而來的。今天來到博物館參觀,我才知道原來文字的根在這裏,文化的根脈在這裏。”

  “無論是書(shu) 法篆刻還是詩歌音樂(le) ,基底都是文字。通過文字的連接,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不斷建立。”參觀者的一句話,讓楊小玉豁然開朗,“躺”在博物館裏的文字在用獨特的方式講述著中國故事,博物館講解員正是在曆史與(yu) 現代之間架起橋梁的人,架起古今對話的通道,幫助觀眾(zhong) 提供思考的方向。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裏,《民族文字大家庭》萬(wan) 花筒互動展項總是吸引不少少數民族參觀者駐足觀賞。展項參考萬(wan) 花筒原理,借助視頻液晶顯示器作為(wei) 萬(wan) 花筒基本視頻信息的來源,展示了各民族的絢麗(li) 多彩,充分表達了“56個(ge) 民族是一家”這一主題。楊小玉還記得一個(ge) 少數民族參觀者說:“原來,漢字在維護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穩定過程中,起到了如此重要的作用。有了漢字,文化得以傳(chuan) 承,人心得以凝聚。”楊小玉希望傳(chuan) 達給觀眾(zhong) ,文字不僅(jin) 是傳(chuan) 達信息、傳(chuan) 情表意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其在文化發展中的價(jia) 值。“順著文字的線索不斷向前溯源,會(hui) 發現其實很早以前,天下一體(ti) 的概念已深植在中國人心裏了。”楊小玉說。

  進鄉(xiang) 村進課堂,讓每個(ge) 人成為(wei) 文字文化的自覺傳(chuan) 承者

  對於(yu) 觀眾(zhong) 來說,參觀最大的收獲莫過於(yu) 了解文物背後承載的知識。2015年,國務院頒布《博物館條例》,首次把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放在了博物館功能的首位。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專(zhuan) 業(ye) 知識、研究新成果正在不斷完成從(cong) 專(zhuan) 業(ye) 小眾(zhong) 向普通大眾(zhong) 的傳(chuan) 播。如何讓博物館成為(wei) 青少年的“第二課堂”?楊小玉將自己定位為(wei) 一個(ge) 講故事的人,麵對青少年,她總是不斷探索內(nei) 容的創新敘事形式,為(wei) “講解”賦能。

  “一撇一捺,象征著人的兩(liang) 條腿,頂天立地成為(wei) 一個(ge) 堂堂正正的人。‘人’的甲骨文,是一個(ge) 彎腰側(ce) 立的人形,展現了人勞動時的姿態。同時,中國是禮儀(yi) 之邦,彎腰的形態恰恰展現了一個(ge) 人謙卑有禮。”2012年的國慶小長假,一個(ge) 從(cong) 山東(dong) 濟南來參觀博物館的8歲小朋友特意找到楊小玉,原來小朋友曾在一本雜誌上讀到過楊小玉的報道,對她當時講解的中國文字發展史十分感興(xing) 趣。在博物館裏,楊小玉細致地給小朋友講解了甲骨文的知識。

  “從(cong) 甲骨文‘人’字,我們(men) 可以看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的美德。‘彎腰勞作真勤懇,見麵躬身行個(ge) 禮,中華美德四海親(qin) 。’”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瞬間拉近了孩子們(men) 與(yu) 文物的距離,探索甲骨文的同時,中華美德內(nei) 化在孩子們(men) 心中。

  楊小玉認識到,“麵對青少年觀眾(zhong) ,更重要的是鼓勵孩子將中國優(you) 秀的文字文化傳(chuan) 承下去,讓每個(ge) 人成為(wei) 文字文化的自覺傳(chuan) 承者。”於(yu) 是,她開始和同事結合博物館的職能和講解經驗,把文字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等方麵專(zhuan) 業(ye) 的學術內(nei) 容,轉化成易於(yu) 青少年接受的課程,在每個(ge) 周末和節假日為(wei) 青少年帶來“漢字知識課”。楊小玉著眼於(yu) 單個(ge) 字深入研究,將甲骨文與(yu) 中華禮儀(yi) 相結合,幾年來共研發了160多個(ge) 漢字主題教育項目,舉(ju) 辦漢字教育活動1200餘(yu) 場,5萬(wan) 餘(yu) 個(ge) 家庭參與(yu) 活動,讓甲骨文“活起來”,成為(wei) 她和團隊成員的共同信念。在團隊的努力下,中國文字博物館被評為(wei) 全國首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隨著甲骨學堂的深入推進,許多鄉(xiang) 村學校打電話來谘詢,但最後都因為(wei) 路程和經費等原因無法前來博物館參觀。各地博物館之間有館際交流,能不能借鑒這種模式,將博物館的資源帶出去,讓“流動博物館”來到偏遠山區,讓更多孩子了解文字知識?2019年9月中國文字博物館正式啟動“漢字精神勵少年”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將豐(feng) 富的甲骨文研學體(ti) 驗活動帶到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遠山區、革命老區等地,讓更多鄉(xiang) 村孩子受益。

  一個(ge) 山裏孩子的話讓楊小玉至今難以忘懷,他說:“叔叔阿姨,謝謝你們(men) 。我之前從(cong) 不知道文字這麽(me) 偉(wei) 大,我要回去告訴爺爺奶奶,還要通過視頻告訴在外麵打工的爸爸媽媽,我要好好學習(xi) ,將來也要去研究文字。”

  “漢字承載的中國好故事還要講到世界,講到更多更遠的地方。”如今,楊小玉繼續著她對講故事的“極致追求”,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璀璨魅力,她一直在路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安俐 王文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