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總書記看中國 | 賡續民族血脈 同繪華夏願景
6月13日
農(nong) 曆四月廿六炎帝華誕
癸卯年拜謁炎帝神農(nong) 大典
在湖北隨州舉(ju) 行
來自海內(nei) 外的嘉賓代表齊聚烈山
拜謁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神農(nong)
賡續民族血脈,同繪華夏願景
湖北隨州已連續14年
成功舉(ju) 辦世界華人炎帝故裏尋根節
今年更加突出拜祖大典的
文化感、儀(yi) 式感
參與(yu) 感、氛圍感
以祭祀古禮盡顯誠敬莊嚴(yan)
充分彰顯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特別是禮樂(le) 文化、祭祀文化
和地方特質文化的賡續
激蕩華夏兒(er) 女的情感認同
民族自豪、文化自信
凝聚起強國建設
民族複興(xing) 的強大力量
拜謁炎帝神農(nong) 大典的文化淵源
參考中國古代官方祭祀禮儀(yi) ,拜謁炎帝神農(nong) 大典共有九項儀(yi) 程:
1. 起鼓鳴鍾
擊建鼓、鳴編鍾,聲震九州,音傳(chuan) 古今,拜祖儀(yi) 式在隆重莊嚴(yan) 的氛圍中拉開序幕。儀(yi) 式依據古時雅樂(le) 體(ti) 係,參考曆朝曆代祭祀音樂(le) 、詩經樂(le) 譜等,融合曾侯乙遺址出土的編鍾、編磬、鼓、箎、笙、琴、瑟、排簫等八種樂(le) 器,創新編排大典音樂(le) 。2. 恭啟聖門
大殿聖門緩緩開啟,炎帝神農(nong) 像顯現在海內(nei) 外華夏兒(er) 女麵前。祭祀人員手捧“五穀”“玉帛”“爵”,向始祖行初獻禮、亞(ya) 獻禮、終獻禮,以傳(chuan) 統三獻禮祭祀先祖,“歌、樂(le) 、舞”相結合以告祭。
3. 點燃新火
古人生火不易,隻好長保火種,隨時取用。但長時間燃燒的火對身體(ti) 不利,甚至容易引發災害。因此每年要舉(ju) 行一次改火儀(yi) 式,啟用新火。
大典現場,汲取中國改火、分火的古禮形式和內(nei) 涵,行改火儀(yi) 式。把“點燃聖火”變為(wei) 更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色的“點燃新火”,“新火”改用“削冰取火”的方式取得,並在我國台灣地區和新加坡、法國、美國分會(hui) 場傳(chuan) 遞,寓意全球炎黃子孫共同傳(chuan) 承炎帝精神、弘揚華夏文明。
4. 敬獻花籃
國家領導人、湖北省主要領導、國家有關(guan) 部門領導、台灣地區有關(guan) 方麵代表等依次向炎帝神農(nong) 像敬獻花籃,表達對先祖的敬仰與(yu) 追思。
5. 香敬始祖
“香敬始祖”儀(yi) 程前需要“淨手”,以表恭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qiao) 胞、科教文衛代表、時代楷模、道德模範、企業(ye) 家等各界代表向始祖敬香,體(ti) 現四海同拜、華夏同源之意。
6. 恭讀頌文
恭讀《頌炎帝文》,敬頌炎帝神農(nong) 煌煌功績,上告中華民族複興(xing) 偉(wei) 業(ye) 。
7. 共拜始祖
全體(ti) 人員向炎帝神農(nong) 鞠躬行拜謁禮,表達對先祖炎帝神農(nong) 的無限崇敬。
8. 唱誦始祖
“憶我先祖,拓土開疆,始作耒耜,教以農(nong) 桑……”身著56個(ge) 民族服飾的炎黃子孫,以及來自海外四個(ge) 分會(hui) 場的拜祖人員代表一起合唱《炎帝大歌》,緬懷先祖功績,頌揚炎帝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9. 瞻仰聖像
引導現場嘉賓至大殿瞻仰炎帝聖像,高95尺(約31.67米)的全球最高的炎帝大像,手捧麥穗,目視遠方,巍峨矗立。
近距離感受先祖偉(wei) 績,激發海內(nei) 外中華兒(er) 女共同為(wei) 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而團結奮鬥。
此次活動
在台灣省嘉義(yi) 大天宮
新加坡、法國、美國等地
設立分會(hui) 場並傳(chuan) 遞新火
寓意全球炎黃子孫
共同傳(chuan) 承炎帝精神
弘揚華夏文明
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要祭祀炎帝?
