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什麽說漢字是中國人的文化底氣?

發布時間:2023-06-16 14:23:00來源: 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漢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它是古老文字中唯一未曾間斷、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蘊藏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形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基質結構,成為(wei) 中國人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氣。

  漢字確證了中國古代的曆史敘述

  漢字起源於(yu) 遠古刻畫符號,曆經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秦朝的小篆、漢代的隸書(shu) 、唐代的楷書(shu) 等演變過程,形成今日所用的規範漢字。

  我們(men) 最常使用的“人”字,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是垂臂直立的動物形象。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突出了彎腰垂臂、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形象,展示的是中國古代的重農(nong) 傳(chuan) 統。隸書(shu) 變形較大,彎腰垂臂的形象完全消失,演變成獨立行走頂天立地的人。

  “武”字中的“止”指的是“腳”,和“戈”會(hui) 意,表示要行軍(jun) 動武。這從(cong) 甲骨文中看得很清楚。許慎《說文解字》注釋“武”字時,引用典故說明了這樣一個(ge) 道理:打仗的目的不是耀武揚威,而是為(wei) 了停止兵戈。《說文解字》的闡釋,借“武”的字形,講“以戰止戰”。“止戈為(wei) 武”這一訓釋從(cong) 文化的角度反映出中國人對“武”的理解,體(ti) 現了中華文明堅持合作、不搞對抗的和平特性。

  2008年,北京奧運會(hui) 開幕式上以漢字“和”的演變過程展現活字印刷術;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hui) “冬夢”會(hui) 徽更是將中國漢字、書(shu) 法藝術與(yu) 冬季運動完美融合,展現了厚重的東(dong) 方文化底蘊,展示了中華民族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的文明色彩。

  漢字賦能各民族文化交融

  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漢字從(cong) 中原地區傳(chuan) 播到邊疆地區,成為(wei) 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符號密碼。一些少數民族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men) 在漢字基礎上增減筆畫、變更字形或借用漢字為(wei) 注音標碼,創造出“漢字係文字”,如契丹字、西夏文、女真大字、方塊壯字等。

  曆史上以漢滿文和蒙古文書(shu) 寫(xie) 的土默特金氏蒙古家族契約文書(shu) ;在內(nei) 蒙古自治區科右中旗出土的以烏(wu) 金體(ti) 藏文、漢字、蒙古文、八思巴文、波斯文書(shu) 寫(xie) 的六體(ti) 文夜巡牌;承德外八廟內(nei) 清朝皇帝以漢、滿、蒙古、藏4種文字鐫刻的題額、匾聯以及碑文等,都實證了漢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眾(zhong) 多由漢字創作的少數民族優(you) 秀作品,如鮮卑人元好問創作的《遺山樂(le) 府》、契丹人耶律楚材創作的《庚辰西域清明》、畏兀兒(er) 人貫雲(yun) 石創作的《酸齋樂(le) 府》,這些作品共同書(shu) 寫(xie) 了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曆史文化。

  誠如任繼愈先生所說:“維係這樣一個(ge) 大國的統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漢字。有了漢字,才把全國眾(zhong) 多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假若中國沒有‘書(shu) 同文’這樣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國采取拚音文字,中國將不會(hui) 是今天統一的形勢,也許分成多少個(ge) 獨立割據的小國。”漢字正是發揮了橫向的超方言功能和縱向的超時空功能,成為(wei) 維係中華文明、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重要文化資源。

  秦統一六國,下令推行“書(shu) 同文”政策,以小篆作為(wei) 標準文字,結束了戰國時代文字混亂(luan) 紛爭(zheng) 的局麵,為(wei) “大一統”格局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撐。至漢代,形成了以原秦晉方言為(wei) 基礎的“通語”。隋唐以來,通過科舉(ju) 考試普及、推廣漢字,學習(xi) 、繼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元代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在語言文字方麵,依然將京城大都(北京)為(wei) 代表的方言作為(wei) 通用語。清代同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清初開朝者入關(guan) 前就已經有非常高的漢語和漢字素養(yang) ,清朝統治者堅持儒家文化的主導地位,通過編修《康熙字典》《古今圖書(shu) 集成》《四庫全書(shu) 》等大型文化工程實現了古典文化的複興(xing) 。

  一以貫之的漢字係統傳(chuan) 承了中華文明

  “今天一個(ge) 普通的英國人幾乎看不懂三百年前的本國文獻……但對於(yu) 中國人來講,數千年的文獻都能大概了解;他們(men) 對本國古代文化的無比熱愛和理解,源於(yu) 他們(men) 文字的這種特殊性質之故。”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如此感歎。

  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老文字中,有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伊拉克兩(liang) 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shu) 字和墨西哥的瑪雅文字。然而在曆史長河中,唯有中國的漢字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根源在於(yu) 漢字當中潛藏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漢字不僅(jin) 有力推動了中華文明發展,同時也為(wei) 亞(ya) 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從(cong) 春秋戰國時期起,漢字就陸續傳(chuan) 入日本、朝鮮等地,並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充當這些地方的官方文字,在其曆史發展進程中留下了閃亮的文明印記。

  當今,“漢語熱”在全球各國興(xing) 起,漢語愛好者的規模不斷壯大。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使者,漢字的傳(chuan) 播與(yu) 應用,拉近了國家之間的情感,促進了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成為(wei) 聯通中國與(yu) 世界的橋梁和紐帶,成為(wei) 民心相通的獨特載體(ti) 。

  作者簡介:

  張利國,大連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研究院(學院)院長、教授。

  (道中華微信公眾(zhong) 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