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創 深圳不走尋常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武欣中
近幾年,合成生物學“熱度”越來越高,成為(wei) 世界各國競相布局麵向未來的競爭(zheng) 性產(chan) 業(ye) 之一。早在2017年,深圳便組建了由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牽頭的合成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合成所”),專(zhuan) 注於(yu) 人工生命體(ti) 係,開展合成生物學基本原理、共性方法和醫學轉換應用研究。五年間,合成所已發展成為(wei) 國家合成生物戰略科技力量,在生物功能分子合成進化、基因線路設計原理、酵母染色體(ti) 合成等前沿項目上,達到了與(yu) 國際先進水平並跑的層次。
此後,國內(nei) 首個(ge) 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全球首個(ge) 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球首個(ge) 合成生物學院相繼在深圳落地。近日,“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來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記者走進這合成生物研究這一神秘而尖端的科學領域。
“合成生物學的本質是什麽(me) ?它是通過改造設計生命體(ti) ,人工合成單細胞生命,重新構建一個(ge) 具有全新功能的生物體(ti) 。”在合成所副所長安一碩看來,合成生物產(chan) 業(ye) 涉及食品、醫療、農(nong) 業(ye) 、化工、消費品等諸多行業(ye) ,是國際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未來產(chan) 業(ye) ,具有顛覆性的潛力。
目前,這一領域的創新主體(ti) 仍集中在科研機構和高校。為(wei) 了激發企業(ye) 的創新活力,打破科研產(chan) 業(ye) 之間的鴻溝,深圳首創“樓上科研、樓下創業(ye) ”的孵化器模式,“讓穿白大褂的和穿西裝的在一棟樓裏,樓上注重產(chan) 業(ye) 應用研究,樓下企業(ye) 孵化聚集,從(cong) 而打通從(cong) 原始創新到產(chan) 業(ye) 發展的新路徑。”安一碩告訴記者。
位於(yu) 光明科學城的合成生物創新中心,不僅(jin) 給提供了辦公室、會(hui) 議室、健身房等拎包入住的配套設施,更讓企業(ye) 有底氣的是,創新中心還提供了科研團隊和關(guan) 鍵儀(yi) 器設備的支撐。樓上樓下串個(ge) 門,可能一個(ge) 創意就被激發,一個(ge) 轉化堵點就被打通,極大縮短原始創新到產(chan) 業(ye) 轉化的時間周期。
截至2023年4月,已有12批次超300家企業(ye) 報名參加合成生物學產(chan) 業(ye) 孵化,通過遴選企業(ye) 99家,孵化器和周邊近5萬(wan) 平方米的合成生物產(chan) 業(ye) 園已吸引落地36家企業(ye) ,融資總額13.6億(yi) 元,估值109.4億(yi) 元。
正建設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設置有全球首個(ge) 合成生物學學院,專(zhuan) 門培養(yang) 跨學科、交叉型合成生物學人才,為(wei) 合成生物研究和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如果說,合成生物領域是前沿中的前沿,那麽(me) ,對傳(chuan) 統金融行業(ye) ,科技創新能帶來怎麽(me) 的賦能?走進中國平安集團,記者了解到,這家全球資產(chan) 規模最大的保險集團居然擁有一隻規模數萬(wan) 人的科技人才隊伍,科技專(zhuan) 利申請數累計達47229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科技化、數字化升級不但為(wei) 傳(chuan) 統金融業(ye) 務提質增效,也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領域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能。
平安集團董秘、品牌總監盛瑞生給采訪團的記者們(men) 講了一個(ge) 故事,在安徽阜南縣,平安有個(ge) 有蘆蒿產(chan) 業(ye) 幫扶基地,平安銀行發射的衛星與(yu) 地麵的物聯網傳(chuan) 感器相連後,農(nong) 科人員可以及時清晰地掌握當地的空氣溫度、濕度、土壤的含水量以及養(yang) 分含量情況,及時指導農(nong) 戶做好田間管理,從(cong) 幫助蘆蒿產(chan) 業(ye) 實現更好發展。
據介紹,深圳一直是把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建設擺在特別突出的位置,以特區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不低於(yu) 30%的市級科研經費必須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來自深圳市科創委的數據顯示,2022年,深圳基礎研究經費投入122億(yi) 元,比上年增加49.13億(yi) 元,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比重達到7.25%,首次超過全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深圳正在加快補上基礎研究的短板。
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穩步推進,以及鵬城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的落地,深圳已累計建設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ye) 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ti) 3223家,其中國家級153家,省級1278家。隨之而來的是,深圳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2022年,深圳市專(zhuan) 利授權量27.58萬(wan) 件,居北上廣深首位;PCT國際專(zhuan) 利申請量1.59萬(wan) 件,連續19年全國第一;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137.9件,約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5.8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