我們(men) 中國人常自稱為(wei) “炎黃子孫”。這裏的“炎”指的就是始祖炎帝神農(nong) 氏。《帝王世紀》雲(yun) :“《易》稱‘皰犧氏沒,神農(nong) 氏作,是為(wei) 炎帝’。炎帝神農(nong) 氏,薑姓也。”炎帝,中國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又號魁隗氏、連山氏、烈山氏,別號朱襄。炎帝神農(nong) 氏和黃帝軒轅氏,因開創中國遠古文明的偉(wei) 大功績而被後世尊為(wei) 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nong) 文化也成為(wei) 中華五千年悠久燦爛文明的本源文化。
5000多年前,炎帝神農(nong) 始作耒耜,教民農(nong) 耕;首創醫藥、為(wei) 民療疾;日中為(wei) 市,互通有無;削桐為(wei) 琴,練絲(si) 為(wei) 弦;精作陶器,冶製斤斧;治麻為(wei) 布,製作衣裳;相土擇居,造屋建房;墾渠鑿井,澆灌農(nong) 田,開創了璀璨的中華農(nong) 耕文明,引領著人類從(cong) 野蠻時代走向文明時代,為(wei) 開拓中華文明奠定了初始的基礎,一直被曆朝曆代所敬仰和尊重。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yi) 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yu) 祭,是以事神致福。早在春秋時期,就有炎帝神農(nong) 生於(yu) 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的典籍記載。隨州作為(wei) 炎帝神農(nong) 故裏,祭祀炎帝神農(nong) 活動由來已久,至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2011年,炎帝祭典被列入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我們(men) 謁陵祭祖,弘揚炎帝精神、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水乳交融、交相輝映的體(ti) 現,也正是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生動實踐。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不斷凝聚起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偉(wei) 力,這就是新時代我們(men) 祭祀炎帝的時代價(jia) 值所在。
什麽(me) 是炎帝文化?
《帝王世紀》雲(yun) :"炎帝都於(yu) 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人號曰神農(nong) 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重八卦之數,究八八之體(ti) ,為(wei) 六十四卦。""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牲;嚐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shang) 人命。"其後期《史記補皇本紀》對其文化進行了補充:"炎帝神農(nong) 教人日中為(wei) 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中華民族的先民們(men) 到了炎帝神農(nong) 時期,為(wei) 了告別茹毛飲血、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在炎帝神農(nong) 的帶領下,發明了耒耜,教人種植五穀。在現今對炎帝神農(nong) 時期遺址的考古中,發現了大量耒耜、稻、粟的遺存,給史書(shu) 記載以充分的論證。
隨著炎帝神農(nong) 氏族在農(nong) 業(ye) 上的發明、創造,促使原始社會(hui) 醫學、貿易、製陶等文化相繼產(chan) 生,帶動原始社會(hui) 進入鼎盛時期,使其物質文化與(yu) 精神文化發生了質的飛越。
炎帝和他所帶領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chan) 和實踐中,創造了豐(feng) 碩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wei) 中華文明的發軔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準備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
比如:炎帝因時因地開創農(nong) 耕文明,形成八大發明創造,彰顯了科學實踐價(jia) 值;炎帝倡行以民為(wei) 本,一切為(wei) 了老百姓,彰顯了治國理政的資鑒價(jia) 值;炎帝文化提倡天人合一、順天應時,彰顯生態和諧價(jia) 值;同時,炎黃融合締造了中華民族,激勵著海內(nei) 外炎黃子孫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不斷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華夏泱泱,山高水長
懷古、感恩
不忘我們(men) 從(cong) 哪裏來
砥礪我們(men) 去向何方
先祖播下的那顆火種
早已燃燒成
子孫後代接續傳(chuan) 遞的熊熊火焰
對曆史最好的繼承
就是創造新的曆史
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
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炎帝故裏尋根節
承載著古今中外一代代炎黃子孫的
血脈情結與(yu) 文化信仰
在鏖戰洪荒、創造文明的進程中
炎帝展現的
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
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
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為(wei) 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這是中華民族
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精神的源泉
今天
全球華人再次匯聚炎帝故裏
傳(chuan) 承炎帝精神,暢敘血脈親(qin) 情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共同譜寫(xie)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嶄新篇章
湖北發布編輯部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湖北發布、湖北衛視、湖北廣電隨州記者站
統籌:羅峰
編輯:曾晗 李昕 雷少軍(jun) 周鑫 滕益藝 楊瑞 鄭軒 周科屹 趙黎黎 王天宇
攝影:李文軍(jun)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